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2日 19.0°C-20.4°C
澳元 : 人民币=4.51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2022-04-18 来源: 宅总有理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本文转载自宅总有理,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01.

黎叔的《走向共和》里,有这么经典的一幕:慈禧派庆亲王跟着李鸿章去跟八国联军和谈,签订《辛丑条约》时,老李摁住庆亲王的手说,你还年轻,我已经当过一次卖国贼了,这次还是我来当吧。

李中堂死后,庆亲王成了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借机捞了不少钱。庆亲王府就在后海边上,那以前是和珅的宅子。多年后,大清亡了,英达他爹英若诚,在庆亲王府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之所以能在那儿住,是因为他爷爷英敛之,把后海那一片王府、贝勒府都给买下来,在那里建了一所著名大学。

英家五代的故事,是从英敛之开始的。

英敛之并不姓英。他是满洲正红旗,原名赫舍里·英华,祖上随顺治入关,不认字,只会骑马摔跤。到了英华这一代,他爹是摇煤球的,社会地位比抬轿子的还低。但英华跟父辈不同,他有一个很高的追求:认字。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1
「英敛之的照片」

为了识字,他到茶馆捡包茶叶的废纸练字。这期间,他遇到一个道士,道士说,你跟我云游去,我教你认字。英华想都没想,就跟道士走了。走了没多远,两人遇到道士的熟人,一个教书先生。教书先生打听了英华的来历就说,你别听道士蒙人了,想识字,跟我混吧。便把英华收为书童。

这位先生,本来就是教旗人的。恰好一破落将军的女儿要读书,便把他请去。英华就成了陪读。不陪不要紧,一陪两人陪出感情来了。将军发现后,气得半死,结果被先生说情,说我这个学生别看出身不行,胸怀大志,将来一定有出息。那姑娘也是铁了心要嫁。英华就成了将军的女婿。

关键是,这姑娘名叫爱新觉罗·淑仲,是雍正皇帝十四弟的直系后代。

赫舍里·英华等于是娶了皇室的姑娘。这还没完,婚后不久,机缘巧合,22岁的英华又信上了天主教。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2
「英敛之和老婆、孩子」

鸦片战争后,洋人的炮火摇醒了大清的春梦。洋务运动兴起,能人志士们纷纷寻找强国路。通过天主教接触到西方科学、文化的英华,政治上极为活跃。他拒绝参加科举,主张全盘西化。1894年,甲午海战,中国败给日本。第二年,康有为带着梁启超公车上书,说赶紧维新吧,再不维新,大清要完啊。

关切国家命运的英华,很快成了康、梁的朋友,变成了改良派的战将。为了支持康党,他专门写了一篇《论兴利先除弊》,盛赞维新是对积弊已久的中国对症下药。此外,英华还是西方文化的首批践行者,自己买西服来穿,还让老婆淑仲也穿洋装。为支持维新,他还参与组织了“爱国会”,广纳志士,想把中国推向富强。这个组织里,有个新军头领,名叫袁世凯。

1898年6月,在光绪帝的带领下,中国展开了轰轰隆隆的维新运动。结果搞了一百来天,就被慈禧叫停。光绪被架空,戊戌六君子被砍掉脑袋,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一直为维新鼓呼的英华,只能逃往南方,落脚广州。

第二年,清廷利用义和团“扶清灭洋”,直接跟十一国开战。

仗打到一半,慈禧就跑了。

之后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辛丑条约》后,慈禧回銮,心情特别好,要搞大赦。她把维新派的名单拿来一看,里面有个英华,还以为此人姓“英”。因为慈禧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家旗人居然会支持变法。就说,把这个姓英的也赦了吧。

从此,赫舍里·英华干脆抛弃了满姓,改姓英。敛之,是他的字。英家的传奇,这时才算正式开始。

02.

维新失败了,但英敛之觉得,还是得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明,才能让中国走向富强。在广州落脚时,他看到南方报业发达,可以开民智、促改革,就想在北京办个报纸。这事儿慈禧不答应。他只好去天津。

报馆最后开在了天津租界。大股东是天津紫竹林天主教的总管柴天宠、皖系财阀王郅隆,小股东里面有英的好基友,翻译《天演论》的严复。英敛之拥有报馆的组稿、言论和经营权。这份报纸,就是《大公报》。

1902年,《大公报》创刊。此后十年,是清廷走向灭亡的十年,也是英敛之用报业呼吁改革的十年。这期间,他以笔为投枪,干了不少大事。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3
「光绪年间的《大公报》」

创刊不久,英敛之就撰文《论归政之利》,希望慈禧归政光绪,中国应当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当时,俄国人提出“密约七条”,试图独占东三省利益。进步记者沈荩将消息透露给各大报馆,遭慈禧拘捕,被活活打死。《大公报》刊登了沈荩的绝命书。几年后,秋瑾被害,英敛之再次撰文痛批清廷。

美国人虐待华工时,《大公报》又呼吁大家抵制美国。袁世凯以“有碍邦交”的罪名,想查封报馆,英敛之丝毫不惧。袁世凯多次想花钱收买他,英反而撰文骂他。批判之余,《大公报》还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科学,提倡振兴实业。由于力推“君主立宪”,《大公报》得到了梁启超的盛赞。

