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8日 13.0°C-17.1°C
澳元 : 人民币=4.54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以色列巴勒斯坦加沙冲突:在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的美籍年轻人(组图)

2021-05-21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随着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暴力冲突升级,战火疮痍的画面与呼吁行动的信息在美国的手机屏幕上扩散。这个国家向来被视为以色列最坚定的盟友,这些社交媒体信息有否改变人们的态度,还是替这场复杂而漫长的冲突消除某些细微分歧?

以色列巴勒斯坦加沙冲突:在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的美籍年轻人(组图) - 1

对于巴勒斯坦裔人来说,仍在持续的网络行动堪比去年夏天蔓延全球的反种族歧视抗议活动,是个分水岭时刻。那些跟以色列有联系的人则声称,网上说法都是误导的,为了迁就“受压迫的跟压迫者对决”这样的论述,把事情简单化。

民调机构盖洛普最近发表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75%美国人仍倾向支持以色列,但越来越多人对巴勒斯坦人表示同情。

以下由几位深入参与这场争辩的年轻人现身说法。

  • 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背后的百年恩怨

  • 巴以冲突的外交博弈:中国在中东发力 “填补美国空白”

  • 为什么谷歌地图上加沙和以色列的街景模糊?

“很高兴大家终于搞懂了”

莱拉(Leila)今年30岁,家住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New Orleans, Louisiana),但她懂事时住在被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地区。那是1990年代,她在那里住了两年,在行政首府拉姆安拉(Ramallah)上幼儿园。

她还记得那时候自己的阿拉伯语说得有多流利,同时也记得每天上学路上都要通过的检查站,还有父母千叮万嘱要远离以军士兵。

莱拉亿述:“我在社区里跟孩子们玩耍,所有女孩子都是巴勒斯坦人,然后男孩子会扮演以色列士兵,玩着什么战争游戏的。”

她说:“我那时候就是个小女孩,很怕以军士兵,不用谁教我,都知道他们对我们不安好心。”

本来这一家人希望在西岸落地生根,但以巴和约分崩析离,他们不得不举家飞回美国。莱拉再也没有回去过。

以色列巴勒斯坦加沙冲突:在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的美籍年轻人(组图) - 2
莱拉的母亲是美国人,父亲是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人起义期间的学生领袖。两人在一次考古旅程中认识。

莱拉逐渐长大,但与被困于加沙(Gaza)的亲戚,以及阿拉伯语言、伊斯兰教信仰渐行渐远。她透过研究深厚的家族史来保存自己的身份认同:七个世纪之前的祖辈;祖父母在1948至1949年间以色列立国与中东战争的过程中遭遇驱逐;父亲在1987至1993年间第一次巴勒斯坦人起义里担任学生领袖的经历。

但巴勒斯坦裔的身份,让莱拉在上大学时碰了不少钉子。

莱拉称,家庭背景让她被孤立,尝试发声时会被滋扰,甚至在一次校园示威里遭吐口水。升上高年级之后,有一次因为一位保守派学生公开诬告她反犹太人,校方派员监视了她的宿舍整整一周。

但近年来巴勒斯坦老百姓和他们的家园所遭受的持续攻击,使得许多进步派美国人站出来,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对他们所称的不公不义口诛笔伐。例子有曾多次参选总统的民主党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年轻的反犹太复国主义自由派,还有好像左翼的犹太人和平之声(Jewish Voice for Peace)等组织。

莱拉说:“那些社群的支持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犹如敞开了一扇门,让我们能说出真相,而不用面对那么多尖酸刻薄。这让我们感觉好多了。”

以色列巴勒斯坦加沙冲突:在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的美籍年轻人(组图) - 3
1996年,莱拉(右)在拉姆安拉与幼儿园的朋友一同度过五岁生日。

她说,伴随着这股进步力量而来的,是在地巴勒斯坦人有了手机和社交媒体,可以“主宰叙事方式”,更准确地向全世界呈现他们的处境。

她解释说:“就像‘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一样,亲眼目睹乔治·佛洛依德(George Floyd)如何遇害,比阅读有关这事情的文字更可怖。让人得以亲眼目睹这些暴行,意味着我们能抗衡从电视上看见的主流叙述。”

莱拉形容她的社区感到“苦尽甘来,看到巴勒斯坦人团结起来,看到世界在注视着,感到改变也许要来临了”。

在过去两周持续升级的暴力冲突下,到底这改变会是个什么模样,目前还不明朗,但她审慎乐观地认为,唤起了更广泛的关注,让“对自由未来的期盼,一个自由的巴勒斯坦”得以维持下去。

她也指出:“另一方面这也很让人气馁,我不禁要问:这20年来你们(脏话)都干啥去了?”

