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5日 20.0°C-22.1°C
澳元 : 人民币=4.72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2020-09-21 来源: 生物世界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2020年9月19日,南京天气正好,平凡又普通的一天。然而这一天,一位博士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据可靠消息,一名南京大学在读女博士已于9月19日晚在宿舍跳楼自杀。9月20日晚,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来到事发地点进行悼念活动。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1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官方消息公布这名博士具体是什么原因选择了自杀。然而一则发布在知乎的评论显示,该女生已是博士第四年,中期考核已过,但在科研上受到了导师的压迫和针对。到本文发布时,该匿名回答已经被删除。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3


最终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一名寒窗苦读20年,受过4年本科、3年硕士、4年博士高等教育的博士生,正处于人生腾飞的年纪,现在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常有人说,自杀是脆弱的表现,应该坚强地面对所处的困境。但是博士就像是一座孤岛,博士的压力和痛苦从未被常人真正感同身受过,或许最能理解博士这一群体的就是我们博士自己了。

繁重的科研压力下,博士需要不断思考、查阅文献,并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验任务。一旦实验进展不顺,面对的就是导师的催促甚至辱骂。使得他们不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现实的经济压力下,同年龄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每个月领着三四千的工资只够生活开销。面对持续上涨的物价尤其是房价的上涨,其入职早期的收入也显得杯水车薪。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4

近年来博士生的超高压科研问题已经成了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几乎每年都能见到有博士生因导师压迫或科研压力等原因而自杀的新闻。

这就是这个月初,据网上报道,一名浙江大学女博士在寝室烧炭自杀,系导师压力所致。据了解,该名女博士一生十分坎坷,出生于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山村,家庭贫困。

读博期间,因为每天都能按时按点保证质量的完成导师所布置的任务,因此导师就越来越过分给她超负荷的工作量,而每天长达十四五个小时的工作最终导致她患上了抑郁症。

2019年6月3日晚,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8级博士生段付谋疑因受到其导师吴小山的指责和科研进展的压力,当晚离开寝室后失联。直到6月12日,警方在镇江打捞到了他的尸体。

据公开报道,曾有同实验组的同学目睹,吴小山多次言语打击过段付谋,直言“你这文章再怎么写也是小文章”。此外,段付谋与母亲聊天时也袒露出学业压力大,被导师看不起的烦恼。

母亲劝其“那就不要读了”,却被段付谋回以“一定要把博士念完”的决心。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5


2018年3月26日,武汉大学研究生陶崇园由于长期受到其导师王攀的控制,日常买菜、洗衣、做饭均让陶崇园代做,甚至还逼迫其叫“爸爸”。

最终不堪导师压迫与控制的他,选择从宿舍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和大好前途。

其死前对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王攀老师。”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6

正处于人生黄金期的他们,本是家庭的骄傲,社会的栋梁,可以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但是悲剧最终发生在了他们做出决定的那一瞬间。

每一跳,都是一个绝望的人对生活最后的抗争;每一跳,都是对扭曲的科研世界的又一次无情揭露;每一跳,都是一次对学术制度改革的无声呐喊!

我们不禁要问,谁来关心博士群体的压力问题?

万籁无声,博士走好!R.I.P

相关推荐:

14岁男孩跳楼身亡:“妈妈,你赢了,我把命还你!”

太痛心!14岁男孩被妈妈扇耳光后,从5楼跳下,不治身亡!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7


事情就发生在9月17日的武汉。

江夏一中,包括自杀者在内的几名学生,因在教室玩扑克牌被请了家长。

自杀者在教学楼楼道,被气呼呼赶来的母亲教训。

两个耳光打下去,母亲离开。

孩子默立2分钟后,转身跳楼……

14岁,仅仅14岁!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8


01

被耳光打掉的自尊

反复观看这段监控视频,体会自杀前默立那2分钟里,孩子的感受——有多耻辱!有多羞愤!有多绝望!