而众所周知,大清要完之前,进步人士除了“立宪”,还有孙中山呼吁的“革命”。保皇派办报,孙中山也办过。《走向共和》里,他在美国的报纸还跟梁启超打擂台。慈禧归政后,梁办《新民丛报》,呼吁改良。革命派那边,影响力最大当属《苏报》。报纸频频刊登反清文章,最终因一篇《革命军》被封,邹容、章太炎被捕。而《苏报》时任主笔,是一个叫章士钊的人。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4
「章士钊和洪晃,也是很有关系」

看过《觉醒年代》的都知道,章士钊跟陈独秀是好基友。陈独秀入职北大时,他正在办《甲寅》。1920年,章士钊还筹款2万,资助了一个进步学生。该学生拿着钱,跑去湖南搞了一次革命活动。

他的名字,叫毛泽东。

同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决定成立一个党组织。后面的事,你们应该都知道了。先说回英敛之。1907年前后,英敛之疾呼“立宪”,结果没几年,武昌起义爆发了,“立宪”与“革命”之争,终于有了答案。

1912年,裕隆太后替溥仪在退位书上签字,大清完了。袁世凯登任临时大总统后,英敛之心灰意冷,逐渐退出报馆事务,加之他身体不好,便把《大公报》出兑给旧股东王郅隆。此后,英敛之携夫人到香山静养。其实他并没有闲着。去世前,他还干了件大事:创办辅仁大学。

03.

大清还没完之前,英敛之为中国操碎了心。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他甚至把12岁的独子英千里,交给传教士雷鸣远,让儿子去欧洲求学,学成后,记得回来报效祖国。英千里先后在比利时、法国、爱尔兰、伦敦学习,回国后,却发现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这让英敛之感到非常挫败。

英敛之意识到,介绍西欧科学同时,万万不能舍弃“中国旧有文学美术之最善者”,所以他打算办一所学校,“舍短取长,不使偏胜”。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开民智、引科学的作用。于是他给罗马教廷写了封信,阐述兴学之思。

关于校名,他的好基友、捐办“复旦”的马相伯建议取名为“本笃”,但英敛之坚持用《论语》中的“会友辅仁”,创办了这所大学。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5
「英千里和雷鸣远」

彼时,英敛之负责清室善后事宜,主管香山皇家园林。他在那儿收容了很多落魄满人。同时创办了静宜女中。又受熊希龄之托,建造了香山慈幼院。

英敛之大概没想到,他一生呼吁“君主立宪”,后来慈幼院里却走出了许多共产党员。而除了香山慈幼院、静宜女中和辅仁大学,他还办了北京培根小学。可以说,从幼儿园到大学,英敛之把一条龙的教育都给办全了。

英敛之是辅仁大学第一任校长。可惜,这校长当了才一年,他就驾鹤西去。临走前,他把校长的位置留给了一个叫陈垣的年轻人。陈垣嘛,也不是很牛逼,只是跟钱穆、吕思勉、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26年,英敛之病逝。那时,溥仪已经辗转到天津租界,开始与日本人互通往来。日本狼子野心,不断拉拢溥仪是有目的的。为的就是给日后建立伪满洲国做铺垫。英敛之死后一年,蒋介石率军北伐,随后,张学良东北易帜。然而短短两年后,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侵占东北。

长达十四年的中国抗日战争,由此爆发。混乱、孱弱、民不聊生的中国,刚刚完成局面上的统一,就要遭受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这就有了英家第二代的故事。

24岁那年,英千里留学归来,帮助英敛之办学,做了辅仁大学的校长秘书,兼任教授。英千里说得一口地道的英语。据传当年中国说英语说得最好的人,一个是他一个是钱钟书。他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为人幽默,讲希腊古典文学、文艺复兴、英美文学,常常逗得学生哄堂大笑。当然赚得也不少。一个月一千大洋。回国不久,英千里就在京郊买了别墅和福特轿车。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6
「英千里」

英千里的妻子蔡葆真,也是名门之后。其父是天津大学创办人,当过山东省省长和教育部部长的蔡儒楷。有趣的是。英千里和蔡葆真还没长大,英家和蔡家就有了婚约。结果不久,因为“立宪”和“革命”的政见分歧,英敛之和蔡儒楷不欢而散。散是散了,婚约却没毁。英千里出国,蔡儒楷把女儿送去受洗,还学了英语。年仅19岁,她就做了静宜女中的校长。

比起自己爹,英千里能生多了。婚后,他与蔡葆真生了9个子女,长女七香、次子若敬患病早逝,其余几个孩子依次为:

若勤、若诚、若聪、若采(女)、若识、若智、若娴(女)。

距离颐和园西北十公里有个温泉,那是英家避暑度假的地方。1937年,英千里正带着家人在此度假,“卢沟桥事变”爆发。他赶紧开车把家人送到西直门天主教堂避难。随后,北平沦陷,华北容不下一张课桌,清华、北大等学校开始了那场著名南迁,跑去昆明组建了那座著名的大学。

辅大因有天主教背景,日本人不敢动它。

英千里便在这里,搞起了地下抗日活动。

他差点死在了抗战中。

04.