“我很高兴大家终于搞懂了。”

在美国民主党内部,有关以巴冲突的激烈辩论开始浮上台面。

自盖洛普机构于2000年首次进行年度调查以来,支持美国向以色列施压,并在以巴双方之间作出必要妥协的民主党选民,首次占多数。

但以下这位年轻自由派认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 种族灭绝:一项严厉指控的来源、法律依据与历史案例

  • 遇到这五种种族主义言论,你可以这样反驳

  • 记者来鸿:佛洛伊德之死与白宫外的“哭墙”

  • 纳粹大屠杀幸存者故事:看透邪恶、痛苦和人性

“美国逻辑不能在此套用”

阿当(Adam)几个月前搬进特拉维夫(Tel Aviv)的时候,从未想过要随时拔足狂奔,寻找掩护。

在芝加哥长大的阿当今年28岁,在以色列无亲无故,但他成长在一个对民族身份自豪不已的犹太家庭,有着“到世上唯一一个犹太人国家体验生活”的强烈愿望。

他现在把工作周期按照犹太历法来布置,还如愿以偿开始学习希伯来文。但他明白,任何时候,刺耳的防空警报会响起,然后他只有90秒寻找掩护。

以色列巴勒斯坦加沙冲突:在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的美籍年轻人(组图) - 4
上周阿当与希伯来文课的同学跑进防空洞之后,拍下了这张众人用手机登录社交媒体寻找新闻的照片。

星期四(5月13日),阿当听到警报声之后,只能躲进一家薄饼店内。

他回忆说:“铁穹(反导弹系统)就在我们头上拦下了一枚火箭,我们跑出来,看到黑烟在天空中飘着。”

“同一时间,我登入Instagram,远在美国的朋友没搞清楚情况,却在发那些迷因(meme)和连环图。”

他说:“实时看到这样的状况让我非常沮丧——一场复杂的冲突给简化成几张IG幻灯片,像定居殖民主义(settler colonialism)、种族灭绝和种族屠杀这样的字眼满天飞,却彻底无视了这里的现实与历史。”

阿当在美国是民主党注册党员。他说以色列“丑陋的右翼”政府丧失道义,迫害巴勒斯坦人,他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建国,但同时担心“没剩下多少空间让你表达对以色列自由派的支持”。

以色列巴勒斯坦加沙冲突:在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的美籍年轻人(组图) - 5
阿当(右二)说,在以色列更能庆祝他的犹太人身份。

他说,那些人不愿谴责哈马斯武装朝着以色列平民聚居地发射火箭,即使这个恐怖组织”欢迎流血,而且是靠恐怖来养活的“。

阿当说:“持续指控以色列犯下战争罪行,但不以同一力度指控哈马斯,是莫名其妙。把所有过错都归咎于以色列士兵就是不对,除了是出于反犹太的偏见,我实在想不出来这是从哪里来的。”

他说,巴勒斯坦人领袖多次回绝可靠的两国解决方案。他还提醒,现任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Mahmoud Abbas)自16年前当选后一直在位,这个职位一个任期是四年。

他看过一些把犹太人与欧洲定居者作比较的社交媒体帖文之后勃然大怒。他指出,以色列超过一半人口的先祖来自北美洲和中东,而非欧洲。

阿当自认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去年参加过在芝加哥和华盛顿特区的游行示威,但他警告不能把二元化的压迫逻辑套用到美国以外。

他说:“你在谈两块历史与时局截然不同的土地,却把同一套标准套用到彼此之上。这根本行不通。”

“以色列跟加沙都有无辜老百姓失去性命,简单地把一方打成压迫者,一方是受害者,绝不是答案。”

“没有力量比人民更强”

对一些人来说,网络上有关领土争议的讨论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仅因为这能引起大众关注。

莉恩(Leen)认为这场社交媒体运动“曝光”了主流媒体与外国政府几十年来对巴勒斯坦人的叙事方式。

这位24岁的活动人士说,当有人从加沙刊登并分享内容,以巴之战是场“冲突”的“迷思”自然不攻自破。

她对BBC说:“加沙一次又一次被屠杀。这不是冲突,冲突意味着对等,但这里绝非对等。”

  • 社交媒体真的对美国共和党有偏见吗?

