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究竟有多危险?为何科技如此发达,人还会走丢?(组图)
一直对云南哀牢山失联的4名队员能安全下山抱有信心,尤其是看到搜救队员们发现了他们的生火点时,更觉得他们能撑到救援,没想到最后还是传来不幸遇难的消息。
据新京报报道,昨晚搜救队伍发现了3名失联人员的线索,向指挥部报告坐标之后,指挥部通过无人机热成像,发现了疑似失联3名队员的信息。
根据这一信息,搜救队员们在22日凌晨找到了失联的3名人员,在早上8点32分时,找到了第四名失联队员,遗憾的是四名失联队员均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4名队员失联时,带有罗盘,工兵铲,铁锹,还携带有最精准的RTK定位设备。此次进山,原计划是开展为期2天的森林资源调查,用RTK设备对森林样地进行测算统计。
RTK设备是一种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原计划,只要打开RTK设备,按下按钮,救援人员就能够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位置,但在4名队员失联期间,从未打开过RTK设备,使得救援人员难以对其定位,只能采取地毯式搜索。
此次4名失联队员遇难的事件,让我们对野外科考工作者有了更高的敬意,正是他们屡次深入险境,才让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国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我们不希望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了。
4名队员为何会走丢?
据专家表示,虽然地质人员是非常专业的,但是野外考察一直都存在着各种风险。而且科学考察不同于驴友探险,考察人员走的路线很多是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旅途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未知危险。
根据搜救队的搜救画面可以看到,哀牢山山高林密,地形条件复杂,在一些沟壑地区明明直径距离只有100米,但却需要1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
而要知道的是,失联队员进行考察的地方,正是当地地形最复杂的区域,多悬崖峭壁,山壁的坡度也较大,即便是当地的巡护人员在平时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会发生短暂迷路。
再加上当地下过一场雨,哀牢山中云雾缭绕,瞭望距离不足,10米远的情况都难以看清,即使4名队员有着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也有可能会迷路。
更为重要的是,4名失联队员没有携带卫星通讯设备,难以与外界沟通,对外界救援情况并不了解。信息闭塞的情况下,4名失联队员难以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判断,以至于被困山林。
科技如此发达,为何没能第一时间找到他们?
在此次救援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很多高科技,比如:热成像仪,卫星电话,还组建了3支重装穿越组共24人,以及投入无人机8架、直升机5架次、专业搜救人员1400余人次、车辆130余辆、警犬3条以及相关物资等。
动用如此多的救援设备,为何没能第一时间找到失联队员呢?
首先是失联队员失踪的地方位于原始森林之中,当地植被郁郁葱葱,森林郁闭度较高,直升机和无人机难以观测到地面情况,无法从空中实施救援。
失联人员所在位置是当地无人区,基础设施较差,信号较弱,即便是搜救队员们使用的无人机,有时也会遇到信号较弱而失联,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高科技救援设备都能够应用上。
还有,当地地势较高,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在对流层中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从山脚下到山顶上存在着不同的气候类型,在山下可能温度较高,但在山顶就需要穿厚衣服。
复杂多变的气候类型,也导致救援速度较慢,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失联队员。
延伸阅读
哀牢山四名失联人员均已遇难 专业人士为何遭遇不测?
在失联整整8天后,11月22日早晨,4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全部被找到,不幸的是,他们都已遇难。
目前,救援队伍正在开展失联人员遗体的转移工作。由于当地仍在下雨,加之哀牢山地形复杂,遗体转移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11月13日,这4名工作人员在云南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他们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具备野外作业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
哀牢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有专业能力的人员也会面临失联、乃至遭遇不测?