罗马教皇的驻华代表,是个德国人,辅仁大学教务长,也是德国人。侵占北平的日本人,自然不敢把辅大怎么样。当时日本人要求大学挂日本国旗,陈垣站出来强烈抵制。日方势力不断冲击辅大时,学校老师也奋起抗争。

早年,英敛之把庆王府、涛贝勒府作为辅大校园,把恭王府改造为大学的女院。抗战期间,辅大还在正常招生。1937年至1945年间,辅仁大学共培养了本科生2199名,平均每年毕业275人,另有几十名研究生毕业。

叶嘉莹、王光美就是这时期入学的。在辅大,叶嘉莹遇到了老师顾随,从此醉心于中国古典诗词。王光美因为英语分数不够,没考上清华,去辅大读了数理,最后成了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女硕士毕业生。

这时期,陈垣不拘一格降人才,还挖掘出了一个叫启功的国文老师。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7
「辅大时期,叶嘉莹(右二)与顾随」

面对日军凌虐和威胁,辅大有老师跑去伪满洲国上课。英千里苦心说服,对方不听劝阻,令他十分伤心。看了太多日军暴行后,英千里实在无法忍受,于是拉上一帮教授,成立了“炎武学社”。参与者都是些热血知识分子。

大家心思比较“幼稚”,居然一起做起了炸弹,准备去炸日本人,结果炸弹没做出来,把实验室炸了。此后,日本加快接手医院、学校的速度,“炎武”缺乏经费,英千里只好将其扩组为“华北文教协会”,出任总干事。

具体的工作,就是给抗战大后方输送人才,协助不愿受日本教育的青年逃命。

因为“文教协会”的存在,日本人盯上了英千里,实施了两次抓捕。

第一次是因为汉奸出卖。1941年,伪警突然闯入英家,将其押送至公安局,逼迫招出协会其他人下落。英千里装作不知。日本人把他反绑在凳子上,不停往嘴里灌水,关了足足一百天。这期间,日本人派宪兵队监视英家,凡登门拜访者一律抓捕。还有三个日本人上门搜查,想找出地下工作者的名单。

好在蔡葆真机智,以请吃饭为由,将他们引开,趁机让英若诚回家,撕开封条,从一本《华裔学志》中,拯救下了这份名单。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8
「英若诚与母亲蔡葆真」

然而,很不幸,1943年,英千里再次被日军抓捕。那份地下工作者名单,最终还是没能保住。随后,日军在学校里展开搜查,逮捕老师,震惊华北。被日军抓去的英千里,遭受了严刑拷打,由军法处不断施虐,棒打、脚踢、灌辣椒水、用火筷子烧、用竹签钉手指,甚至用了电刑。英千里数次晕死过去。但自始至终,他都没出卖自己的人格、伙伴和民族。

盛怒之下,日本人给英千里判了死刑。在中央政府地下人员的协助下,英千里才由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后来又减为15年徒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不断恐吓与残忍折磨,英千里宁死不屈,落下了一身疾病。要不是1945年日本投降,他大概率活不到出狱。而在英家二代里,另外一名地下工作者,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05.

前面说过,英家祖上是摔跤、骑马的。英敛之发达后,锦衣回乡,给了兄弟们不少帮衬。他大哥是个摔跤手,脾气不太好,被仇家给暗杀了。老三开当铺,后来渐渐有了名望。老四帮他做《大公报》的印刷,也成家立业。老五不成器,英敛之就给了一笔钱,让他去开了个车行,收租为生。

他还有个小妹妹,天生一脸麻子,终身未嫁,做了北京培根小学的校长。被仇家暗杀的老大,还有个女儿,名叫英茵。英茵原名英洁卿,是导演费穆的好朋友,演过曹禺的《北京人》。

1935年,英茵开始参加业余抗日剧团活动,次年到上海,在黎锦晖主办的歌舞团演歌舞剧,后又参加话剧、电影,成为旧上海艺术新星。进入明星影片公司后,主演了很多电影。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9
「年轻的英茵」

卢沟桥事变后,英茵跟着抗日宣传队去重庆演话剧。还跟演员秦怡住过同一个宿舍。1939年,英茵突然消失在舞台上。一年后,又突然现身上海。小报上说是因为感情问题,由于“作风浪漫”而被开除。就在那时候,她认识了平祖仁。

平祖仁一直在秘密从事抗日活动。1941年,也就是英千里被捕那年,平祖仁不幸被日本特高科抓获,经历了酷刑折磨,头发一根根被拔光,却始终傲然挺立,没走漏半点消息。得知此事时,英茵正在拍电影,突然精神恍惚。

1942年1月,平祖仁被枪杀。英茵早被传为是他的情人。得知平死,英茵前去收尸,将其安葬于万国公墓。随后,她给平家留了一笔钱。

11天后,上海国际饭店708房间,英茵用半碗生鸦片、大量安眠药和烈酒混成毒药,一饮而尽。她不是什么浪荡情妇,而是平在重庆发展的地下工作者。

经考证,她一直在用明星和交际花身份,打探日本人的情报。还曾假扮舞女或妓女,诱骗日伪人员到预定秘密地点,由特工人员予以处决。有9名日寇及汉奸以此方式被暗杀。吞药自杀时,英茵年仅25岁。如果能再熬上几年,她也许就能和堂哥英千里一样,看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看到祖国的黎明。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10
「英茵自杀相关报道」

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主甲板上,日本外相、陆军参谋长在投降书上签字。自清末以来,被外敌侵扰、入侵的中国人,终于迎来了胜利,把侵略者统统赶了出去。长达十四年的抗战里,还有无数中国人像英千里、英茵一样,怀着救亡图存之心,舍生忘死,直面刺刀,绝不屈服。

