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建筑科技发展给出中国方案 碧桂园打造博智林样本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关键目标之一,便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也是众多代表们建言的方向。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今年提交的4份提案里,除了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助力扶贫和海外农业发展外,还有1份关于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提案。
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全国各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共识和努力方向,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如何数字转型成为行业所关心的重要议题。
作为行业领军人物,杨国强的提案展现了行业里新的趋势。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代表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有效提高建造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建筑的经济性、可靠性,将令建筑科技上走在世界的前列。
提案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建筑机器人普及
2019年中国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090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16%,再次展现了建筑业在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地位。
目前中国建筑业大而不优,落后的施工手段及施工方式制约了行业效率及建筑质量提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施工安全问题,行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9077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岁,比上年提高0.6岁;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4.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近五年来占比逐年提高。此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下降1.8%。
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老龄化严重,年轻劳动力从事建筑业的意愿持续降低与巨大的市场容量显然并不匹配。
同时,用工安全问题是行业的长期困扰。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等相关部门每年对于全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通报中,常用词是“不乐观”、“严峻”。
外墙喷涂机器人在作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认为,“我国建筑业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同时也面临着产品性能欠佳、资源浪费巨大、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
杨国强则希望建房过程中繁重、重复、危险的部分工作能够由机器人来完成,“首先是符合我们对零伤亡和安全的追求,第二能使我们的质量提升,第三能使我们的效率提升”。
建筑工人出身的杨国强曾在不同场合表示,“机器人正在积蓄澎湃的力量,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想象”。在他的畅想中,“过去是工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未来是机器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我们像生产汽车一样在工地生产我们的房子”。
室内喷涂机器人作业中
建筑业这样的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则为中国发展提供新动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及,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针对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杨国强在今年的提案中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第一,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应用;第二,加快推进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第三,研究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及评价体系。
具体来说,首先是通过鼓励行业重点企业加大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力度,支持相关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在现有龙头企业研发成果基础上,大力推动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投入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试点推广,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
其次,推动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实现设计、采购、生产、建造、交付、运行维护等阶段的信息共享。融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设立建筑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实现行业数字化赋能。
最后,推动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的基本规定、评分体系、评价等级、评价机构等,加快实现智能建造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化应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回看往年的相关提案。杨国强在2019年时便建议,政府层面应加强对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导和支持,同时建筑行业协会、高校等要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施工单位也要积极导入建筑机器人。
在2020年的两会提案中,增加了完善建筑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健全监管机制及鼓励建设一批建筑机器人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为快速试点试用建筑机器人及相关智能化设备提供场景和条件两点。
从三年来的提案不难看出,杨国强对于建筑机器人等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从标准制定逐渐落地到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建筑机器人普及上。
中国建筑科技有望引领全球
杨国强在两会提案中体现出的思考与碧桂园在机器人业务上的发展密切相关。
成立于2018年7月的碧桂园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博智林”),集中力量研发、生产及应用建筑机器人,推进应用新型装配式建筑体系,同时以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创新运用新型施工组织方式,将自主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大规模、系统性地应用于建筑施工大部分环节。
混凝土施工机器人在作业
截至2021年2月26日,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及智能产品近50款,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042项,其中发明专利2161项;已获专利授权984项,其中发明专利262项,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核心技术。
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博智林已实现了建筑机器人从自主研发、小批量生产到工程测试、工程服务及批量化商用,并进行了全面的端到端规划及实践,构建了完整的全周期闭环。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教授认为:“碧桂园集团在短短近三年时间里,针对BIM、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和人才,开展全面的研发,目前已经交付了大批量的机器人,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但从全球建筑行业智能建造发展的整体水平看,包括建筑机器人在内的智能建造仍处于起步阶段,即便是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建筑机器人方面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均未实现建筑全周期、系统化应用的目标,目前仍以单点研发和小批量试用为主。
楼层清洁机器人作业中
国家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廖玉平曾表示,中国在通用施工机械和架桥机、造楼机等智能化施工装备研发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构配件生产、现场施工等方面,建筑机器人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实现大规模应用。
随着新基建加速数字化、智能化与建筑施工现场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升级,提高项目管理和生产效率,这将助推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进入“快车道”。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在2020年亦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博智林样本:中国建筑科技发展缩影
行业发展要迈入世界前列,离不开行业引领者的探索和经验分享。
在2021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简称“《试点函》”)中,同意上海市、重庆、广东三地的7个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其中一个便是佛山顺德凤桐花园项目,这也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项目。
《试点函》称,要尽快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发展模式和实施经验。
位于佛山顺德佛山顺德机器人谷的凤桐花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3余万平方米,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整体应用了包括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新型建筑工业化在内的智能建造体系。
博智林通过成熟的BIM数字化系统应用,把建设一栋楼的每一道工序拆分,细化研究、科学谋划,探索实现建造方案可视化、项目管理数字化。
此外,凤桐花园项目也已开展了建筑机器人应用的多项试点,包括首次完成机器人参与示范区建造、首次建立机器人调度中心、首次跑通修整类机器人施工模式等。
测量机器人施工作业
截至2021年2月,博智林已并有18款机器人在佛山顺德机器人谷首开区和凤桐花园等超过15个项目中开展试点应用,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达80万㎡。
在智能建造上的耕耘也让博智林发挥着行业探索者、引领者的作用,推动中国建筑行业向智能建造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刘锦章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正如杨国强在两会提案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代表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通过将建造过程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建筑机器人等产品技术,可以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这将有效提高建造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建筑的经济性、可靠性,也令中国建筑科技上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