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即将发布,弃用安卓背后,戳穿美企“开源 ”谎言(组图)
最近,与华为有关的新闻一直热度不减。从美方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到高通、英特尔、谷歌、ARM这些企业公开宣布暂停与华为的合作,关于华为被“断供”的消息一直霸占着新闻头条。
一方面,毫无道理的“断供”引起无数网友愤慨;另一方面,华为的强势回应以及科技自主的决心,也让国人感到无比振奋。华为官方表明,正在有计划地推出自研操作系统,据网络曝光,新系统名为“鸿蒙”,最早将会在今年秋季登场。
华为弃用安卓推出自研操作系统已经是箭在弦上。这样的行业剧变,也再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科技自主之路依然艰难万分。我国IT行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芯片等硬件领域,操作系统等软件领域,同样值得人们重视。
开源风险不容小觑
互联网技术诞生自欧洲的学术研究中心,但是发扬光大却是在美国硅谷。不得不承认,谷歌、微软、高通等美国科技巨头拥有强大的先发优势,早在几十年前,互联网行业建立之初,他们便是行业规则主导者和制定者。
技术开源,便是这些行业规则的冰山一角。尽管“开源”看起来无比契合互联网自由开放之精神,背后也隐藏着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风险。
1.开源不等于永远开源
以谷歌Android为例,最早期的Android系统也不是主动开源,而是谷歌为了与苹果的iOS操作系统对抗,避免iOS操作系统统治整个移动互联网终端,而选择将Android开源,以迅速争夺移动互联网市场。
如今,谷歌成为了智能手机操作领域唯一的开源巨头,几乎形成垄断地位。这一切繁荣的背后,来自中国的华米OV等Android手机厂商贡献极大。
如今,美方毫无理由地限制企业对华为供应硬件、软件,提醒了我们,所谓“开源”,并不等于永远开源。像操作系统这类核心软件技术,开源方一旦形成垄断,极有可能出现“店大欺客”现象。
2.开源不等于全部开源
还是以谷歌为例,作为全球最先看到AI领域庞大商机的科技巨头,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积累了许多技术优势。但是这些AI算法目前都不是很成熟。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谷歌开源了机器学习软件库TensorFlow、AI核心平台DeepMind Lab、图片数据库Open Images等多个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算法。
但是在实际的开发中,许多工程师却发现谷歌算法的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谷歌的算法开源也只是选择性的开源,涉及到真正核心的人工智能算法,并不会无私地对外公开。
反而全世界各地的AI创业者、开发者们,在一次又一次地下载和使用这些开源算法之后,给谷歌AI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反馈和数据积累。很难说谷歌是不是想打造另外一个AI领域的Android。
技术自主之路怎么走?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开源并不等同于自主可控,相反,现在许多开源社区被国际巨头所控制,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当务之急,我们除了打造一颗强健的中国“芯”,还必须解决掉开源软件技术的潜在风险。
1.自主可控和拿来主义并不矛盾
面对美企针对华为无理由断供,华为海思总裁一封公开信感动了所有人。极限生存状况下打造的“备胎”一夜转正,这样的科技长征让人充满了信心。
正如华为海思所做的一样,在发展早期,我们或许可以奉行“拿来主义”,但绝不能相信“造不如买”。技术自主可控和拿来主义并不矛盾,反而可以并行不悖。在互联网科技的许多领域,我们追赶了很长时间,应该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像华为海思一样,拥有“备胎转正”的底气,甚至实现换道超车。
2.从源头开始自主研发
另外,我们也不要低估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创造力,不要被领先者的先发优势吓到。如今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科技新兴领域,中国企业与美国巨头的差距并非不可追赶。
华为5G如今领先世界2-3年,就是无数研发人员不懈努力的成果。在这些新兴领域,企业要有从源头开始自主研发的魄力。据我所知,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建立起了不亚于华为5G的技术优势。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中国企业想要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数字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是无价的,无论是芯片硬件,还是开源软件,都有可能看到中国制造引领全球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