出狱后,英千里被任命为北平教育局局长。他做事刚直,不肯与腐败为伍,在官场发展得很不顺利。不懂为官之道的他又被调任为社会教育司司长,仍旧处处碰壁。有人送了他一个刻有“步步高升”的银盾,他直接把人家骂出去。

看不惯曲意逢迎、官场腐败,经家人一劝,英千里干脆回辅大教书。彼时,赶走日本侵略者后,中国人的安稳日子,并未到来。蒋家王朝腐败横行。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令底层人民不堪重负。当年拿着章士钊两万元闹革命的毛泽东,已成为了中共领袖,并且争取到最广泛的人民支持。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1948年,东北野战军会同华北军区主力100万人,发起平津战役。一天之内,北平的物价翻了好几倍,街头四处都是抢购物资的人群。12月,蒋介石授意磋商“平津教育人士抢救计划”,傅斯年给北平发去电报,要求大家能少带东西尽量少带,不要有任何迟疑。到了台湾后,又给英千里发出专报,希望他火速赶往台湾,到台大任教。

这时,英若诚特意从清华赶回家,劝说父亲留下。他相信未来是光明的,留下来,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英千里只问了儿子一句话:“那我的信仰怎么办?”说完,便登上飞机,去往台湾。

06.

到台湾后,英千里负责恢复台湾辅仁大学。他的后半生,是在讲台上度过的。在他的学生里,出了余光中这样的文人,也出了马英九这样的政客。

因外语水平极高,蒋经国聘他做专职翻译。他死的时候,蒋介石亲自写了一块匾,上书“教绩孔张”。追思会,是蒋经国主持的。抬棺的,全是立法委员。懂点历史的人知道,这些光辉事迹,最终都会给英家第三代,造成“麻烦”。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11
「英家第三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历经洋务、维新、立宪、革命、军阀混战、蒋家统治、抵御外辱、抗战胜利,终于找到了一条出路。在高涨的建设热情下,英家第三代纷纷发自内心与英千里划清界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但由于特殊年代的政治背景,英家子弟,都很难如愿。很快,一波又一波的“运动”袭来。渴望得到组织承认的英家第三代,反而一个个被击倒。在清华建筑系任教的英若聪,是梁思成的研究生、助教。他本来可以读辅仁大学文学系,经英若诚建议,考了清华。

他原本是党组织重点培养对象。结果1957年,被错划“右派”,整个人一下子变得无比消沉。随后,他被赶往工地,成了抹沙工。因为耽误教龄,很晚才评上教授。这只是开始,不久后,英若识也被群众专政。因海外关系,被安了一个“图谋不轨”的罪名。

双胞胎弟弟英若智则因为画了一幅画,画中猫看着月亮,被革命小将发现,指责猫的谐音是在攻击伟大领袖。英若智便被投进了现行反革命监狱。虽只关了短短三个月,此后他的工资却被停发。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12
「蔡葆真」

由于丈夫身在台湾,蔡葆真又精通法文,同样被安上一个“法国间谍”的罪名,她被隔离到一个只有7平米的小矮房里居住。不过最倒霉的,还是英若诚。1968年,他莫名其妙被捕,然后被送到监狱,蹲了整整三年。前半生的所有经历,一时间竟都成为了他的罪状。

07.

英若诚在庆亲王府住了七年。王府里有诸多古玩,花园里能打网球,客厅里都是高档家具。搬出庆王府时,英已经十一岁了。身为英千里之子,少年时代,他给英氏家族“丢光了脸面”,居然三次被学校开除。

第一次是辅仁中学,因为老师讲日本人“共荣文化”,英若诚很生气,拿弹弓打了老师。陈垣跑去说情,英千里坚持将其开除。十岁时,他去圣心中学,埋头苦学,成绩涨得飞快。

不久,他学了一大堆不文明的骂人脏话,被举报到他老子那里,又没读完,就被送到了教会学校,圣路易中学。那学校里,连他只有四个中国学生。英若诚将语言天赋发挥到极点,英文越来越厉害。1200分总分,他能考1150。然后就开始跳级,要不是因为课程变动,他16岁就可以上大学了。结果又因为顶撞老师,险被开除。

好在最后教会方面出面,为英若诚平反,这才保住资格。按他的成绩,本可以保送去剑桥。但英千里对他说,你还是在国内上大学吧:“不要像我一样,从一所外国学校出来,又进到另一所外国学校里去。”因为在圣路易中学读书,英若诚结识了大量外国朋友。建国后,进人艺,填档案写海外关系。人家写几页纸,最多了。他写了十几页。他入狱后才明白,那十几页“海外关系”,早就被锁死在档案里,成了审查依据。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13
「年轻时候的英若」

英若诚是戏剧大家。正是在清华,他完成了戏剧启蒙。首演《威尼斯商人》,让他爱上了戏剧。清华因是庚子赔款建的,校图书馆从不缺外文刊物。在那里,英若诚读到了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斯坦尼的《奥赛罗导演计划》、爱森斯坦的《电影感》。深受震撼。

另外,《推销员之死》、《芭巴拉少校》和《绿色的玉米》三部经典戏剧,他都用英语在清华演过。演《绿色的玉米》时,英若诚遇到了一生挚爱,吴世良。1948年的大三迎新会上,两人相遇。很快,英若诚便主动出击,在吴要回天津和父母团聚时,他追去表白了。跟英若诚一样,吴世良的家世也不一般。

她父亲吴保丰,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长,见证了中国无线电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吴保丰有一颗诚挚的爱国心。当年交大学生搞爱国运动,把上海到南京的铁路给拆了。蒋介石去上海面训吴,吴凛然反驳道,现在老百姓不向着我们,你该好好反省才对!

