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男子靠炸猪皮起家年赚百万,干腻了转行又赚几个亿(组图)
王永兴的工厂办在台州临海的头门港边,初春,风挺大的。
出生于1978年的王永兴看起来比较显老。
“我年轻的时候就显老。”他笑着这样和我说。
他解释,显老,是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太拼了。
站在这家占地70亩投资三亿元的电缆公司前,很难想像,年轻时的王永兴是围着铁锅炸猪皮的,一炸就是十几年。
现在,他早已身家上亿。“我们就是拼出来的。”他这样说。
炸猪皮、鱼肚的少年
17岁那年,王永兴没有去读书了。初中毕业的他,并不甘心过穷日子。
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家四口来到广西,只做一件事:炸猪皮。
在那个年代,资源匮乏的浙江人,靠着一股拼劲,走向全国各地,做各种各样的苦活累活,开始拼搏的生涯。
多年后,他们功成名就,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群体:浙商。
很快,年轻的王永兴掌握了这门技术,他们一家人把炸锅移到了江苏盐城。因为,这里的人有吃猪皮的习惯。
他们落脚后就租了一个房子,每天,王永兴围着铁锅,一锅锅的炸,炸好了再骑着三轮车送货。
风里来雨里去,送货往往是在清晨,特别是冬天,脸都冻僵了。
青春期的王永兴,长满了青春痘,每天和油炸的猪皮、鱼肚打交道,脸上的皮肤自然不会好。
春节前是最忙的时候,要从清晨五点一直炸到凌晨12点才结束,最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炸猪皮时的王永兴
油炸的时候,经常会油飞溅出来,所以手上会被烫出一个个水泡,破了还会溃烂。另外,一直抓着勺子,手上磨出了老茧。
虽然辛苦,但是这个年轻人并没有放弃。
一年又一年,一边炸一边总结摸索,怎么样把猪皮鱼肚炸得口感最好。
“这其实也是一门技术。”王永兴笑着说。
比如鱼肚,他进货回来先要晾晒,晒多少时间很有讲究,他们摸索出了十五分钟是最好的时间。晒的时候,就看着表,一到十五分钟就收掉。
十几年的摸索,王永兴在当地做出了名气,成为最大的经销商。
回想那些年的辛苦,王永兴说,虽然自己的青春耗费在那一锅锅油里,人看起来比同龄人要显老,但是,并不后悔。
“在一次次的油炸里,锻炼出了踏踏实实的品格。”王永兴说,“其实炸猪皮和做电缆一样,都需要像匠人一样,把品质做好。”
王永兴(左)在检查电缆质量。
亏钱了,还做不做
2007年,王永兴带着从油锅里赚取的第一桶金回到了老家。
他和哥哥一起决定:去做点更大的事业吧。总不能一辈子守着这口油锅。
于是,在老家的一个村庄,兄弟俩租下了一个厂房,买来了当时最好的电线生产设备,开始生产电线。
对于这个行业,他们完全陌生。除了自己钻研,还请来了一个师傅,第一个产品出来了,送去检测,结果是:不合格。
连最简单的都做不合格,给了王永兴很大的打击。
这一年,亏了不少钱。
要不要回江苏去炸猪皮?毕竟一年可以赚百来万。兄弟俩商量了,一致决定:绝不回去,要拼一拼。
一边请师傅指导提高产品质量,另一边王永兴去了杭州开起门市部,开拓市场,用的是最土的办法。
他开着一辆面包车,拉着一捆捆电线,在杭州的大街小巷转,推销产品,了解市场的需求。
市场有了起色。
没想到的是,很快,金融危机来了。
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厂来说,再次面临着巨大考验。
还好,工厂里的产品积压的不多,也没有去融资。
王永兴很快做出了亏本清仓的决定,比别人快了一步。不仅回笼了资金,还因此积累了不少客户。
从2009年开始,王永兴像研究猪皮鱼肚一样研究起电缆,他把宿舍搬到了厂里。直到现在,他也住在工厂里。
虽然做了老板,但王永兴还是在生产一线,自己学技术,算成本。
2017年开始,王永兴告别加工时代,开始做自己的品牌,取名叫:铭品电缆。
他解释说,一方面是要把产品做成名品,品质一定要好,另一方面,是刻骨铭心的意思,安全一定要铭记。
在电缆行业里,王永兴已经做出了名气。公司发展到了近两百名员工,研发技术团队不断获得国家专利,年销售额四五亿元。
疫情后拼出了增速
去年春节,突来的疫情,给王永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停工停了一个多月,公司没有业绩,支出却是不少。
为了让老员工们能够顺利返回,王永兴给他们发补贴,发工资,还包买了机票车票。
政府也给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度过难关。
开工后,王永兴调整了营销模式,开始做大型工程,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也发展到了几百家。去年六月,公司搬进了投资三亿元的新厂房。
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公司的销售额反而比前一年增加了10%。
新的一年,王永兴又开拼了。“今年计划做6到8个亿的销售额,公司要向大企业发展。”他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