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美丽女孩,直播自己所有的生活足足七年!(组图)
1996年3月3日,
迪金森学院大三的学生,
19岁的Jennifer Ringley用一个摄像头,
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也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生活。
她将这个摄像头安装在宿舍电脑前,
利用自己的编程技术,
开启了一个实时动态更新网站,
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直播,
并将其取名为“Jennicam”。
1996年是怎样一个时代呢?
互联网才刚刚兴起,
宽带费用十分昂贵,
速度慢如龟爬,半天才能看一个网页。
至于建立网站视频直播,
更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技能。
首先你得拥有一个摄像头,
然后掌握一定的编程技术,
才能打造一个卡成鬼的直播网站。
而在当时,
Jennicam面对的敌手,
根本就不足为惧。
不知是怎样的IT男,
建了另外两个直播网,
而其直播对象是咖啡壶和鱼缸,
前者已经消失在浩瀚的时间之河里,
后者至今还活跃在网上。
咖啡壶直播
Jennifer的直播内容,
是没有任何心机色彩的,
不过就是真实生活的反映,
看书、梳头、穿衣、睡觉、对摄像头说话,
有时房间大半天都空无一人。
尽管像素极烂,画质充满廉价感,
还是吸引了无数的流量,
每天活跃的用户大概400万左右,
最高时期突破700万人。
鱼缸直播
这一切完全,
超出了Jennifer的预料。
她之所以这么做,
不过是给自己一个编程挑战,
没想到最后成了红遍网络的节目。
随着自传播和媒体介绍,
她的粉丝量越来越多。
用今天的目光来看,
她是直播界毫无争议的网红鼻祖。
但她没有团队,没有营销,
也不做任何出位的事。
她只是想借此记录自己的生活,
所以拒绝了一切广告和赞助。
如若Jennifer有当今直播秀的商业头脑,
想必早就成了千万富婆。
不过话说回来,
人们喜欢看的就是真实的她。
在Jennicam直播的图像上,
没有任何刻意表演的成分。
成千上万的人看到的,
是和自己生活一样类似的镜头,
要么是冲着镜子挤黑头,
要么是慵懒地躺在床上看书,
要么是深夜里一个人打扫房间,
要么是无所事事地发呆。
这些真实的生活图景,
将Jennifer和观看者的距离拉近了。
不知有多少人在看了直播后,
把Jennifer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从中得到某种慰藉。
不得不说,
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实验。
对于打破现实和网络的壁垒,
对于人性深度的探测,
乃至对整个商业模式的启发,
想必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也许在Jennifer直播之前,
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的窥私欲,
也不知道自己生活少了什么,
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孤独。
Jennifer的出现犹如一面镜子,
人们在观望她的生活时,
实际上也是在观望自己的内心。
不知编剧安德鲁·尼克尔,
是不是受了这个网站的启发,
1998年,由他编剧的著名电影,
提名第71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它就是《楚门的世界》。
一个被直播了真实生活大半生的男人,楚门
更为绝妙的是,
当直播生活的跨度够长,
Jennifer展现的不仅是生活,
还有她的一段人生。
除了日常聊天和鸡零狗碎,
她经常谈论自己的感情,
说自己喜欢怎样的男生,
讲述自己暗恋时的心情。
3年后,她从一个单身大学生,
变成了一个秀恩爱的女孩儿。
1999年9月18日,
当她和男朋友第一次,
在镜头面前接吻的时候,
网站因流量陡增而崩溃了。
Jennifer的名气越来越大,
她开始上脱口秀节目,
甚至客串了一把肥皂剧,
《华尔街日报》写了专稿介绍她。
名声和关注度如同滚雪球一般,
变得越来越大,
直至给她的生活带来困扰。
当男友知道自己和她接吻,
是被上百万人围观时,
很快就对她提出了分手。
而Jennifer的同学和朋友,
没有人愿意进入她那个直播房间。