说完,就被蒋介石弄下课。吴就到了天津。多年后,英达接受采访说,在抗战爱国运动中,吴保丰还救过三个爱国学生,将他们藏于车中。其中一个,后来成为了国家领导人。上海交大,参加过爱国运动……这领导人是谁,你们自己想去吧。

跟英若诚一样,吴世良的外语,也是十分了得。毕业后,热爱戏剧表演的两人去了人艺。吴世良成为曹禺的秘书,英若诚出演了老舍的《龙须沟》。婚前,他给吴世良的承诺是:“我会让你笑一辈子。”很快,两人有了两个孩子。姐姐英小乐,弟弟英达。俩人一旦争吵或有什么秘密不想让孩子知道,就用英语交流。因此,英达发奋学英语,方便探知“敌情”。没想到,爸妈发现他英语越来越好后,改用法语交流了。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14
「英若诚、吴世良和英小乐」

50年代,英若诚把全部热情都投入到了戏剧上。然而,当时各种运动起来,为了保护他,人艺名导焦菊隐,先把他送去档案室工作。整整两年,英若诚都没怎么演戏。由于他的海外关系,一有什么运动,就被审查。他自己调侃自己是“老运动员”。

60年代中期,右派斗争告一段落,英若诚以为可以迅速重新投入到戏剧事业中。结果1968年的一天,几个人上门抓人,他连招呼都没来得及跟家人打,就被抓进了劳改监狱。关于劳改监狱那三年的生活,在自传《水流云在》里,英若诚有详细回忆。跟他关在一起的,有小偷、有政治犯、有非法行医治死人的,形形色色。

被关没多久,只要听到狱警放木盆的声音,犯人就能分辨出今天送来的饭是干是稀。甚至有人能听出有没有放盐。监狱里,也有一些精神不正常的人。有个唱戏的,总是神神叨叨,说有人要来接他出去演出。反复被提审,英若诚被问知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他始终不肯承认有罪。坐牢久了,很多人都因为精神压力,陷入了抑郁。

为了不被逼疯,英若诚开始给自己找事做。他在浴室找了碎玻璃,顺走一双筷子,削成水笔,拿来画犯人肖像。还做一个勺子,拿来喝粥。还偷偷做了毛笔、墨水。有了纸和笔,他制作了一套《毛泽东诗集》,写食物制作笔记。狱友里有各领域的神人,医生、匠人、厨子。他从他们那里学会了酿酒,学会做奶酪、黄油、法式面包以及豆瓣酱。甚至还学会了怎么孵小鸡、制造假鸦片,怎么人流,怎么阉割公鸡。靠这些技能,监狱里要刷墙、写标语和腌菜时,英若诚全都自告奋勇,为自己争取到了远多于别人的自由时间。监狱东西不够吃,他居然还组织了一次万分惊险的偷胡萝卜行动。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15
「英若诚狱中笔记」

这些事,无论日后对儿子英达,还是在自传里,英若诚一直用轻松、幽默的语调讲述。英达小时候听了,非常羡慕,以为监狱是个很好玩的地方。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英若诚的回忆里,很少受罚,最多是罚跪。以至于英达听完,都想去蹲监狱。可长大后,英达才知道,当时在监狱里,挨打都算是最初级的惩罚了,父亲就曾多次遭遇棍棒毒打,此外还有颈铐、背铐这种一旦铐住几个月都不松开的酷刑。

只是这些细节,在英若诚的口述里,都没有提及。不但这个,连他的某一真实身份,《水流云在》里也隐瞒了。书中,英若诚提及自己被关押,是因为受彭真委托,多关注一些外媒信息和外国人的活动。实际上没这么简单。英文版《水流云在》里,记录了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英若诚和吴世良,其实从事的是“抓间谍”的工作。

每个跟他们有来往的外国人,每次交流的内容,都会被送上去。中国物资困难时期,英家依然有食物来招待外宾。这些外宾,不少都是英若诚的朋友。但每次用餐结束,他和妻子都要写长长的报告,装进档案袋里上交。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16
「英若诚与他的传记作者康开丽」

当年,英国驻华外交官伊文斯,是英家的好朋友。他曾把汽车卖给在美国读书的英达。但英若诚夫妇也写了他的报告,标题叫做“伊文斯战役”。工作期间,英若诚和吴世良,成功搜集到两名美国人从事间谍活动的证据。两人是受美国资助来清华交流的讲师。

不久,便被抓捕。而关于为何隐瞒,根据英若诚口述而整理成书的作者康开丽坦言:“这是一本英若诚希望世人看到的传记,是他有选择性的回忆。”

可见,之所以对狱中苦难避而不谈,都是英若诚细心斟酌过的。在英达看来,在政治年代建国热情的驱使下,父亲一直在向组织靠拢,在维护自身信仰,所以才在书里说了不少“假话”。还有许多隐秘,至今不为人知。晚年,曾有记者去采访病中的英若诚。记者问他对老舍的死有什么看法时,英若诚沉默了好一阵,然后一字一顿地回答道:“我不愿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08.

