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批李袁杰暴露了音乐圈鄙视链?音乐圈鄙视链究竟是个啥 (组图)
上周,第二季《明日之子》进入到第二期。有一幕观众应该注意到了,在以古风为长的选手李袁杰演唱自己的成名曲《离人愁》时,星推官华晨宇点评到:“作为一个创作者,乐理知识很重要,否则你不知道自己在些什么,这个很可怕,太浮躁了,然后就会标注自己是原创人,你们会影响到观众的。”这段话一出,瞬间引起各处关于“古风”音乐的大讨论,“不是和古风沾点边的都能来碰瓷古风圈”、“赤裸裸的音乐圈鄙视链啊”……虽然从节目名字上来讲,《明日之子》是一个典型的偶像养成型节目,但从上一季毛不易的上位,一直到这一季已经进入的两期节目,你却可以发现《明日之子》这个节目,不仅是原创属性很强的节目,也是一个音乐属性很强的节目。
这种音乐属性,既体现在携原创作品的独立音乐人很多,也体现在华晨宇、李宇春等导师在点评上极强的专业性,其实还包括了节目对于多元曲风的包容体量。比如,在《明日之子》这个节目里,你既可以听到流行,也可以听到说唱;既可以听到摇滚,也可以听到国风,当然也同样会有R&B和EDM,基本这个时代、甚至不太属于这个时代的音乐类型,都可以在《明日之子》的舞台上听到。
虽然《明日之子》的节目,在音乐类型上有包容性,但当不同风格的音乐类型,同时出现在一个平面时,也难免有选手与选手之间、选手与导师之间,或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出一些那……什么什么来,也许这就是潜在的音乐鄙视链属性。
那么音乐鄙视链又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音乐圈鄙视链,它真的存在着
音乐圈鄙视链这根链条,古已有之。当然,它在最近再次被发酵,还是因为去年年底的《吐槽大会》节目中,网红音乐人飞飞的重新提起。
在节目中,飞飞也详细例举了这条鄙视链的上下级关系。“玩古典的瞧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瞧不起玩摇滚的,玩摇滚的瞧不起玩流行的,但这帮人,所有的人,都瞧不起玩说唱的”。
这还真不是新鲜的观点,更不是一个有个性的观点,而是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并在多种场合不断重演和应用的一种现象级……现象。
别的不说,就说第二季《明日之子》的第二期,其实就有很多细节,能够局部体现出这种鄙视链的特征。
比如李袁杰把Rapper说成Popper,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无知的口误,但借着道歉之名,说自己之前对于说唱的理解,就是“只要有节奏感,会说就行了”这一观点,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对说唱音乐,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误解。
这或许就是说唱音乐这种风格,为什么会处于音乐鄙视链最下游的原因,看起来这种音乐在很多音乐人眼里,并不是音乐,而是把它当成了朗诵。这是多么大的误会,也是多么大的误解啊。
除此之外,台湾著名音乐人林隆璇之子林亭翰,也在第二期节目中,走上了《明日之子》的赛道。但即使没有被吴青峰相中,他最后还是心有不甘的说自己在独秀赛道无法被取代,而不能取代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别的参赛选手,只是一些Rapper,只会弹吉它,而他却会弹钢琴。这其实也是流行看不起民谣和说唱,学院看不起非学院音乐人的一条鄙视链。
因为在很多音乐人眼里,钢琴才是乐器之王,学习钢琴所需要的和声等等乐理知识,要远比吉他和说唱音乐的Beat更有技术含量。这又是对音乐多么大的误解啊!
其实在华语乐坛历史上,这样的鄙视链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尤其是在摇滚乐领域。比如早年北京摇滚圈曾经搞过一个90现代音乐会的集体活动,而这也是中国摇滚历史上第一次拼盘演唱会,但后来成为中国销量最高摇滚乐队的“黑豹”乐队,却与这次活动擦肩而过,他们被其他乐队拒绝的理由,恰恰就是因为他们作品太过于流行化。而不久后,“黑豹”乐队签约香港Kinn’s厂牌,也就是凭借流行摇滚的《Don’t Break My Heart》,登上了香港的排行榜,并成为了中国摇滚乐历史永恒的经典。
黑豹乐队
被中国摇滚乐迷津津乐道的94红磡摇滚乐势力演唱会,在举行之前的发布会,也因为何勇的一句“四大天王是小丑,只有张学友还像个唱歌的”,引起了香港音乐圈的轩然大波。而从何勇的抨击里,其实蕴含的意思,就是对香港流行音乐彻底的鄙视。因为在那一代摇滚工作者眼里,摇滚乐才是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意义的好音乐。
至于爵士乐,国内在爵士乐工作者,倒是很少对流行乐说过什么狠话,那也是因为大部分爵士乐手,根本就不屑于和你们玩,!
音乐人鄙视音乐人的时候,他们鄙视的是什么?
