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专卖店店员骂中国人是猪,我们该如何反击?(组图)
昨天,《维城》接到读者徐先生来电,实名投诉位于维也纳内城( Tuchlauben 3-7, 1010 Wien)的Louis Vuitton专卖店,屡次歧视中国人。
“两周前,我和母亲到LV专卖店购物,我们看好货品准备去买单后,我就听到一直用英语服务我们的店员在我们走后,转过身去,用德语和她的同事说这些中国人像猪(德语:Schwein),闻起来就像中餐馆的面条……”徐先生告诉《维城》,由于他本人在维也纳生活多年,能听懂德语,听到店员用这样的语言数落自己的母亲,他完全无法接受:“你骂我我还没那么气,为什么要骂我们的父母长辈!这不是第一次了,我们去了三四次这家LV专卖店,经常发现店员,包括一位人挺高、金发、戴眼镜的女经理,屡次有歧视中国人的言行,说中国人大声喧哗、不懂规矩……”
“至少我几次在这家LV专卖店里时,看到店里几乎都是中国客人,而且并没有特别严重的大声喧哗等行为”,徐先生表示他觉得这家Louis Vuitton专卖店的工作人员对中国人有明显的歧视态度,希望通过《维城》提醒同胞们注意自我保护,维护正当权益。
眼下,
正值奥地利夏季打折季,
满大街的红色广告吸引着我们进店血拼。
在冲动地买买买的时候,
你是否会多个心眼,
看看收银员有没有把价格打错?
在购物和店员交流的过程中,
你是否会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对有色人种有歧视之处?
7月初的一天,周小姐和友人一起在维也纳玛利亚大街的意大利品牌O-bag专卖店看中了一款小巧的斜挎包,正在打着对折的价格让她俩瞬间觉得可以入手。
与此同时,店员也殷勤地和他们以“你”(德语:du,而非“您”Sie)相称,“你可以背背看啊!”“你觉得怎么样啊?”……
一般进入奥地利的商店,初次见面的店员对顾客都是以Sie(“您”)相称,周小姐和友人虽然对着一上来就per du(以“你”相称)的行为略感不适,但考虑到彼此都是同龄人,也没有特别在意。
熟悉O-bag这一品牌的人会知道,他们家的包包在计价时,包袋、肩带、内衬、包边……每一项都是分开算钱的,一张账单上好几个项目,各自的名称还不是我们常见的德语词。
买单时,周小姐刚好接了个电话离开了收银台,友人也没仔细看,店员报了个总价,她就直接刷卡支付了。
走出店门后,挂了电话的周小姐问了友人总价是多少,一听之后觉得不对劲,仔细研究收银条后,才发现价格算错了,该打对折的没有打,店员多收了她们钱!
随即,两人重回专卖店里与店员进行交涉,店员承认价格计算错误,但表示退款只能以“代金券”(德语:Gutschein)的形式返还,无法退回五分钟之前刚刚刷过的银行卡中。
对此,平时在工作中也经常操作POS机的周小姐深知这是霸王条款,在POS机上可以非常简单地操作,将消费款项退回消费的银行账户。
“我们在这家店有了那么不愉快的购物经历,根本不想再来这里消费,要你们的代金券有什么意义!”周小姐气愤地表示,并与店员开始交涉。
岂料,购物时全程以“你”(du)相称的店员,对周小姐此时继续以“你”称呼店员一脸不屑地说:“请不要用‘你’来称呼我,请用‘您’!”
说完,店员脸上还露出一副“我看你能拿我怎么办!”的表情。
对于这一双重标准的要求,周小姐与友人顿时深感不适,“明明是她一开始就用‘du’(你)的,现在倒要求我们用‘Sie’(您)!”,对奥地利客人她一定不敢这么说——两人深深觉得,是因为她们是中国人,店员才如此有恃无恐。
最后,店员强调在店面(周小姐和友人全程没有去过)的另一边张贴着退货条款,已明确表示只退“代金券”。但周小姐和友人消费过程中,店员全程没有提过这一事项,也没有提示她们注意退换货条款。
“更何况,我们根本不是退换货!是你收银员自己算错价格,为什么要按退换货的规则处理?”
“我们根本不想再来你店里购物了,要你的代金券何用?!”
——周小姐和友人对店家的处理感到完全无法接受。
最后,一位奥地利老太太实在看不下去了,正好要在店里购物的她掏现金买下了这张“代金券”。
对此深感不公的周小姐与友人,立刻前往位于玛丽亚大街81号( Mariahilfer Straße 81,1060)的消费者信息协会(Verein für Konsumenteninformation)。“可能是涉及金额比较小,办事人员的态度有点‘和稀泥’”,周小姐表示办事人员只是问了她们在刷卡之前,店员有没有告诉刷卡金额,如果她说了这个总数,那么付款时,消费者和商家的合约就已经产生了,表明消费者认同了这一价格。
至于店员没有说明细,只怪消费者自己没有看清。
前思后想,周小姐和友人觉得最让她们不忿的,还是那句“请用‘您’来称呼我!”——究竟是不是因为她们俩是外国人、是中国人,店员才如此有恃无恐、态度傲慢?
回家后,两人前往O-bag官网,想要向公司投诉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歧视,岂料找遍网站没发现有消费者投诉邮箱。无奈之下,周小姐只能前往Google给了玛丽亚大街这家O-bag专卖店差评。
一上去看了才知道,大家对这家店的评论其实都很差,评分只有3.4,尤其是店员吊儿郎当的态度让很多客人觉得不舒服。
用“你”(du)还是用“您”(Sie),无论是德语还是汉语,背后的文化涵义其实大同小异,熟悉的、亲密的朋友自然都用“你”(du),初次见面、对陌生人或长辈等还是用“您”(Sie)为宜。
但是,如果已经开始用“你”(du)了,还能回到用“您”(Sie)吗?
这事儿在奥地利还真成为过一个甚嚣尘上的话题!
2008年8月22日,当时已经脱离奥地利自由党( FPÖ)的约尔格·海德尔(Jörg Haider)和前两个月因为Ibiza视频丑闻事件辞职的奥地利前副总理斯特拉赫( HC Strache)在奥地利电视二台播出的电视辩论中,因为海德尔对斯特拉赫用了“du”(“你”)而被斯特拉赫反驳称,“请尊重我们从2005年开始就不再以‘你’相称的事实。”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一下相关视频,关键词:TV-Konfrontation 22.8.2008 - Jörg Haider duzt HC Strache)
两个曾经同一战壕的“兄弟”,反目成仇后,都不能再互相以“你”相称——一时间,这也曾成为奥地利人的谈资。
在海外生活不易,大家在维也纳或欧洲其他地方消费时,还遇到过什么糟心事儿?有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胞们注意的店家或店员?欢迎在后台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