时间来到了1971年。那一年,“九一三事件”中,林彪出逃,机毁人亡,成为了那时期运动局面的一次历史转折。就在那年,英若诚出狱。回到家后,邻居见到他,都大吃一惊,以为他早就死了。在其关押期间,儿子英达住在岳母家,结果岳母回南方,把英达丢在街上,害得英达四处流浪,住下水道,捡垃圾吃。

出狱后,整体政治环境还没得到大的改变。英若诚没办法回舞台,就想着写点剧本。结果写来写去,总是夭折。他慢慢心灰意冷。1975年,他被调到了《中国建筑》杂志社上班。英若诚一度以为自己再也回不到人艺了。但历史没有让英若诚彻底灰心。就在那年1月,邓公进入了中央领导核心。周恩来病重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他开始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对混乱局面进行了全面整顿。次年,“四人帮”被粉碎。紧接着,邓公再出山,并于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开”大幕。第二年,邓公访美。中国在经过曲折、艰难的探索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自此,英若诚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17
「话剧舞台上的英若诚」

跟祖父英敛之、父亲英千里一样,他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也做出了突出贡献。50年代初,英若诚就搞起了戏剧翻译。他译的《奥赛罗导演计划》,巴金看了,力推出版。要不是大环境,他会不断翻下去。

1980年,51岁的英若诚,跟着曹禺去英国访问。在那里,他看到戏剧《上帝的宠儿》,很快将其翻译到了中国。此后,他一边演话剧,一边致力于将外国戏剧翻译到人艺,并将人艺的经典剧目,推介到全世界。这期间,他在话剧舞台上,留下了《骆驼祥子》里的车厂主刘四爷、《茶馆》里的混混刘麻子等经典形象。

同时,他将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萧伯纳的《芭巴拉少校》、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赫尔曼•沃克的《哗变》翻译、引入到人艺,又将老舍的《茶馆》、曹禺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家》、锦云写的《狗儿爷涅槃》翻译到国外,在美国导演话剧《家》和《十五贯》,自己还参与创作了《像他那样生活》、《怒涛》等话剧剧本……老舍的京味写作,充满口语,要精准翻译其韵味,可谓难上加难。而至今,《茶馆》的英文字幕,还是以英若诚的版本为准。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18
《末代皇帝》里的英若诚

整个80年代,经过长达十年的压抑,文化井喷,战将频出。北岛、芒克、崔健、李泽厚、莫言、余华、海子、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十年里,人们对美学、艺术、诗歌的崇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此间,经阿瑟·米勒推荐,英若诚做了BBC迷你剧《马珂·波罗》制片人,出演忽必烈。贝托鲁奇看完,又拉他演了《末代皇帝》里的监狱长。那时,英若诚官至文化部副部长,主管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和文化市场。演《末代皇帝》,是胡耀邦特批。任职期间,他还抽空参演了不少话剧。

在罗马拍《末代皇帝》时,英若诚接到吴世良病重的电话。他本来想拍完电影再回去。可医生说,你现在不来,我不能保证你还能见到。等英若诚回京,吴世良已在弥留之际,神志不清。不久,吴世良离开人世。四十年间,英若诚和吴世良走过了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妻子去世,令他万分悲痛。他本不想再回罗马,但因参演《末代皇帝》是吴世良生前的心愿,他坚持把戏拍完了。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19
「英若诚与吴世良」

临走前,吴世良正投入毕生积累翻译名作《春月》,还剩最后一章。她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以至于在翻译过程中,数次跟英若诚争吵。妻子死后,英若诚亲自翻译完了《春月》的最后一章。这是这对夫妻一生中最后一次合作。《春月》的书封上,写着八个字:吴世良译,英若诚校。

09.

很多人知道英若诚,并不是因为《末代皇帝》,而是因为《我爱我家》。这就要说到英家第四代的故事了。英达出生在英氏家族,本来小时候可以衣食无忧。没想到父母遭遇风波,自己只能上街流浪。那时节,迫于生计,家里很多家具都被拿去卖,换了粮食。他也因此错过了最关键的启蒙阶段。上学期间,完全是个小混混。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20
「姜文的绰号马猴,就是英达取的

1976年,英达在北京七十二中读书,班上多少人,他考多少名。那时,他认识了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某些桥段,是他和姜文的亲身经历。运动过去后,父母回家,忙着给他补课,将其“回炉重造”。英达渐渐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延续英氏家族荣光的历史重任,“痛改前非”,疯了一样补习。好在英家给他遗传了一个高智商,他硬是考上了北大。

时代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读的是北大心理系。然而,去了才知道,自己对这个完全没兴趣。所以在北大,英达没怎么正经上课,到了学期末才去听听考试重点,蒙混过关。英若诚反对他搞文艺,最终没反对成功。在北大,英达创立了“北大剧社”,开始搞戏剧。大学四年,英达把剧社搞得红红火火。

此外,他还在这里挖掘了不少日后用得上的人才。比如王小京,日后《我爱我家》的摄像,就是他同班同学。有趣的是,当年《大公报》第三代掌门,名叫王芸生,写过很多骂蒋介石的文章。后来他有个女婿,叫王扶林,拍87版《红楼梦》的那位。而王小京,就是王扶林的儿子。后来,英达还认识了中文系77级的梁左,和中文系88级的梁欢。

