男子过年被逼相亲"逃"去泰国旅游:年味没有了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六,2017年的春节假期已近尾声。有人选择网购办年货,有人选择外出旅游,有人选择微信拜年……如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这个节日里,遵循传统的年俗是否真的变淡了?年味究竟去哪了?
网购办年货 冲淡传统年味
互联网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拓宽了人们购买年货的渠道。日前,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69亿,年增长率为31.2%。
家住山东烟台的张建告诉中新网记者,他家今年的部分年货就是网购的,他表示,“对我来说,网购与实体店最大的区别就是,逛超市需要时间,需要大包小包自己搬。”
近年来,张建在春节前的工作一直忙碌,挤占太多置办年货的时间,因此网购分担了一些时间上的压力。
但他坦言,网购同时冲淡了前往年货市场、超市买烟酒糖茶的年味,他说,“毕竟一家人出动去挑选年货,能看到超市里张灯结彩、人山人海,感觉还是不一样。”
资料图:春节前,东莞相亲会200余对男女牵手成功。
过年被逼相亲 无奈选择外出旅游
过年方式的变迁从网购年货开始,却远不止于此。如今,利用春节假期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个人或家庭的选择。
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数据显示,2017年1月30日,中国旅游接待总人数6310万人次,同比增长15.1%;春节假日前四天,中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累计2.58亿人次,同比增长14.2%。
不过也有一些人的旅游显得有点无奈。家住湖南株洲的陈威在大年初二当天“逃去泰国”,30岁的年纪让在北京打拼的他,每逢过年回家都会被家人安排相亲,于是,出境游成为他打破惯例的出口。
一首名为《春节自救指南》的歌曲在今年春节前夕走红网络,歌曲描述了一位回家过年的青年在面对众亲戚“拷问”时的爱情观、事业观。许多网友表示,这首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也表明对催婚和相亲的厌倦已成共识。
“泰国风景很好,海风很干净,没有腥味,也没有相亲。”陈威告诉中新网记者,他很庆幸选择了旅游过年,虽然在异国年味淡薄,但他也不太在意。
“自从每年被逼着相亲以后,年味就已经没有了。”他说。
资料图:昆明火车站正在进入候车厅的旅客。
流动稀释年味 “漂族”的根在哪里?
据统计,和陈威一样在他乡务工的中国人超过2.4亿。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占总人数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人在“漂”。
从今年1月13日开始,一年一度的春运为数以亿计的流动人群指向回家过年的路,但漂泊的心态仍无法完全被春节的假期慰藉。
家住河北石家庄的李峰告诉中新网记者,年味最重要的是除夕前的准备工作,但在北京工作的他,往往在除夕前一天才能到家。
“等我回到家,家里已经打扫干净,该买的年货都已经买好,该包的饺子也都已经包好,过年最后不过是一个短暂假期。”李峰说。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金小红将此归结为一种“无根”的心态,她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再发达,也要有自己文化性质的标志。如果人们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缺少归属感,就可能会造成这样的心态。
年味变淡了,还是社会更多元化了?
支付宝集五福,微信拜年、抢红包……一些旧民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淡化,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拜年方式正逐步变成习惯。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曾经表示,在社会转折时期,出现一些年味变淡或者习俗变化,是很正常的。
金小红也告诉中新网记者,以前过年就是亲朋好友吃吃喝喝、打麻将,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现在更多人选择旅游等方式过年,使得集体性聚在一起庆祝节日的比例在下降。
她说,“在城市生活有更多元化的选择,这是消费层次提高的体现,社会本身要发展,过年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的表达也会随之变化。”
但金小红强调,现代人享受春节假期的心灵空间仍有待建设。
“我们过年都有假期,走到哪里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但仍觉得年味变淡。”她认为,人除了去追求物质性的价值取向外,还应该有更多愉悦性的追求。
以过年相亲所产生的冲突等为例,金小红分析称,这是多元化价值取向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代际矛盾,过年在时间上成为一个契机,使得完全不同的人要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往往使得所有的尴尬和矛盾爆发在一起。
“一方面,在异乡工作的青年可能来自小城市或农村,家里的亲戚对他们是有角色和社会期待的,可当这些年轻人流动到大城市以后,会接受更多元的价值观念,他们并不认为传统的生活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她说。
但另一方面,从亲缘关系来讲,金小红表示,年轻人又不得不去迎合长辈和家族对他们的期待,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冲突,包括婚姻观念、消费观念和追求个性的取向。(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