图/受访者提供
救援人员:“500米距离用时两小时”
4名队员是从普洱市者东镇樟盆村进入哀牢山腹地,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据了解,按照计划,4人从哀牢山腹地翻过山脉,到达玉溪市新平县完成预定任务。
镇沅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4名工作人员的年龄在25岁至32岁之间,此前均在部队服役。此次进山,他们携带了RTK、罗盘、工兵铲、砍刀、雨衣等工具,此外还带了一天半的干粮。
根据公开资料,哀牢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高海拔3100多米,范围涉及楚雄州的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普洱市的景东县、镇沅县,玉溪市的新平县,仅在普洱市镇沅县的面积就达到13.5万亩。该地区山势陡峭、地理环境复杂。
4人按计划应该在13日下午或14日上午下山,但2天后仍未下山。11月15日19时28分,普洱市镇沅县政府接到失联报告。失联人员与后方联系的最后时间在11月13日下午。
樟盆村的张先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1月15日,接到官方消息,他和几名村民组队进山搜寻,但一直未能联系到4名调查人员。
在接到报告后,普洱市、玉溪市两地成立救援指挥部,投入公安、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山地救援队、本地村民等救援力量,同时,利用卫星电话、无人机、直升机、搜救犬等进行搜救。
参与救援的云南省山地救援队的赵雷(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哀牢山地势复杂多变,前几天曾下雨,山里有雾,加之信号总是断断续续,导致很难辨认方向。“我们脚下的刺竹太密,500米的距离甚至得用时两小时。”
在随后几天里,樟盆村不少青壮年也加入搜救。张先生称,起初3天,他和村民为专业搜救人员运送帐篷、饮用水等物资,后续直接参与了寻人工作,白天行走搜救,晚上则在山上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休息。
“有的人最短搜寻11个小时,最长的超过30个小时”,赵雷说,除了地势复杂外,他们还需警惕野生动物袭击。还有搜救人员表示,曾听到熊的叫声,一些坡度较大的地方,搜救人员需要“搓着、滑着往下走”,而河道、峡谷、瀑布等危险、陡峭地带,则需要专业的山地人员使用绳索等设备搜寻。
11月20日,救援人员在对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方向进行地毯式搜索后,除发现了工作人员排泄的粪便外,在粪便下游两条小溪的交汇处继续行走一公里左右又发现了一件雨衣碎片。
根据这一方向,11月21日,也就是搜救第7天,搜救人员加强了对发现雨衣周边地区的搜索力度。
图/受访者提供
不幸的消息很快传来。21日18时33分,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3名失联人员被发现,但已无生命体征。22日8时32分,第4名失联人员的遗体也被发现。
根据云南哀牢山失联人员搜救指挥部通报,目前正在开展遗体转移工作,相关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中。参与搜救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预计22日晚才能下山。
护林员:“专业人员也需要陪护”
4名调查人员的遗体被发现后,他们的身份和携带装备也被披露。
失联的4人各有一台RTK设备。按常理分析,他们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但据新京报报道,从14日至21日11时,他们从未打开过RTK设备。
不过,有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士表示,原始森林中如果失去通信信号,即便打开,后方人员也收不到信息。
参与救援的张先生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在搜救过程中,他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经常收不到消息,“主要是雨后雾很大,能见度低,容易找不准方向;而且下了雨温度太低,他们身体上可能也受不了。”张先生分析。
哀牢山在玉溪境内的一名护林员也提到,哀牢山地形过于复杂,上山下坡总是弯弯绕绕,遇上大雾天气,行路会变得更难,“即便是有野外生存能力的退伍老兵,也难免遇到难题,连我们上山都很谨慎,基本是从哪上就从哪下。如果对这片区域的方向感不太好,你到了开阔地带,可能也看不清哪是哪,容易偏离方向。”
上述护林员还提到,哀牢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随着管理逐渐规范、完善,进入保护区需获得准许,“游客是不允许进入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护林员陪护”。
不过,樟盆村的一名护林员提到,11月13日,当他得知有车辆人员上山后,曾前去探寻情况,“到的时候,调查人员已经进山了,只看到了司机。”
多位樟盆村村民也提到,近些年他们很少有人进入哀牢山。有村民提到,一二十年前,当地村民曾上山采药,“但到的地方也都是边缘地带,而且都是跟着长辈走原来人留下的路”。
至11月22日下午15时许,赵雷等搜救人员还在有序撤离,他称,由于当地还在下雨,下山的路比较难走,耗时会比较长。“哀牢山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的,推进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