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朝看病难VS新西兰无压力 从带孩子看病引发的对比
人在大天朝就得活得坚韧,赶上大病,厚着脸皮硬着头皮该上也得上。不久前全家回帝都探亲休假,忙着赴饭局刷淘宝收快递,享受生活的无敌便利,没留意3岁半的儿子出现异常。由于新西兰气候湿润,北京却分外干燥,他一时不能适应,皮肤发痒,抓来挠去。
(图片来源:新西兰先驱报中文网)
等我两天后发现不对,赶紧涂上厚厚的润肤露,已经HOLD不住局面。他的腿上抓起了一片片的大包,接着破皮流血,又疼又痒,然后蔓延到肚子、后背。原本挺开心的小朋友变成白天闹着抱,晚上睡不好。
当他又像考拉一样挂在脖子上的时候,姐寻思,好好的休假不能这么给耽误了呀!提出上医院,但是全家都,额,怎么说呢,没有人挺身而出,当然也没人拦着,包括最疼孙子的奶奶,因为谁都犯怵。
在北京给孩子看病不仅艰难,还很狼狈、很熬人。标准流程是:
凌晨起来,先准备吃的喝的穿着盖的一大包东西,叫醒孩子,打车到医院。面对排在前面黑压压的人头,克制绝望的情绪,耐心排队等待,一般来说5个小时能等到被叫号,医生打发你各种检查、排队付费,回到医生那大概看5分钟,根据病情打点滴或开药,接着排队划价、排队付费、排队拿药。
各种排队的同时,还需要照顾孩子的情绪和吃喝拉撒,最重要的是,医院人多嘈杂,别把孩子丢了!幸运的话到中午就可以鸣旗收队。据说现在也实行预约看病,可是拿着大包、牵着孩子、焦躁地等候、狼狈地奔波还是无可避免。
(图片来源:新西兰先驱报中文网)
在新西兰,孩子因为感冒发烧看了几次医生。纽村的医疗常被吐糟效率低、水准差、panadol(一种退烧药)走天下,不过看病这件事不会构成压力。基本流程是:
孩子不对劲,紧急情况上医院挂急诊,非紧急情况给家庭医生(GP)的诊所打电话,预约时间。新西兰一向视孩子为全社会的珍宝,成年人看病也许预约到一两天后,孩子大多能当天看到医生。
选择GP一般就近原则,几分钟车程。预约时间前到诊所前台报个到,通常要等几分钟。等待的地方有饮用水、电视、玩具和书籍,孩子玩玩具,大人看杂志,每个人都安静从容。
叫到名字被请入诊室后,医生首先扫一眼电脑上的年龄性别、就诊记录,免去很多废话,然后进行检查,并做出判断。情况复杂的话,医生开单子给你去相关机构做进一步检查,如透视、血检等,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转入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
如果只是感冒发烧等普通病症,确实通常开一瓶儿童退烧药水了事。
最初在注册家庭医生时,每个人都得到一个终身医疗号码,是否享受福利医疗、病史病历等信息一查便知,因此看病不须要带任何证件,人到即可,前台和医生都会问病人生日住址以确定身份。
诊所为13-18岁(不同诊所规定不同)以下本地居民提供免费医疗,门诊、检查和药品都不用付费;成年人要付十几至几十纽币不等的门诊费(每家诊所收费不等)和5纽币药费,公立机构检查免费。
医生给孩子看病都很nice,一通问候鼓励加表扬,结束时还给贴纸奖励,以至于很多小朋友把看病当成一件很好玩的事。
新西兰治疗效率低是实情。如果在公立医院进行CT等高级检查或需要手术,即使是孩子,也通常需要等待几周或数月,这是全民福利医疗附带的顽症,很难指望改进。我的解决之道是买一份商业医疗保险。一家4口的费用约一年2000纽币,如此便可以直接去私立医院检查或治疗,无须等待。至于医疗水准差,笔者非专业人士不敢冒言。孩子几次发烧感冒,医生都会先做一番检查,排除耳炎肺炎脑炎等可能性,然后建议回家多喝水,难受的话来一口草莓口味的儿童药水,从未打过点滴,每回都安然痊愈。
哦,还是说回儿子在北京得的悲催皮肤病。由于没有人支持去医院,我自己也缺乏勇气,只好去了趟药店。穿白大褂的小姑娘人很爽快,迅速拿了一支“汉方特制、纯中药、完全没有副作用”的绿色药膏给我。给孩子涂上,竟很快地止痒、消肿,过几天渐渐全好了。后来想想,幸而这次不是什么重病,否则因为没上医院耽误了病情,该多可怕!人在大天朝就得活得坚韧,赶上大病,厚着脸皮硬着头皮该上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