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光女星到疯癫性奴,她的才华横溢换悲剧人生(组图)
都说“成名要趁早”,然而早早走上人生巅峰,却将一手好牌打烂的明星,也不在少数。
弗朗西丝·法默就是这样一位悲情女星。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好莱坞演员,戏剧而痛苦地度过了一生,却在死后才影响了很多人。
兰姨主演过她的自传电影,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为她写歌悼念。但这并不是因为她的作品多么伟大,而是因为她的悲剧人生,实在令人唏嘘。
1913年,法默出生于西雅图的一个中产家庭,母亲是寄宿家庭的营养师,父亲是律师。
作为家中最年幼的孩子,法默并未得到老小应有的宠溺和偏爱。父母在她4岁的时候决定分居,之后母亲带着法默投奔了远在洛杉矶的法默的姐姐。
6岁那年,他们又回到西雅图的父亲身边,尽管父母仍然执意分居,他们也像完好的家庭一样,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或许是非同寻常的家庭环境,又或许是天性使然,法默自小就很有想法。她很聪明,中学时就开始读尼采。18岁,以一篇《上帝死了》获得学术写作奖。
发现自己的表达天分后,法默进入华盛顿大学,修习戏剧。在这里,她接触到大量的剧本,充分激发了她的表演灵感,也让她更加渴望成为百老汇的戏剧演员。
22岁那年,她却误打误撞与派拉蒙影视公司签下7年合约,成为好莱坞的一名演员。
很快,她嫁给了演员勒夫·埃克逊。
接到了两部大IP电影:《爸妈好烦》(Too Many Parents)和《边境航班》(Border Flight),好莱坞娱记们称呼她为:炙手可热的新女星。
《爸妈好烦》电影海报
这是很多女演员渴望的生活,一切看似完美,但对法默来说,却是一种折磨。
早年的反叛个性并未褪色,反而因为事业的不顺激起新的浪花。公司将法默定位成徒有其表的花瓶女星,这让向来追求深刻的法默感到痛苦。
对于强权,她有种本能的反抗。公司越是这样安排,她就越是不屈服。她不愿遵从那些潜规则,也不想和其他艺人维持塑料友情,好莱坞的派对一概不去。
为了靠近自己“严肃的演员”定位,法默又私下联系剧团,想要参与戏剧演出。
作为当红女星,法默为话剧《金童玉女》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收益,也因此和话剧作家奥德茨互生好感,产生了婚外情。
法默一生的黄金时期只有这么几年,她绽放得太早,也凋谢太快了。1939年,28岁的法默因屡次拒绝合作、我行我素的作风,引起了公司的反感。
她的演出多次从主演降级成配角,或者干脆是一些没有挑战性的角色,这让她感到乏味。
和奥德茨的这段婚外情也被证实不靠谱,这个男人只是利用她的名声炒热了戏剧,并不想和她白头偕老。
伤心之余,法默的婚姻也受到波及,29岁那年,她有了和母亲一样的结局:离婚。
1942年是法默噩梦的开始。派拉蒙对她的不听安排、堕落感到绝望,决定雪藏她。事业一再滑坡,感情上无人寄托,她沉迷于酒精,变得暴躁,惶惶不可终日。
10月的一天,法默因为违规驾车被警察拦下。结果她没带驾照,又对警察出言不逊,被关押了24小时。
审判结果是:罚款500美元,判刑180天,缓刑处理。
法默当场交了一半罚金,却迟迟未交余款。等到警察不得不强制执行,找到了她住的酒店,破门而入时,她正趴在床上,因酗酒而沉睡。
第二天,法默就被带上法庭。法官当场判处她3个月的监禁。法默显得非常激动,她破口大骂,向法官扔东西,还企图逃走,撞倒了警察。
当警察把法默制服住,她大喊:你有过心碎的感受吗?
