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何不将全运会设于北部都会区?(图)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6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北部都会区」的发展策略,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但与此同时,由于「北部都会区」目前只是一个整体发展的概念,未有具体的规划,既无时间表,又无开支表,让人感到不踏实,担心发展速度过慢,跟不上内地规划,甚至落空。
中央不久前已同意由粤港澳三地合办将于2025年举行的全运会,特区政府何不将香港的举办地点定于北部都会区,以此带动整个北部都会区的建设进度?「北部都会区」的策略可以说是一项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构想,既可以将新界北部大片边境土地、闲置农地,以及其他荒废的土地释放出来,合理利用,以满足香港未来经济、民生发展的需要,又可以透过发展「北部都会区」,推动港深合作,促进香港融入大湾区建设,让香港可以发展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因此,「北部都会区」的策略一经提出,就得到社会各界的赞同和支持。但是,政府构想中的「北部都会区」建设,需时20年,而且目前亦未有具体的规划,缺乏时间表和开支表,让人感到不实在,担心良好的构想,最终因政府的拖延,而落后于形势,甚至无法得到落实。在10月7日的立法会会议上,多位议员提出类似的担忧,希望政府能够有分阶段的计划和目标,务求令都会区10年内看到雏形,15年后已有基本设备。
议员和社会各界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以特区政府过往在多项基建工程的表现,拖延误期是常有的事,新界北的古洞、洪水桥的发展规划,乃至落马洲河套区、沙岭殡葬城的规划,其实也都已经超过10年,但至今未见雏形,令人失望。如果继续以特区政府原有的模式落实「北部都会区」,确实令人缺乏信心。
国家发展动力十足,大湾区的建设也日新月异,如果不抓紧时间,等20多年之后,「北部都会区」建好了,大湾区可能已经完全变了样,今日所构想的「北部都会区」是否还能符合20年后的需要,确实是一个疑问。
为今之计,政府既已确定了「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方向,并且得到广泛支持,就应该争分夺秒,早日建成,才能追得上形势发展。
而现在摆在眼前的,就有一个绝好的契机,可以让「北部都会区」建设提速,4至5年内就可以有初步成就。不久前,中央同意由粤港澳共同举办下届全运会,作为主办方之一,特区政府何不将香港的主办场地设于「北部都会区」?这样做可以达至多方面好处,其一是借举办「全运会」的契机,推动落实「北部都会区」建设,下届全运会2025年举行,特区政府争取用3-4年的时间,在「北部都会区」兴建符合这场赛事要求的道路基建、体育场馆、酒店住宿、商业旅游设施,并以此带动整个「北部都会区」的建设。
举办大型体育盛会,从来都是促进城市发展建设的好机会。这次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而「北部都会区」就是推动港深合作,推动香港融入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据点,将全运会的赛事安排在此区域举行,不仅有利于办好这次运动会,更加能以合作举办全运会为契机,迅速地提高「北部都会区」的全国知名度,吸引内地资金、人才、企业到此区域发展,大幅度提高香港与深圳,以及广东省的深度合作,可以达至事半功倍之效。从「北部都会区」本身的发展来看,将全运会赛事安排在此区域,也符合新的都会区的需求。
香港过往发展总体上呈现重南轻北的问题,包括体育设施在内的公共设施,主要都集中在港岛、九龙区,以致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政府有必要借新规划的「北部都会区」,打破这一局面。未来的「北部都会区」有250万人口,在加上整个新界地区,人口总量可能达至全港三分之二,借举办全运会的契机,在新界北建设高标准,可以举办大型体育、文化盛会的场馆设施,符合区域发展的需要,令全港各区的发展更为均衡,也可令北部真正成为一个「都会区」。将全运会主办场地设于「北部都会区」,能带动「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步伐,迅速推动港深合作。而且,在「北部都会区」兴建足够的文化体等公共设施,也是整个新界地区发展的需要,因此也符合全运会「简约」的精神,政府应积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