我感到喘不过气。

他已经长得跟妈妈一般高了,却没被当成个平等独立的人对待,不被给予最基本的尊重。

在人来人往的教学楼楼道,在朝夕相处的同学面前,他的自尊被啪啪两个耳光打落在地,碎裂成渣。

毫不顾及他的感受、肆意践踏他的人,还是他的亲生母亲……

网友的评论异常扎心:“初三的孩子当着同学的面打耳光?里面可能还有他喜欢的女生……这妈是没年轻过、没有过青春期吗?”“多大点事?就至于当众扇孩子耳光?当着众人表示自己不是不管孩子,不是不负责任,打孩子耳光给老师和学校看,真是寒了孩子的心……”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9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10

这样的话很不中听,细想想,却话糙理不糙。

想必甩下两个耳光,旋即接到孩子死讯的妈妈,也后悔万分!她因一点小事如此严厉地责罚孩子,初衷是想把孩子教育好,结果却亲手把孩子推上了不归路。

去年4月发生的类似悲剧还历历在目:

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位妈妈因17岁的儿子在校跟同学闹了矛盾,一边开车一边责骂孩子,孩子愤懑之下冲出汽车,跳桥身亡。

只差1秒没能抓住孩子,妈妈捶胸顿足,跪地痛哭。

可是再怎么追悔都换不回孩子的生命了!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11


每到这时,就有人指责选择自杀的孩子——太冲动、太脆弱。网友回应:

“说孩子冲动的,只是看到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深不见底的绝望不可能只有一朝一夕,这当妈的之前肯定也没好好尊重过孩子。”“如果男孩母亲平时能够照顾好男孩的自尊,男孩也不至于承受力这么脆弱。”

“所有真正抗压、自信、成功的孩子,都是在爱和正确的教育中长大的。”

“母子都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一脉相承,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12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13

网友的话一针见血。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学习的。

父母都没有尊重爱护过孩子,孩子又怎么能学会珍爱自己?

父母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树立自我负责的榜样,又怎怪得孩子冲动脆弱?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14

02

父母,是孩子最后的港湾,

还是孩子一生的遗憾?

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曝光后,知乎上至今流传着一段话:

“孩子哪怕受全世界欺压,只要还能在父母这里得到心理救援,那就不会自杀。”

可惜,很多时候,声称最爱孩子的人,恰恰给孩子留下了最无情的印象。

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道: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王朔的父亲是军人,笃信棍棒教育。回忆童年,王朔说:“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

王朔的母亲是医生,追求完美,不容许孩子犯一点错:“‘爱’是我妈理解范围之外的事,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15

粗暴的父亲和没有温度的母亲,让王朔一生怀疑亲情,以“痞子”的形象示人。

从怕父母,到烦父母,到瞧不上父母,再到想起父母心里就难过——也道出了许多人对父母的复杂感受。

父母子女一场,本是世间最深的缘分,到头来,却因“错爱”让亲情变作一生最深重的遗憾和伤害——实在令人叹惋!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16

03

一个教育细节的破坏力

尹建莉老师说:

“所谓‘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虽然目标指向是好的,希望孩子做得更好。但由于它不尊重儿童,不体恤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不符合人性,实际上并无教育要素,只是一种破坏力。”

如何理解“严厉教育”的破坏力呢?

只需要动用一点点同理心,一点点换位思考的能力。

我们不妨试想:

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在办公室玩扑克牌被领导批评了,TA人高马大的孩子赶过来,当着TA同事的面,用耳光和谩骂帮着领导一起狠狠教训TA,美名其曰“为TA好”“帮TA长长记性”,TA会怎么想呢?观者又会做何反应?

想必TA会觉得颜面尽失,伤心欲绝吧!

而观者会统统站在TA这边,骂打人者是“逆子”,上来制止,甚至扭送派出所。

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人都默认,孩子不能打父母,成年人是有尊严的,父母应该被尊重。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17

但是反过来,人们心中却缺少这样的共识: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大人不能仗着自己有身形、力量、权力、地位上的优势,就欺侮孩子。

于是我们看到,家长打骂孩子的事还俯拾即是,周围人也很少坚决制止,好像打骂孩子的家长只是在处置TA的私有物品,别人无权干涉。

于是我们看到,众多孩子依然生活在“食物链”的最底层,他们只能依附父母生存,也便只有乖乖挨打受骂,受不住了就自杀……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18

新浪网友评论

一个个孩子在用最极端的自毁行为向这个世界发出求救信号。曾经也是孩子的大人,听到了吗?