当然这都是后话。英达毕业时,把社长位置传给了堂弟,日后《我爱我家》的编剧之一,英若聪的儿子,英壮。他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师范学校,教心理学。当了一年老师,英达实在割舍不下对戏剧的热爱。1985年,跑去美国深造。英家历史上“引进西方文化”这熟悉的一幕,又在英达身上重演了。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21
英达和梁左

在美国,英达一边上学一边刷盘子。某日,他跟着同学看了一个片子。看的过程中,同学乐不可支。但因文化隔阂,英达看那片子,没觉得有啥可笑。后来他不断地通过片子来学英语,越发觉得它好玩。这个片子,就是美国情景喜剧《考斯比秀》。

1988年,英达已回国发展,一次去好莱坞拍片,经过一个片场时突然撞见《考斯比秀》拍摄。他进去当了现场观众,看完了整场拍摄。当时英达就发誓,要把这种喜剧形式,带回到中国。那之前,1987年,英达回国,找到谢晋毛遂自荐,希望能当副导演。谢晋忙着拍《最后的贵族》,英达主动说,我英语好,可以帮大忙。谢晋给了他机会,让他在电影里打了酱油。

1990年,英达又拉着英若诚,出演《围城》,变得愈发有名。他恰好赶上了中国电视剧市场化的起步。是的,我曾无数次写过的王朔王老师,又要出场了。

10.

1989年,写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去山海关自杀。他的死,成为了中国80年代文艺浪潮落幕的最好注脚。轰轰烈烈的理想主义,从此告别。市场经济的潮水,不断涌来。5年前,邓公视察深圳,给南方领导吃了一颗定心丸。

3年后,邓公发表讲话,给姓资姓社的问题,定了调。不知不觉中,中国各行各业,又开始发生一些巨大的变革和突破。《围城》播出那年,最热的一部电视剧,其实是《渴望》。编剧之一王朔,赶上了大众文化的崛起,成为炙手可热的一线编剧。话语的解禁,文化的松绑,以及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了他和英达机会。

两人最早的合作,是《爱你没商量》。写这部剧,也是为力推英达时任妻子宋丹丹同志。跟父辈、祖辈们一样,当时英达在其父亲撮合下娶的宋丹丹,同样出生于文艺世家。她爸宋汎,儿童文学作家,她妈海星,美术老师。宋汎是老革命,在北京育才学校当过教员,在北京市委教育部、市文联当过官。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22
咱丹丹老师,年轻时也是身材、模样俱佳的

可惜这部剧并不成功,宋丹丹演完,被狂喷。当年有记者去采访英达,英达很激动地反驳了这种说法。此后,他原计划是搞一部《大都市》,没搞,想起《考斯比秀》,扭着王朔写《我爱我家》。钱都扎到手了,王朔跑了,临时起意,把梁左推荐给了他,这才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情景喜剧的珠穆朗玛峰。《我爱我家》有多牛逼,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反正当时梁左写它时,是比着《红楼梦》把自己很多压箱底的段子和技巧拿出来用的。《我爱我家》涉及的家庭、社会、个人、时代话题,其中那些暗戳戳的隐喻和不客气的嘲讽,就算放在整个中国电视剧史上,胆子之大,也是可以排前五的。像“你爷爷一失误,我爷爷就要饭”这种台词,放在今天,恐怕没人敢写。

所以当时梁左的头衔,不叫编剧,而叫:文学师。1993年,借着《我爱我家》的成功和市场经济兴起的东风,英达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英氏影视公司的成立,使中国有了一支专门从事拍情景喜剧的队伍。英壮编剧、导演加主演的《候车大厅》,成为公司第一个项目。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23
这里的人,认识几个?

而就在一年后,英达开拍《心理诊所》。恰好当时一个叫王中军的人回国做广告赚了不少钱,听前同事说,现在国内做电视剧挣钱,你可以投资试试。于是1998年,王中军开始影视投资,靠《心理诊所》的贴片广告挣了钱。

很快,他就认识了冯小刚、姜文等人。资本操作,正式与京圈绑定。第二年,美国《时代》杂志登载了一篇题为《剥开壳的笑声》的报道,把英达的情景喜剧和央视的《焦点访谈》、湖南电视台的《真情对对碰》放在一起讨论,说它们“一反中国的传统,让人民公开表达他们的感情”。

同年,贺岁喜剧片《没完没了》上映,票房高达3300万元。这是冯小刚最早的“贺岁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从此,中国商业电影拉开大幕。这是90年代的最后一年,在经历了整个90年代市场经济、改开浪潮的洗礼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突飞猛进。人们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人们的职业选择,越来越丰富,并不再指望着港台文化来消磨时间。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24
《甲方乙方》里的英达

那一年,中美就加入世贸组织,展开了36个小时的谈判。内地已经有了互联网公司。胡润开始着手整理他的“中国富豪排行榜”。那一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万亿人民币,是1978年的22.6倍多。建国50周年的庆典阅兵中,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和预备役部队的方队第一次汇入受阅大军。国产120毫米履带式自行滑膛炮、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152毫米履带式自行加榴炮、九九式坦克、空中加油机等首次接受检阅。

中国战役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洲际导弹首次亮相。那一年12月,澳门回归。而在一百年前,戊戌变法彻底失败,八国联军即将占领北京,烧杀抢掠。跟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身处的那个时代不同,此时,中国已是另一个中国。

11.