其实从音乐圈典型鄙视链的上下游关系,我们可以基本判断出这种鄙视链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最核心的一个元素,就是音乐技术。
从技术上来讲,古典音乐当然是最难的,这毫无争议。比如在这个时代,一个音乐人你要白手起家、自学成材,绕过所有的音乐学院、科班训练,单靠自己琢磨就能写出奏鸣曲、协奏曲,甚至交响乐,那……简直就比不可能还不可能。
爵士乐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历史上的爵士大家,以古典音乐的标准来讲,也是标准的乐盲,好多乐手也不识谱,也没经过系统的训练。但不能忽略的是爵士历史上的许多大师,尤其是黑人音乐大师,他们往往有着先天对节奏的敏感,而爵士的和声与律动体系,与他们身处的环境常常息息相关,即使不刻意学习,也已经成为一种基因埋在了血液里。
美国黑人JAZZ歌王Nat King Cole
再往下走,摇滚乐需要至少三大件:吉它、贝司和鼓,除此之外一支乐队还可以有键盘,还可以有管乐等等。一支摇滚乐队,其实就是一个现代音乐的和声体系,虽然玩摇滚可以半路出家,但出家之后也就同步学习了乐理,而这,也是有技术含量的。
到了民谣,因为很多民谣歌手只靠一把吉它创作,而且由于吉它的相对易学性,入门门槛也较低,在只掌握了几个和弦的基础上,就能写出无数首的作品,所以也成了很多非学院化音乐爱好者,首选的创作工具。
民谣歌手马頔
也正是因为入门门槛低,造就了现在很多民谣音乐人,在仅仅只掌握几个和弦的同时,就开始大量“创作”所谓的自己的作品,之前民谣最火的时代,不断被人吐槽民谣音乐靠几个和弦、几组词汇闯天下,就是因为从业者水准的低下,连累了民谣这个词。
其实像第二季《明日之子》第二期节目中,华晨宇对于李袁杰的怀疑,也算是一个学院化音乐人对这种一知半解型所谓创作者的鄙视。当然,这一点上华晨宇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也就像李宇春附和所说的,这么简单的和弦都不会按,我很难理解他的歌是怎么写出来的?
至于说唱,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和流行、摇滚、民谣、古典都完全不同的音乐体系。说唱与电子音乐,其实是打破了以往音乐的和声体系,不管音乐创作,还是节奏律动都和传统流行音乐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让传统音乐人对这种类型的音乐,因为不懂而真的不懂,所以就处于鄙视链最下游了。
你可以鄙视音乐,但不能用鄙视链去鄙视
可以为鄙视链这种现象定个性,你可以鄙视,但不能用鄙视链去鄙视。
很简单,如果你用鄙视链去鄙视,那就是典型的教条主义。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真像鄙视链鄙视的那样,所有摇滚都高于流行,那么是不是只要你自认为是摇滚歌手,你随便写出一首摇滚歌曲,并为它贴上标签,你就可以宣布超越张学友,并把这个消息告诉李宗盛了?
在这一点上,可以站队第二季《明日之子》的星推官吴青峰。在选手徐梦圆登上舞台表演时,因为使用了控制台,并且用绚丽的音色,交织出一种很帅、很酷的音乐,相比之前的李袁杰,确实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吴青峰却还是给这个表演泼了一点冷水,因为他就觉得这个表演是靠编曲撑出来的,而他希望这个作品本身的旋律可以更强,有更强的舞台侵略性。
吴青峰评价徐梦圆
看看,这就是有格局的专业音乐人的视角。
其实这几年的音乐圈鄙视链,不仅在歌迷中存在,在音乐媒体、甚至音乐人中间,也同样存在。其中在音乐人圈中,有一个最大的鄙视圈,就是音乐行业圈内人,一直鄙视网络歌曲作者。也正是在这条鄙视链之下,庞龙、刀郎、凤凰传奇,还有那首熟得不能再熟的《小苹果》,都频繁中刀、补刀、再中刀。
但实际上在很多人鄙视所谓下游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即音乐作为一种传播型艺术,它真正的支点是什么?
你问我什么,我的答案就是旋律。
旋律才是流行音乐的王道,所有把歌写得很难听,却找出技术、人文等千般理由,说自己作品层次高的,其实都是耍流氓。
其实可以看看这几年国际流行音乐的发展,《江南Style》,《Call Me Maybe》,还有火得不得了的Ed Sheeran、Taylor Swift和“火星哥”等等,他们被传唱的歌曲,按我们的标准,就是和《小苹果》类似的神曲。
“神曲”创作者们
对于旋律的重视,尤其是擅长中毒性旋律和洗脑旋律的创作,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人文的内涵。尤其是像这几年EDM的发展那样,逐步融合更多新鲜的元素,这才是流行音乐本质、内容和技术同步的发展之道。
而一旦达到这个共同的认知,所有音乐人都团结在以旋律为基本的中心上时,流行音乐的鄙视链也才会消失。
对于乐迷来讲,这一期《明日之子》里李宇春说的一句话相当重要,“懂得欣赏音乐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然后看看你是不是在此前对鄙视链深信不疑,甚至当成了金科玉律。
共勉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