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拿1分,干掉千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上热搜之后,真相了…(视频/组图)
又是一年高考季。
算起来,这篇文章发出去的时候,应该考完一科了。
虽然晚了点,但祝福不能少:
“你多拿一分的话,可以在全省压倒一千人,或者甚至更多。”
“改变命运的梦想,都有挡不住的光芒!”
都是特意从毛坦厂中学的经典语录里摘出来的。
这个能量就不用多说了吧。
祝大家逢考必过。
不过提到毛坦厂,今年这个学校似乎低调了很多。
虽然还是标志性的91666车牌号,专门属马的司机师傅。
送上万名高三生到考场。
但热搜相比往年确实是凉了一大截。
还是和它的争议有关吧。
在毛坦厂,能看到无数高中的缩影,而它又真的不同于任何一所高中。
因为这里不是一所普通中学,更像一座高考工厂。
2014年,央视拍摄六集纪录片《高考》,其中有两集展示了关于毛坦厂中学的“日与夜”。
在毛坦厂,所有的一切,都被老师和家长承包了。
包括搜查校外学生们的出租屋,有无娱乐用品。
晚上10点多下晚自习,还要骑电动车接送学生回家。
学生们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学习。
因为学校里的复读生居多,所以他们的日常更加简化,就是做卷子。
一个毛坦厂中学的学生说,自己一年要做5000多张试卷,试卷堆起来有1米高。
他还说,自己每天学习到凌晨2点。
为了提高熬夜免疫力,不得不买些药来吃。
因为在毛坦厂中学学习时间紧张,不敢生病。
对于毛坦厂中学的学生来说,时间的宝贵不止如此。
他们每天要学18小时,吃饭最多10分钟。
为了节省时间,不少学生中午吃饭都是由爸妈送到学校门口的。
2014年,毛坦厂陪读家长有8000多名,是小镇原住民的2倍。
家长们的到来也支撑起了毛坦厂周边极富特色的产业。
比如这里的超市改名叫“985超市”,酒店叫“学府宾馆”,马路叫“翰林路”……
就连当地的小庙,都因祈福的家长变成了一个景点。
不过近年来因为疫情原因,学生们不再允许出校。
所以毛坦厂周边的生意冷清了许多。
成也败也,但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
2018年,毛坦厂中学一本过线率为66%,本科达线率95.7%。
在全省高考排名前2000名的考生中,毛坦厂中学有23位学生入列。
四年后的高考,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毛坦厂中学发挥依然稳定。
本一上线率已经达到了65%,二本率更是超过了95%!
当然,也有很多人看到毛坦厂、黄冈、高考这些词,就嗤之以鼻。
毕竟看上去多少有点“傻兮兮”了,读书读傻了。
每年高考也都会有人去纪录片《毛坦厂的日与夜》上发弹幕吐槽。
比如高考倒计时宣誓时,狂刷“害怕”。
当一个女学生不断重复背英语单词的时候,大家觉得她这是念经:“鬼才这样背”、“师傅别念了”。
另外,虽然毛坦厂战绩不错,但实际在清华北大的录取人数上很少。
这也成了一个吐槽的重点。
一面是泯灭人性的规训,另一面确实是读本一本二的灵丹妙药。
立场不同,看法也就天壤之别。
其实尽管毛坦厂中学很少有学生考上清北。
但是对很多复读的学生来说,考清华、北大本来就不是他们的目标。
他们在毛坦厂复读,只求提高高考成绩。
上个普通大学,这是他们自己的“大学梦”。
也是他们一生中为数不多能完全掌控自己和整个家庭命运的时刻。
毛坦厂老师的口头禅:拯救一个学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
因为他们的父辈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对子女的愿望就是考学、复读、再考学。
可能,那些指责毛坦厂中学的人,永远都不会去毛坦厂。
只有真正要上高考考场的人,才做不出任何嘲讽毛坦厂的事情。
所以,如果将来有任何更好的选拔方式出现,我们肯定双手喝彩。
可是眼下,素质教育当然重要,但要选择,仍然会选毛坦厂。
或者说,高考,仍旧是多数寒门学子的出头之路。
学历改变命运,分数改变命运,到最后都是为了知识改变命运。
这是上万名考生的企盼,是两代人倾尽全力腾挪出的机会。
即使努力一圈也还是平凡,至少,他们看过了更大的世界。
就连曾退学的韩寒,成为人父后,也开始反思读书和高考的重要性。
“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说起来,韩寒的困扰也是很多人的困扰。
就是如何把一代人的教训告诉下一代。
