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美国盟友关系全线燃火的背后(组图)
近来中国外交出现颇多不同寻常举动。
3月22日,为了反制欧盟1989年来首次制裁中国,中国宣布制裁欧盟10个个人和4个实体。
3月18日至19日,中美在阿拉斯加高层会晤,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态度强硬斥责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引爆互联网。
中国外长王毅(右)3月23日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在中国广西桂林举行会晤,随后双方举行了联合记者会。当被问到欧盟对华制裁时,王毅说,欧盟内部对于制裁意见并不完全一致。(AP)
3月16日,美日举行外长防长“2+2”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称中方行为与现行国际秩序不符,对国际社会构成挑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3月17日斥美日狼狈为奸,日本背信弃义、破坏中日关系。这样的措辞在中日关系过去几年缓和走上正轨后非常少见。
近年来,中国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的关系常态化恶化,现如今中美、中欧、中日关系也出现突破性的摩擦。欧盟3月22日就新疆人权问题制裁中国后数小时内,美国、英国、加拿大皆采取行动予以跟进。中国同欧盟多国互相召见大使抗议。未来中国的反制裁对象可能不仅限于欧盟。中国同美国及其盟友的关系将处于全线燃火的状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3月18日警告欧盟不要一意孤行。(Twitter@MFA_China)
首先,中国的一连串强硬举动都为平视外交的一环。
过去几年,中国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态度强势是为了惩罚这些实力较小的美国盟友毫无原则地选边站队,让它们认识到中国的大国地位不容挑战。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对欧盟和日本的支持有限,欧日过去四十年面对中国并不敢轻举妄动。拜登(Joe Biden)上台后,并不意味着欧盟和日本就可以恢复对中国的居高临下姿态。
不只是美国要习惯中国的大国存在,欧盟、日本等大体量的美国盟友都要习惯中国的大国存在,这一做法不该是权宜之计,也不能是虚与委蛇,而应该是常态化的认知。中国既对美国宣告平视外交,更是向西方社会宣告平视外交。
其次,中国要用非常行动,打破欧盟和日本对盟友美国的幻想。美国支持下,盟友们接连对中国发力,日益崛起的中国不可能无动于衷。选择沉默,无疑会助长挑衅风气。美国对盟友鼓动支持的力度有多大,中国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回击就会有多激烈。
拜登政府主导的联合盟友的力量倍增器计划初现效果。(路透社)
第三,对抗是中国同美国及其盟友关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中国同美国及其盟友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吵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也有积极的合作进展。比如中欧在2020年底达成了历史性的全面投资协定。日本政府2月24日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根据这一协定,中国和日本首次达成了双边关税减让安排。
中国不会全面恶化同美国及其盟友的关系,也不会对对抗闭口不谈。只要对抗的部分不无限扩大,就能够将矛盾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把握好“竞争、合作对抗”的节奏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