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惊艳全世界的华人首富,但是一眨眼就没了……
在上世纪的80年代,他是如假包换的华人首富。而且不是靠投机倒把,是靠真正的技术和奋斗。
但就在十年时间里,他的公司就灰飞烟灭了。
他本人没有吃喝嫖赌抽,依旧兢兢业业。
但就这样没了,这就很让人唏嘘了。
1920年的2月7日,祖籍江苏昆山的王安,出生在上海。
王安堪称是一个天才。1936年,才16岁的他就考入了当时的交通大学上海本部,专业是电机工程。20岁的时候,王安就带着一支团队去桂林研究无线电通讯设备,为抗日战争做后援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王安被公派到美国的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而这个大学,是哈佛大学。王安在哈佛的第一个学期,所有的成绩都是A+。
但是,“学霸”也有要低头的时候:生活费不够。
1945年,为了改善经济状况,王安去当时的IBM公司面试,希望能得到一份差使,而IBM的面试官看着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给了他这样一句话:
“IBM是美国最好的企业,这里不适合你,你还是找个汽车修理厂试试吧。”
王安愤怒地甩了椅子就走了。
这段经历,可以说是决定了王安一生的命运。
重新回到学校的王安,立刻就开挂了。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王安拿到了应用物理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随后就被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给看上了。
霍华德·艾肯是谁?他在1940年代初就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计算机 “Mark I”,在当时的计算机界,他是神一般的人物。
(霍华德·艾肯)
但大神当时也有自己的苦恼——霍华德·艾肯一直无法解决计算机的存储问题。鉴于“Mark I” 无法移动的庞大体型,能移动的存储设备其实是关键中的关键。
然后王安就加入了团队。
不到20天,王安就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简单地来说,因为可以大大缩小计算机的体积,所以王安让计算机从军用转向商用和民用成为了可能。
(当时的“Mark I”电脑被称为“现代电脑的开端”,是“真正电脑时代的曙光”。但它的大小为16米长,2.4米高,重达4.5吨)
发明“磁芯存储器”的时候,王安在艾肯的实验室连编制都没有,艾肯连忙给这个天才开出正式职位并大幅涨薪,但王安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辞职。
1951年,离开哈佛的王安,租下了一个汽车库,成立了“王安实验室”,开始以单价4美元的价格出售“磁芯存储器”——具有商业头脑的他,早在1949年就为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
王安的事业,开始起步了。
但是4美元一个的“磁芯存储器”,并不能帮王安解决创业初期的财政困境。
在王安陷入尴尬境地的时候,一家大公司主动找了上来,那就是曾经嘲笑过王安的IBM。
IBM的转向非常快——他们开出了非常丰厚的薪酬合约,邀请王安成为企业的高级顾问。这对当初曾被无情奚落的王安,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入职后的王安很快就发现,IBM其实要的不是他的人,而是他的“磁芯存储器”的专利,他们需要这项专利统治计算机的商用领域。
(“磁芯存储器”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直到被英特尔批量生产的DRAM内存淘汰)
IBM很快就对这项专利提出了收购要求,并开出了一个诱人的价码:250万美元。
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数字。
王安考虑到自己实验室的发展,最终决定接受这个提议。
但IBM却很快改变了主意——他们发现,在这个市场上,需要王安这项专利的公司,其实就他们一家。
IBM把价格压到了50万美元。
王安勃然大怒,甚至和IBM对簿公堂。但在旷日持久的官司之后,最终王安无奈宣布接受50万美元的开价。
拿了50万美元的专利费,带着对IBM“刻骨铭心”的仇恨,王安在1955年开出了自己的电脑公司:王安电脑公司。
当时谁也不会料到,这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电脑公司,在未来的30年会震动整个美国。
王安很快投身到了他想象中的与IBM的“战斗”中——那时候他其实根本没资格成为对手。
天才王安的实验室开始陆续推出了包括自动打字机、纸孔式记录仪、无线电打字印刷机等一系列产品。
(王安公司发明的“电子计分板”改变了体育赛事的呈现方式)
但直到1964年,王安的产品才让IBM感到一震。
那一年,王安推出了“洛赛”台式电脑。这台小型的电脑,体积小,功能多,操作简单,堪称是现代PC电脑的雏形。
“王安”的名字随着“洛赛”电脑的普及开始火了起来,华尔街的企业开始成批地换上“洛赛”电脑。
“洛赛式”电脑为王安的公司带来了巨额收入,销售额在1967年就达到了690万美元,两年内翻了三倍。
1967年,一度扩张太猛的王安决定发行250万美元的股票用来偿还债务,这其实是一个被逼无奈的举动,但王安很快感受到了民众和资本对他的信心:
以12.5美元价格发行的股票,在当天收盘时涨到了40.5美元,数十万股股票在几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一夜之间,王安的身家涨到了5000万美元。
王安真的拥有和IBM站上同一个拳击台的资本了。
其实,IBM从来没敢小看过王安。
当时IBM的掌门人小托马斯·沃特森曾专门叮嘱下属,要时刻关注王安电脑公司的动向。
但盯着也没用,1971年,王安推出了针对美国广大办公室白领市场的1200型计算机——那是IBM原先的核心领域。
但王安开发的1200型计算机附带检索和编辑的打字功能,各方面都比IBM原来的产品要好很多。美国办公室都开始换上了王安的电脑。
据说,小托马斯·沃特森在得知1200型计算机上市时,曾因心肌梗塞住院。
王安没有停步。在1200型计算机的基础上,他又推出了功能更完善的2200型计算机。
在1972年的纽约市展览会上,王安开发的在屏幕上可以直接编辑文本的WPS(word processing system)文字处理系统,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王安推出的2200型文字处理机,可以看出,还是用磁带作为存储介质。售价7400美元)
展览会过后,从白宫到各个企业,王安的WPS文字处理机全面替代原来的IBM电脑。在美国,当时绝大多数民众一度以为WPS是“王安处理系统”的缩写(Wong processing System)。
1972年,王安电脑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1亿美元,他开始翻盘了。
在接下来的10年里,王安电脑公司和IBM在各条战线上全面交火,互有胜负的同时,王安和他的公司迅速成长。
1986年,王安公司击败IBM,拿到了美国空军4.8亿美元的超级订单。那一年,王安公司的年销售超过了30亿美元,王安的个人财富超过了20亿美元,在当时世界富豪榜上排名第五,成为毫无争议的华人首富。
在王安心中,IBM始终是一个必须击败的对手,他们当时大出的广告中就有一句:“试试我们的产品,忘了IBM”
这一年,也成了王安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年:
那一年的7月,他从里根总统手上接过了“总统自由奖章”,被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而且是名列榜首。
(这个奖章自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颁发以来,迄今只有3位华人获得过,除了王安之外,还有贝聿铭(1993年)和马友友(2011年获得))
那一年的10月,他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邓小平特地拉着王安的手说:“你在美国很出名,现在是家大业大。这可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啊!”
两年之后,王安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在此之前,名人堂里只有包括爱迪生在内的68个人而已。
没错,王安前半生的辉煌故事,说到这里,就要告一个段落了。
正如你们所知,转弯来了。
1980年12月12日,有一家新的电脑公司上市,450万股股票被抢购一空。
这家公司,就是苹果公司。
苹果公司的体量当时对王安的电脑公司当然构不成威胁,但他们的CEO乔布斯用Apple II 电脑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方向——个人电脑的时代到来了。
王安的下属向他建议公司可以转向个人电脑市场,但王安不屑一顾,认为“搞个人电脑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
其实当时和王安公司持一样看法的还有IBM。但这两家公司很快就被苹果公司的迅速发展而震惊了——PC的功能越来越强,无论是IBM的产品还是王安的文字处理机,都处于被淘汰的边缘。
IBM先清醒了过来,迅速转入了PC市场。
王安的公司醒悟也不算慢,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他们也决定进军个人电脑市场。
但是,王安对IBM长久以来的怨念,让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为了坚决打击IBM,王安决定自己公司的电脑产品,不与IBM兼容。
当时的情况是:IBM已经采取了开放的政策,让一批PC兼容设备厂商进入了自己的联盟。而王安选择不与IBM兼容,等于是选择不与整个市场兼容。
但王安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他当时先后约见了微软的比尔·盖茨和英特尔的CEO安迪·格鲁夫。
(比尔·盖茨和安迪·格鲁夫)
相对于当时的王安,比尔·盖茨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他的DOS刚刚捆绑为IBM的PC机的操作系统,而他的母亲玛丽·盖茨又和IBM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拒绝了王安的请求。
而安迪·格鲁夫更是直接拒绝了王安的请求。因为当初安迪曾请王安为的英特尔出品的一款存储器提一下意见,而王安傲慢地说:“如果你早点问我这问题,就不会拿出这样的部件。”安迪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
失去了微软和英特尔,又宣布和IBM不兼容,王安和他的电脑公司注定要在孤独的道路上前行。但是,如果要说当时的王安一点机会也没有,倒也不至于。
只是,王安随即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