就像一部人信奉,谁谁没上过大学,照样发财开飞机。
但他们不愿接受,飞机的座舱里,几乎没有几个文盲。
看过一个纪录片叫《出路》,导演挑选了三个不同阶层的孩子,用6年记录了他们之间的成长历程。
一个叫马百娟,是山区的孩子,早早辍学打工。
一个叫徐佳,和我们一样,背负家庭的希望,期待高考改变命运。
最后一个叫袁晗寒,家境富裕,无需经历苦熬就能去德国学习艺术。
这三个人在纪录片里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马百娟15岁嫁给了表哥,后来为了补贴家用再去打工,结果因为不会使用电脑屡屡遭拒。
徐佳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上大学、在城里工作,买车,买房,结婚。
而袁晗寒靠着家人支持开了一家艺术品投资公司,此外她还可以选择学业,选择职业,也可以选择,随时换个目标。
虽然这部纪录片拍摄于十二年前,当时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
但好像也正是这样,才会让人不自觉地一直把他们代入到现在。
“当时”和“今日”的对比,我们会意识到,这就是现实,是参差也是出路。
做不成袁晗寒,就做徐佳。
即便是2008年曾故意交白卷的“天选之人”徐孟南,在电子厂打了10年螺丝后,也不得不承认“读书才是最好的选择”。
然后2018年,29岁的徐孟南考上了一个专科学校。
去年,他通过专升本考试,被一所艺术学院录取。
而2011 年高考前,那个希望自己多拿一分的衡水学生李松,如今已经是常驻联合国外交官。
《中国门》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生要不停地打开一扇扇门。一扇门代表一个世界。传统中国,科举考学像一道窄门。读书读得好的,就可以做官,有功名,得富贵。当代中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仍然是大多数孩子的唯一选择。”
所以,真的不用去嘲笑那些小镇做题家。
更不应该认为他们没有经历“素质教育”,就认为他们是应试机器。
他们不是没有个性,只是一心向理想看齐。
就拿衡水中学来说吧,外人眼里,他们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但事实上,衡中除了正常课程外,学校还会定期组织不同的演讲、活动。
可以说衡中的课余活动,远强于很多普通高中。
之前有一个衡水中学的学生演讲就是这样描述的:
是五月的花海,灿烂无比;是海边的浪花,永不停息;是仲夏的骄阳,激情四射;青春在衡中,是绚丽多彩的。
还有一个江苏女孩,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就将自己用完的笔芯保存下来。
一年多的时间,一根一根累计起来,足足攒了140多根空笔芯。
在高考前,她晒出了这些空笔芯,算是一次浪漫的宣泄。
可见他们的生活和我们一样。
只是明白当下需要用高考来改变人生的命运,才暂时屏蔽了别的欲望。
也因此,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偏远地区来的学生,大学四年,从一开始的普通话都讲不好,变成了样样精通的佼佼者。
看似偶然,其实太正常不过。
说一千道一万,不读书,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
不读书,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
恰同学少年,不要在该读书的时候选择放弃,不要在该奋斗的年华选择安逸。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而今天就是最要紧的一步。
分享一个央视网做的高考宣传片。
你曾吃过的苦,流过的汗,做过的一张张试卷,今天,都是托举你人生的阶梯。
关关难过关关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高考加油,愿你们合上笔盖那一刻,有战士收剑回鞘般骄傲。
也提醒我们的家长们,疫情特殊时期的特殊高考,得克制这种“考场外的等待”心情。
都说,有一种爱叫考场外的等待。
但认真遵守防疫要求,主动做好个人防护,同样不容马虎。
再次祝愿考生们都能旗开得胜,都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
2022高考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