与此同时,
不同的声音出现了。
因为她毫无保留地呈现生活,
自然也就被围观者打上了标签。
当她不避讳地转过身换衣服,
有人会觉得她是在卖弄风骚,
为了博取流量故意为之。
而当她的男友前来拜访,
Jennifer仍旧开着摄像头时,
这种个人隐私的自我呈现,
更是在围观者中引起道德讨论。
有人说她炒作,
有人说她是暴露狂。
进入21世纪后,直播女孩增多,
有些人甚至以此开展色情行业,
人们纷纷指责Jennifer是始作俑者。
当网民变得鱼龙混杂后,
各种谩骂、嘲笑也蜂拥而至。
Jennifer变得全民皆知,
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都被几百万人守着观看。
她的生活渐渐偏离了正轨。
对于别人的评价,
她根本就无法选择忽视,
围观的力量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甚至会反过来,
扭曲她的思考能力。
她会故意和网民作对,
以表达自己独立的个体意识。
比如2000年,
大家吵着让她换掉劈腿的男友,
她却故意维持这段关系长达两年。
在人们的关注下,
不管她愿不愿承认,
哪怕初衷是表现普通的生活,
她也再无法成为普通人。
这时候的她,和当初的那个女孩,
在围观者的眼里,
其实已经不再是同一个人。
这期间,Jennifer曾对着镜头说
“我很孤独…”
一切都回不去了,
当Jennifer毫无顾忌地,
将自己的隐私空间,
呈现在网民面前时,
迟早会引来这样一天。
毫不夸张地说,
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凭展现隐私,
而获得巨大关注的女孩,
也是第一个见识了围观力量,
因而变得慌张失措的人。
2003年12月31日,
Jennifer终于停止了,
7年零8个月的直播生活。
此后,她的直播网站变成历史,
她消失在飞速成长、
日新月异的网络中。
直至今天,
Jennifer没有社交账号,
没有博客、推特、个人网站,
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编程人员。
然而谁能想到,
作为网络世界的一个标签,
Jennifer消失不见了,
但Jennifer代表那种生存方式,
随着技术进步已愈演愈烈。
现如今,一个人要想直播自己的生活,
只需要一台手机和网络即可。
在2014年,Fog Creek的CEO,Anil Dash,
曾发表了这样一条推特,
可谓一语中的:
“现在我们都是Jennicam。”
总体看来,
我们没有像Jennifer那样,
全方位24小时不间断地,
向公众展示自己的生活。
但透过薄薄的表象,
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圈、微博、
微拍、直播软件、等等,
我们已毫无保留地向他人,
展现了自己的隐私碎片。
每一个进入这个时代的人,
从根本上而言,
已经变更了对隐私的认知,
无论对别人也好,
对我们自己也罢,
我们无时无刻并浑然不觉地,
自我展示着。
(不信刷刷朋友圈便是)
当我们展示的内容越加丰富,
(或者说私人空间越发可以被暴露时)
以往被视为隐私的事物,
终将被一一瓦解,
人们也就如同被海流冲走的鱼群,
盲目地与时俱进。
而我在想,
无论是做一个展示者,
还是做一个围观者,
无论是乐于向他人展现自己的生活,
还是愿意花钱看他人吃饭、睡觉,
(看猎奇直播的另当别论)
归根结底来说,
都像Jennifer所表达的那样,
我们每个人身体里,
都有一样名为孤独的东西。
在这样或那样一个时刻,
我们是多么的孤独。
于个人生命而言,
空虚和孤独,
其实本质上互为因果。
我们不断展示或围观,
不过是出于这样的空虚而已。
这让人想起了那头名为爱丽丝的鲸,
那头只能发出52赫兹声音的鲸,
在茫茫大海中悲鸣,
试图以此找寻自己的同伴,
然而它不知道,
它的声音频率和所有的鲸都不同,
哪怕它叫破了喉咙,
也终于难以寻得任何回响。
非常不幸的是,
(亦可说非常幸运的是)
在隐喻的层面上,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鲸,
终其一生都在发出鸣叫,
以这样那样的姿态寻求回响,
发微信和刷微信,
玩豆瓣、知乎、微博…
不过都是鸣叫的方式罢了。
当然,我们可以以此寻获温暖,
在网络的低回声中,
确立自己的存在。
(社交媒体最大的作用或许正在于此)
但有时候,
也需静下心来想想,
我们站在这个星球上,
向各自的内心探视,
那里面到底装载着什么,
足以抵挡源源不断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