王中军投资《心理诊所》那年,英达和现任妻子梁欢,生下了儿子英如镝。关于英达与宋丹丹的八卦,英达与巴图的父子关系,这里就不深聊了。单说生下英如镝后,英达对其十分宠爱,赞不绝口。当年《南方人物周刊》采访他时,他说到英家基因,颇为自豪,自称“智商上整体超过自己的,基本没有”。这一点,在主持人阿忆口中也得到印证,据说英达过目不忘,一手机的短信内容都能记住。在他看来,英如镝,自然也继承了英氏家族的优秀基因。接受采访时,英如镝还是个孩子,在冰球项目上,展露出了极高的天赋。英达对他的期许,是成为下一个姚明。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25
英如镝从小展露天赋

可见英达是期待英如镝,能帮英家拓展一下在体育界的历史贡献。不过目前看来,英氏家族第五代的高度,可能还没有那么高。英如镝确实很小就表现出了在冰球上的天赋。2006年,英达联合北京家长组了个“北京虎仔冰球俱乐部”。北京虎仔队跑去参加世界顶级冰球赛,六战全胜,英如镝摘得得分王。此后,英如镝走上职业道路,赴美训练。

12岁时,他就拿到了国际最高的AAA级球员,参加了不少职业级比赛。虽然没能被北美四大职业运动之一的NHL选中,但经过严格试训后,他加入了KHL(俄罗斯这边发起的联赛),拿到了一份合同,成为了自1953年以来第一位正式签约征战世界顶级冰球联赛的中国球员。那时,北京冬奥会已申奥成功。他一边打职业,一边备战冬奥。职业确实打上了,但跟英达期望的“成为下一个姚明”显然还有一大段距离。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26
「北京冬奥会上的英如镝」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他所在的中国冰球队,四战全败。英如镝并非主力,上场时间也被切碎,输得心有不甘。新浪体育去采访他的时候,他的原话是:“可能大多数人的梦想和现实终归是有差距的,我也不例外。”

然后他还说了一句:“我希望未来可以成为一名导演,冰球带给我的已经足够多了。”看来英家发展到第五代,一时半会儿是跳不出演艺圈这条路了。

12.

2003年年末,英若诚走了。离世前,英若诚将所有光热都奉献给了舞台。即便是身患重疾,他还跟人说,自己就是死也要死在舞台上。第一次住院时,他吐了一大盆鲜血。后来,身体每况愈下。可他在病床上,坚持翻译完了五本外国戏剧。

他说那里面有很多好东西,必须把它们翻译出来,让更多的中国人看见。英若诚还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提倡爱国主义,首先要让青少年知道中国与世界的现状,加以对比,祖国才可爱。

有的人认为,应当把中国说成好而又好,革命灯塔、世界乐园、人间天堂,这便是爱国……这种说法,太片面,经不起比较和事实的检验,往往连真正的伟大之处,也被后代轻易否定……“什么叫爱国?就是‘要在他的领域里,赢得他的尊敬!’……世界上什么事都有一套公认的规则,不能关上门做皇帝。”

所以,他才不遗余力地,要让东西方受众,了解对方文化的妙处。对于接受和利用外来文化,英若诚曾有一个妙喻。说你一个人在社会里想出头,只靠本国文化,仿佛面对一堵光溜溜的墙,想爬上去,出人头地,难于登天,但如果你把外来文化、科技当另一堵墙,你就能手脚并用,左右蹬着两堵墙,借力往上。对英家五代人而言,另外一堵墙,就是“学外语”。从英敛之到英千里,再到英若诚、英达、英如镝,都沾了外来文化的光,同时架起了两种文化的沟通桥梁。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组图) - 27
「《末代皇帝》英国首映,英若诚与戴安娜王妃

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乾隆年间,崇拜东方的英国政府派马嘎尔尼到中国交流,带着英国上等礼物,再三嘱咐要迁就中国礼俗。面对乾隆,马嘎尔尼说跪就跪。可是人家交流、通商、合作的要求,乾隆一个都没答应,还把人家当藩属地看。

而且觉得外夷小国,你们那些个东西,咱根本不缺,也不大瞧得上。不久后,英国富强了,直接拿炮火来轰。鸦片战争失败后,勤于政务的道光皇帝,依然没有多看一眼国外的心思,并不认为国家有改革、开放和学习的必要。

历史学家蒋廷黻说,若是把光绪时期的改革移到道光年间,中国的近代化会比日本还早,远东近代史将会是另一番面貌。所以历史结论是,妄自尊大,故步自封,拒绝开放,才是一个民族的致命伤。

好在历经了百年沉浮后,我们早就或多或少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来主义,并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只有把别人好的东西吸收进来,才能终有一天,把我们好的东西送出去。毕竟天下之大,何止南北啊。

本文转载自宅总有理,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carol-乐
carol-乐 2022-04-18 回复
第一次认识英若诚是在围城里扮演的高校长
saraMUSM
saraMUSM 2022-04-18 回复
论:人脉、家庭出身、时代社会背景(尤其是政治背景)、学识能力,对人一生的深远影响!!!
Jane--Mass
Jane--Mass 2022-04-18 回复
波澜壮阔的家族史,也是时代史。
April_Note
April_Note 2022-04-18 回复
一字不落看完了,准备这两天专心看我爱我家
Cris兜兜
Cris兜兜 2022-04-18 回复
写得好,痛快!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