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Coles官宣在学校内开超市!没有员工、没有顾客,真相却让无数妈妈们泪目
根据澳洲社会和经济模型中心的一份报告,每七名澳人中有一人需要照顾他们虚弱的父母或残疾的孩子,大家经常说很多孩子是被“残障儿童”这个名号所不得已的关了一扇门的天使,在他们身上总会寻找另一扇窗。
但实际上这可真的太难了。
要知道他们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别的宝宝10分钟学会的事情,他们往往需要一天甚至更久,这时社会所能带给他们的反馈就重要的多。
善待弱者,给残障儿童一个平等生活的机会,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良知。而今天又有一束光照进了澳洲。
01
“我想要这群孩子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活着”
这是一所拥有了mini版Coles的学校。
并不是因为学校本身是什么卓越的私校。
而是因为这所伟大的学校一直在默默的庇护着澳洲残疾儿童的明天。
就在前些天,Coles官宣在澳洲的一所学校开设了一家小型超市,以教授残疾儿童实用的生活技能。
02
“那一束光、那一遍铃我们愿意为你们暗下来”
你有没有去过每周二早上的 Coles和WWS?
那个安静到近乎诡谲的超市,仿佛带着了神秘的面纱温温柔柔地安抚了澳洲一众人群的心灵。
与大家印象中的喧闹嘈杂不同,每周二早上10: 30 到 11: 30的超市灯光微暗,没有以往的广播,没有以往超多的工作人群。
有的只有提早布置好一列列的购物推车,以及早就堆高高的购物车,甚至就连储物柜和扫码机都悄悄的放缓了音量。
这个时间段来购物的人群也不大一样,他们大多是母亲带着孩子。
孩子的注意力在货架上,母亲的注意力在孩子身上。
如果碰上同时间段来购物的相同组合,母亲们通常会主动走上前,满眼慈爱的看着对方的孩子,然后相互快速的交互联系方式。
没错,她们的孩子都是自闭症患者。
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
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
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
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独处一个世界,因此在澳洲,我们会将自闭症儿童称之为“天上星星的孩子”。
由于自闭症患者有更高的感官意识,对周围的声音和光线更敏感。因此孩子们只能在这样寂静无声的环境中享受着只属于他们的人间烟火气。
很快,Kmart加入了这场护卫战里。
每周三下午3:30-5:30,Kmart的部分商店减少噪音、降低照明,为那群孩子提供“低感”的购物体验。
实际是,这是一场早在2017年就开始上演的爱心接力——公益‘Quit Hour’活动。旨在通过在商店中提供更安静和更少刺激的环境来减轻具有特定需求(包括自闭症)的客户的焦虑和感觉压力。
所以,妈妈们如果您平常也会选择在你这个时间段购物,那可能需要麻烦您相对发出更小的声音,让这群孩子也能享受短暂的社会归属感。
Coles和学校坚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传统的课堂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于这群孩子们而言如何尽快的融入社会,才是他们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课。
新州瓦克罗恩加(Wahroonga)的圣露西学校(St Lucy's School)的学生最近开心极了。
因为他们可以欣喜若狂地尝试了这个功能齐全的小超市。
在这里他们可以假装是Coles的顾客或工作人员,每天都是一副忙忙碌碌的状态。
和学生们各自家旁边的大大的Coles商店不同,在这里他们不必小心翼翼地攥着父母的衣角,抑或是承受着来自旁人打量的眼光。
即便偶尔这些眼光是出于善意,但同样会让这群小家伙们感受到自己是人群中的异类。
这家mini Coles旨在为圣露西学校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有指导的工作经验,他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包括相对简单的货架存货和顾客服务。
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一步步助力自己强大的自信心,还可以为他们日后的简历上添上一笔。
而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个熟悉和现实的环境中练习为自己或家人购物。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外界的五光十色,然后成功的将这束光打进她们的心里。
这家mini Coles几乎1:1完美的复制了主流社会Coles所配备的一切,包括了小购物推车、带有传送带和装袋区的工作收银台、随处可见的Coles标志以及装满典型超市物品的半高货架过道。
圣露西学校是一所独立的学校,招收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残疾儿童,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成为残疾儿童的垫脚石,教授孩子们毕业后成功、安全和有意义的生活技能。
该校校长大卫-拉斐尔(David Raphael)说,他 "很高兴 "在校园内设立小型超市,供学生和教师享用。
“圣露西的Coles公司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工作场所的安全,并培养在工作场所和其他地方有效沟通、协作和人际关系所需的重要技能"
辣妈结语
很多人问家里有个“问题孩子”是什么样的体验?
虽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辣妈坚信里面的各种心酸是常人所无法体会的。
孩子的诊断,求医问药,接受孩子残障的现实,孩子上学,教育孩子自信勇敢,还有后面的职业选择、就业、独立等等一系列问题,想必都是每个残障儿童家长无法言喻的心声。
“平等对待,融入社会”这不仅是每一位残疾人的愿为,也是每一个残疾人家庭的希望,也是澳洲一直坚持努力的方向。
对待这样的家庭,不应该只是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关注感和社会融入感才是是他们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