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舰队穿越津轻海峡 中俄突破美日咽喉地带(组图)
到10月19日,包括4艘导弹护卫舰、两艘导弹驱逐舰、两艘反潜舰、一艘电子战舰和一艘补给舰组成的中俄联合舰队已经穿过日本北海道、本州岛之间的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水域。
这支总兵力10艘军舰的舰队,已经超出了日方在该区域的控制能力:总兵力只有8艘驱逐舰的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三护卫队群”在18日目送中俄舰队大举穿越长130公里,平均宽度19公里的“公海”津轻海峡。这种大举突破日本及美国防御圈咽喉地带的行动是值得注意的。
图中为参加演习的解放军“昆明”号导弹驱逐舰,该舰也是首艘装备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及通用垂直发射系统的第三代驱逐舰。其舰龄尚不足十年。(新华社)
不可否认,津轻海峡属于非领海海峡,所有国家船舶包括军用舰艇均享有正常通过的权利。各国军舰相关活动均符合国际法。更不用说中国早在2016年前后就派出舰队通过此地。
但从军事层面来说,津轻海峡作为第一岛链“咽喉点”(Choke point)的战略地位也很重要。无论是日方还是美方,都在该海峡附近设置海军、空军基地,以确保美方“群岛防御”(archipelagic defense)的战略不容有失。
津轻海峡的宽度本不应该存在“公海”水域。这种特殊情况是美日关系所决定的。自1960年两国签订《美日安保条约》后,为确保美国核动力航母、潜艇通行日本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对马海峡东水道、对马海峡西水道、大隅海峡五大国际水道不影响日本“无核三原则”,美日即秘密约定将这五处海峡的领海缩为3海里,由此给通行于此地的美舰行方便。
2016年2月2日,中国海军4艘舰艇通过津轻海峡向北太平洋方向航行。这一兵力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单个基地的配置相当。(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网页截图)
到1977年日本颁行《领海及毗连区法》后,这五处海峡的“公海”地位再次得到确认,由此成为联合国认可,人人皆可无害通过的国际水域。考虑到俄罗斯的远东海军力量相对薄弱,中国海军在21世纪前也缺少远洋能力,这就让日方对五处“咽喉点”的公海身份不以为意,毕竟长期来往于此地的除去各国商船、油轮及客船之外,就只有美日及其“盟友”的军舰。
但是,西太平洋的局面从2011年之后就已开始起变化。一方面,仅仅在琉球群岛与那国岛一线基于钓鱼岛问题布置前线兵力的日方,以及收缩一线兵力的美方,他们都难以在日本周边的类似区域投入更多力量了。
另一方面,解放军在2010年到2012年间多次组织10艘规模以上的舰队穿越琉球群岛之间的宫古海峡,一面测绘水文情况,一面进入太平洋地区举行演习。到2016年,解放军就在九州岛以南的大隅海峡、吐噶喇海峡、奄美海峡、宫古海峡等水域出动包括电子侦察舰、导弹驱逐舰和航空母舰编队,展示其航线的多样化以及突破第一岛链的意志。
到2016年12月25日,随着“辽宁”号航母编队经宫古海峡第一次穿越第一岛链,展开“战备性质的巡航”,东京方面也不得不习惯中国舰队像美国舰队一样穿行于各咽喉点的“公海”水域,并时刻随中方舰队行动组织海、空力量的“紧急出动”,以展开“监视”。到2021年,日方已对“辽宁”号编队几乎一年一度经宫古海峡入太平洋的行动养成习惯。
相比之下,解放军在津轻海峡一带的活动就不多见,在2016、17年间的行动中,中方派出的分舰队兵力也相对较少,一般在三、四艘左右,与日方单个基地的兵力相当。这使得中俄联合舰队以至少10艘水面舰艇大举逼近的做法远远超出了日方的预期。但这也是可以预料的。
中国海军“辽宁”号航母编队穿越宫古海峡的行动几乎成了每年一次的例行活动。图中为日方2019年时的留影。(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网页截图)
对日本来说,西太平洋的“第一岛链”局面似乎从2017年就开始松动,东京方面也在逐渐适应现状。2017年1月时,中国军队出动了6架轰-6轰炸机、1架运-8预警机和1架运-9电子侦察机巡航日本海空域,导致日方慌张出动30架战斗机紧急升空;到当年12月,中方两架轰-6k轰炸机、2架苏-30战机、1架图-154侦察机和1架运-8电子战机挺进日本海的行动就让日方不至于慌乱应对。到2019年后,日方亦接受了中国参与中俄绕日巡航的局面。
而今,日方所能做的似乎也只剩下面对现实,并逐渐接受其为美国设置的“咽喉点”被中俄优势兵力所监控的局面。解放军亦将在突破美日咽喉地带的进程中,展现自身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