警察看出她的“不正常”,商议之后,将她送去了精神病院。在这里,她被诊断成“躁狂抑郁症”。
几天后,法默又被送去洛杉矶一家疗养中心,这一次被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于是法默被当作精神病人,开始接受常规治疗。治疗伴随着巨大的生理剧痛,头昏,恶心,失眠……
9个月后,法默终于承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她逃出了疗养院,后来在母亲和法院的争斗下,被安排回到父母身边。
治疗的副作用让法默变得脆弱、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她会突然攻击别人,包括家人。
在母亲看来,法默显然是“不正常的”,对此她的决定是:把法默再次送进精神病院。
法默两次被母亲强行送进精神病院。第一次,发生在她和母亲打斗后不久。然而当她出院没多久,有次和父亲一同出游时,倔强的法默又逃去各地流浪,后来被送回母亲身边。
这一次,法默的母亲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开始了长达5年的治疗。谁都知道,这种生活意味着暗无天日的监禁。
在法默死后出版的自传《明天会来吗?》中,法默回忆了监禁生活是多么变态、残忍。
因为失去人身自由,昔日当红女星沦为了看护的性奴,而且只要给看护20美金,谁都能跟这个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犯人来一发。
身体受到侵害的同时,她也遭到了变态的虐待:数次被人严刑拷打、电击,被迫吃自己的粪便;晚上回到房间,还要被老鼠啃咬遍布全身的伤口,想求救却无人呼应。
有一次,法默回忆道,当她身着捆绑式病服,被看护放入浴缸中,冰冷的水淹没她的鼻息,她逐渐失去意识,濒临溺亡……
这一切非人的遭遇,仅仅因为她暴躁、抑郁、难以控制情绪,看上去不像正常人。
眼看“病情”没有得到好转,父母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们在医生的劝说下,私自同意让法默接受脑叶白质切除手术。
这是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的手术,在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后来专门用来对付那些情绪暴躁、难以控制的精神病人。
在手术成功的情况下,病人会因为失去掌管情绪的额前叶连结组织,从而失去很多坏脾气,也就能配合治疗,易于控制。
这种手术在70年代之后逐渐被淘汰,主要因“强制使人失去反抗意识”这一点,而颇具争议。但在当时,它却大为流行,发明者甚至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或许是因为那时,社会的主流观点是:只要服从、不惹事,像个正常人就好,至于有没有思想、有没有自我感受,没那么重要。
1950年3月,由于母亲身体需要人照顾,法默被允许释放,回到母亲身边。
幸运的是,她没有放弃抗争自己的合法权利,到1953年,法院恢复了法默全部的民事权利。
她终于是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了,虽然这个抗争的过程用了近11年的时间。
恢复自由身的法默,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她做过接待员、秘书,后来又回到了演艺圈,那是她事业的起点。
只是昨日的辉煌不会重现。
她担任制作人,拍了自己的电影《派对终结者》,票房口碑不佳。
她重回戏剧舞台,表现平平,后半生也没有出现让观众叫好的佳作了。
她得到了担任主持人的工作机会,却被电视台耍猴一样,解聘、重聘又解聘。
有人说,脑部手术切掉了她的坏脾气,也带走了她与生俱来的灵气。
法默的晚年惨淡凄凉。重获自由后,她结了两次婚,终以分手散场。1970年春,孤身一人的她被诊断为食道癌,不过半年的时间,在57岁生日到来之前,香消玉殒。
法默死后,她悲剧般的身世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1980年,《弗朗西丝法默》同名电影出世,兰姨饰演法默。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知道了法默的遭遇。
涅槃乐队的主创科特·柯本有感于她的遭遇,亲自为法默写了首歌:《弗朗西丝·法默会在西雅图复仇》。科特的女儿也叫“弗朗西丝”,据说是为了纪念这位个性而悲苦的女神。
随着越来越多人了解她的悲惨遭遇,也有人质疑她自述的“监狱性奴”那段经历,是否属实。有记者认为,由于自传是法默和朋友合著的,这种夸大的说辞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
也有人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她的父母同意她接受脑部切除术,也就是说,她并没有经历这种惨痛。
但长达11年的监禁生活是真的,她的青春被消磨在药物治疗中也是真的。
法默对外界的激烈反应、暴躁、冲动,恰恰说明她非常渴望得到理解。
然而当时,特立独行并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这位个性了一辈子的女星,终究还是少了些运气,没能遇到真心对她好的人。
家人从不关心法默的成长,即使在她的人生低谷,也没能给予足够的支持;更不用提生命中的几个男人,也不过是扮演了过客,得意时讨好,失意时人走茶凉。
怀才不遇常有,孤独常有,难的是被人耐心对待,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任何时候,如果都有人选择相信你,不放弃你,这真是一种幸运。
愿这世间不会再有第二个法默,愿每一个孤独的年轻人,都能被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