热播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人人都想要的“暖爸”李海潮,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有的时候,孩子犯的错都是小错,绝大多数的大错,都是大人犯的。可是,大人还没小孩勇敢,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19

几乎所有观众都羡慕李尖尖,想做李爸的女儿;但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做李爸那样乐于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乐于反思自己的家长,才可能出现更多幸福的李尖尖。

04

无痕引导,

像教育专家一样思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多少事例证明了,“严厉教育”是无效的;即使表面见效,也会破坏亲子关系,后患无穷。

许多父母会问,那孩子犯了错就不管吗?小问题姑息了,将来还不出大问题?

孩子当然需要父母的教育,但怎么教育孩子,是需要父母学习、系统学习、跟对的人学习的。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20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让这名男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通过知情人了解情况后,陶先生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男孩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看见了孩子,读懂了孩子,把孩子当成平等独立的人去尊重,去呵护,即使那是一个犯了错的孩子。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21

陶行知先生与儿童

尹建莉老师的女儿圆圆,小时候爱把冰棍纸扔到沙发后面。

尹老师没有像一般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孩子,而是试图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宝宝,你是不是觉得冰棍纸扔到沙发后面,就看不见了,屋子就干净了?”

小圆圆点点头。

尹老师微笑着表扬孩子:“宝宝真聪明!不过你扔到沙发后面,妈妈还不太好扫,你就扔到前面好吗?”

以后,圆圆再也没有往沙发后面扔冰棍纸。

没有孩子天生是不讲道理的。

尹老师看见了孩子,读懂了孩子,把孩子当成平等独立的人去尊重,去呵护,即使那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陈美龄女士养育了3个男孩。大儿子天性安静沉稳,二儿子却活泼好动,刚上学时坐不住,在课堂上跑来跑去,被老师投诉。

陈美龄女士想帮助儿子适应学校,却不是采用贬损孩子、强行改造孩子的方式。她对儿子说:

“你喜欢跑来跑去,这很好,我很喜欢,我不要你像大哥一样——要是所有孩子都一样,我干嘛生两个呢?生一个就够了呀。可是学校是一个不自然的地方,我们又一定要去。

所以我要你动用你的想象力,想象你的裤子和椅子中间是有胶水的,你可以站起来,但是你站起来,就得带着椅子。”

孩子领悟到妈妈并非不喜欢他,只是集体生活有些规则需要遵守,从此再没有在课堂上跑来跑去。

陈女士看见了孩子,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个性,把孩子当成平等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想方设法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即使那是一个不符合“规范”的孩子。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22

陈美龄抱着二儿子在斯坦福大学毕业

中国台湾教育专家黑幼龙先生的次子黑立国,从小顽皮,曾把鞭炮扔进农家的稻草堆,试图把火柴扔进邻居家汽车的油缸做实验。幸好及时被邻居发现制止,才没有酿成大祸。

高中时,立国偷了大卖场的棒球手套,被保安抓住。父母虽然很伤心,仍然私下耐心地询问儿子缘由。

原来,立国听说同学多次在超市偷拿东西都没有被发现,感到好奇,就想尝试一下。

闯了祸的立国不敢见爸爸,黑先生一进门就大喊:“黑立国在哪里?来,给爸爸抱一下!”

黑先生夫妇认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靠山,即使孩子犯了错,也要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对TA的支持与爱永远不会改变。

后来,立国考取了加州大学,现在在美国一家医院担任院长,不仅利益社会,也成为负责任的好丈夫、好爸爸。

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不堪导师折磨,被逼叫“爸爸”,谁来关心博士压力?(组图) - 23

黑幼龙先生与二儿子立国在加州大学

成功的父母和教育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起。

遇到问题时首先去理解孩子,而不是撇清责任;解决问题时对孩子无痕地引导,而不是粗暴地改造。

他们相信孩子都是向上向善的,需要提升的是父母对教育的认识水平,需要改变的是父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教育的场景千变万化,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不重要,问题发生时家长是怎么做的才重要。

只寻求一个个育儿问题的解答,无休无尽。

学会像教育专家一样思考,夯实“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起”的底层思维,具体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让我们对照孩子这面镜子,日进一寸地修炼自己吧!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yujuntian
yujuntian 2020-09-22 回复
粉饰之下的……………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