  • 泰国示威:年轻抗议者从香港借鉴了什么手法和经验

  • 网络民主的破灭:极端内容如何一步步操纵我们

以色列巴勒斯坦加沙冲突:在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的美籍年轻人(组图) - 6

莉恩在美国纽约一场“退回与生俱来的权利”(Return the Birthright)集会上。这是犹太人和平之声组织透过反对以色列一家非牟利机构以“与生俱来的权利”名义赞助犹太血统青年到以色列旅行“寻根”,来声援加沙被驱逐的巴勒斯坦人的主题运动。

莉恩认为形容这问题最恰当的词语,就是定居殖民主义、种族隔离政策(apartheid)与种族屠杀。过去两个星期,这些词语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但被以色列强烈否认。

她争辩:“把200万人口关在露天监狱,而且每隔几年就轰炸他们几个星期几个月,实在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人口如此稠密的弹丸之地,根本无法躲避任何全面轰炸。说这是种族屠杀绝不为过。”

莉恩在约旦出生,父母先后在西岸和叙利亚生活过。她透过阅读来自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学者写得密密麻麻的历史文献,自学有关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来龙去脉,其后在高中与大学开始公开发言和组织活动。

她说:“我们有责任了解一切细节,这才能让外人认真看待我们的公义呼吁,且被视为不偏不倚。”

但她补充说:“我不预期其他人了解得像我一样透切,因为事实清楚不过,你不需要一个中东研究博士学位来认识到以色列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

以色列巴勒斯坦加沙冲突:在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的美籍年轻人(组图) - 7

这是莉恩2000年与祖父母的合照。他们是巴勒斯坦人,但却被拒绝返回巴勒斯坦,只能入籍约旦。

她说大众不再害怕谈论这话题,这一现象要归功于“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效应。这与莱拉的想法不谋而合。

她提出她的观察:“要是黑人组织者与活动人士去年没搭起那讲台,我不认为我们有机会见证巴勒斯坦权益运动走上网络和在社交媒体扩散的这个时刻。”

她续说:“你不能把斗争与公义区分开来,一切争取公义的斗争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所有人都得到自由之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自由的。”

正因如此,即使所谓的亲以色列偏见让莉恩觉得“极其愤怒和气馁”,她同时感受到了“团结的喜悦”。

“他们懂种族隔离是个啥概念吗?”

埃莉安娜(Eliana)是一位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 Jew;中欧、东欧犹太人),先祖在1930年代移民到中东地区。直到2017年她到以色列住了一整年以前,她跟这地方没有任何直接联系。

她在此期间学习犹太教(Judaism),开始培养对以色列菜与家族史的敬爱。这次定居经历使她“情感上与文化上”跟这片土地联系起来。

从耶路撒冷(Jerusalem)到特拉维夫(Tel Aviv),从加沙到西岸,她也尽力探索这片地区的不同角落。她认为,“除非人们住到那里去,了解那些细微差别,或者认真了解其历史,知道我们都从哪里来,你才会搞懂这局势都是怎样发展出来的”。

以色列巴勒斯坦加沙冲突:在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的美籍年轻人(组图) - 8
图像来源,ELIANA G

埃莉安娜形容自己“绝对亲以色列”。她说:“任何人都有权拥有家园,犹太人除了以色列,便无家可归。”

她相信巴勒斯坦人也有正当权利在这地区居住,但有一小撮阿拉伯人“飘忽不定,思想激进,就想轰炸我们”。

她指出,许多阿拉伯人居住在以色列,文化上是穆斯林,但能跟犹太人和平共处。她也有许多阿拉伯人朋友。

她回忆到加沙旅行的经历,那里尽是“让人心碎的”贫困。她认为居民都是无辜的,都是那些大型势力较劲下的受害者。

她提出她的观点:“他们都被操控。哈马斯(Hamas)等恐怖组织在前线把人民当作棋子,把他们低劣的生活品质归咎于以色列,却收取钱财支持自己的议程设置。”

他说,虽然有报道显示,最近冲突升级之后,更多巴勒斯坦人遇害,远远多于以色列,但这只因为以色列具备自卫所需的军事强度,并以此来防范邻居,“就好像叙利亚跟伊朗,它们都不怎么喜欢我们”。

以色列巴勒斯坦加沙冲突:在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的美籍年轻人(组图) - 9
2017年,埃莉安娜到过以色列、约旦与黎巴嫩边境的一个以色列军营。

例如,埃莉安娜到过以色列占领的叙利亚戈兰高地(Golan Heights)旅行,亲眼目睹以色列铁穹系统如何拦截导弹。

她对社交媒体上有些人用种族隔离来形容当前局势感到大惑不解。她说:“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懂得那个词语的概念。”

她说:“难道我们像英国人一样跑来入侵他们的国家吗?我们只是在保护自己罢了。”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