这个错误,可能比第一个错误更大。
因为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王安在1986年11月提出退休。
接替他公司总裁位置的,是王安的长子,那年36岁的王烈。
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王安其实费了很多心思,让王烈在公司各个部门都轮过岗,熟悉公司的整套流程。但即便如此,公司的董事会和高管依旧强烈反对王安选择自己的儿子做接班人——他们认为这名儿子的能力不合格。
但王安拒绝了所有人的请求,他坚持认为:“作为创始人,我对公司有完全的控制权,我的子女也有机会证明他们管理公司的能力。”
王烈最终在众人的质疑声中上任。
王烈上任的时候,正是个人电脑市场陷入空前苦战的大变局时代,很遗憾,这位大公子确实没有表现出让人信服的能力。在王烈入主公司后,他曾宣布要推出10余款新产品,结果却无一兑现。
相比于父亲王安,王烈并没有那样的天分和智商,也没有那样的服众能力。
1986年,王安出版了自传《教训》(lesson),但舆论认为,坚持家族式经营,才是其最大的“教训”
而市场是残酷无情的,1988年,在王烈掌管公司一年多后,王安电脑公司当年的亏损达到了4.24亿美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烈又连出昏招——他不是让公司加大力度研发新产品,而是“杀鸡取卵”,提高原有客户的收费价格。
比如,客户在购买王安的大型计算机时,还需要支付5000美元的软件费(在此之前,这笔费用只要1000美元)。更荒唐的是,面对那些购买了王安电脑的企业用户,如果在技术方面遇到问题需要咨询王安公司,每次咨询需要收取175美元的的费用。
王安公司的这些举动,不仅让老客户都渐渐离去,公司当年和王安一起打天下的高管也开始陆续辞职。
王安终于品尝到了自己坚持“子承父业”的代价。
1989年11月,王安终于下定决心,亲自下令,让儿子王烈辞职。
但已经为时已晚。
王安特地请来了当时的经营专家爱德华·米勒。米勒确实干得不赖,上来就通过各种腾挪和售卖,把王安公司的债务从5.75亿美元降到了1200万美元。王安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一度上扬。
但问题是,米勒是经营天才,却不是电脑天才。如果在传统的金融、石油、汽车领域,米勒真的可能翻盘,而王安的“子承父业”问题也不是太大。
但IT行业是日新月异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不仅需要敏锐的嗅觉,还需要自己精通业务,而米勒作为电脑的外行,根本无法让王安的公司推出跟上时代潮流的电脑产品,其实是无力回天了。
1994年,王安电脑公司的总部“王安大厦”仅以不到其建造投资百分之一的“地价”被出售,随后变为“交点大厦”。
2007年,另一位电讯行业的巨人迁入,那就是摩托罗拉,然后结局……
1992年6月30日,王安的电脑公司市值从巅峰时期的56亿美元,跌倒了不足1亿美元,公司的股票价格从45美元跌倒了几十美分。
无奈之下,王安电脑公司只能申请破产保护。
王安没有看到这一幕的发生。
1990年3月24日,王安因患食道癌去世,终年70岁。
不到四十年,一个由华人白手起家的电脑帝国,就此烟消云散。
(王安长眠的“林肯墓园”)
看完王安的故事,肯定会有不少人问:那么后来王安家人怎么样了?
放心,并不是会像大家想象得那样,穷困潦倒或流落街头。
1999年5月,王安电脑公司被荷兰计算机服务公司 GetronicsNV 以20亿美元收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就王安家族而言,做一个富甲一方的大富豪,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只是,王安公司原本是有机会成为微软或苹果的——自己富足,和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甚至改变时代相比,感觉毕竟还是不一样的。
当然,很多事情,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就能改变的。
我知道,看完王安的故事之后,很多人会有很多种想法,比如科技公司对趋势的判断,华人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利弊,等等等等。
没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我自己通篇看下来,脑海中却一直萦绕着两个字:残酷。
在现代商业社会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搏杀,实在是太惊心动魄了。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IT界,一念之差,一步错棋,可能就会让一个看似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
现在看似风光无限的那些科技界的中外企业巨头们,相信掌门人们其实内心也是如履薄冰的,因为时代发展得实在太快——她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招呼都不会和你打。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战略转折,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微软,我也不会成为科技偶像,而是当一名教师或者律师。”
唉!
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