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4日 32.2°C-33.8°C
澳元 : 人民币=4.71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2022-07-01 来源: 澳财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1995年8月9日,一家名为“网景(Netscape)”的通讯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原本发行价定为每股14美元,却临时起意翻倍至28美元。谁知道,当天收盘价高达每股75美元,成为当时IPO获利的最高纪录。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1

从那一天起的不到5年时间,纳斯达克(Nasdaq)指数上涨超过400%,在千禧年的3月10日到达顶峰5132点。

然而,两年半之后的2002年,该指数见底于1114点,只剩下约五分之一的市值。

这就是老一代金融人和科技人都无法忘却的“互联网泡沫(Dot-com Bubble)”危机。而标志着这场泡沫起点的网景公司,早在1998年就被美国在线(AOL)收购,次年其市场占有率就输给了微软(Microsoft)。再后来,对于和它同期出生的90后们而言,多数人几乎都不知道有这家公司存在。

未来,总是写在历史书中。

2022年4月5日,一款名为LUNA的加密货币价格冲高到119美元,较之2021年初的0.65美元价位,增长了182倍,因此被中国投资者称为“币圈茅台”。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2

可就在一个多月后的5月9日开始,LUNA币就一路狂泻,直到5月12日截至仅剩约0.02美元,跌幅超过99%。此后币值又继续下跌到几乎归零。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3

发行方曾试图通过3万比特币(Bitcoin)救场,但惨遭失败。与LUNA对标的稳定币TerraUSD(UST)与美元脱钩,引发大规模用户挤兑。受到LUNA崩盘影响,比特币、以太坊等 “老牌” 区块链加密货币接连跳水。

与此同时,与加密货币技术同根同源的非同质化代币(NFT)市场也出现了异动。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交易量出现大幅度下滑,跌幅一度达到90%。此外,顶着“边玩边赚”、“web3.0”等一系列头衔的链游STEPN的原生加密货币,也出现了暴跌。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4

不仅如此,常常与NFT联系在一起的元宇宙概念,似乎也在过去的半年沉寂了不少,作为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自去年11月最高位以来一路下挫,当前股价仅剩29.64美元/每股,跌幅高达78%。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5

币圈与元宇宙如此惨烈的形势让人不禁战栗,NFT难道只是一个庞氏骗局?元宇宙是否一同崩塌?

还是说,一切会像互联泡沫危机那样,虽然网景倒下了,但经历了崩盘重塑,会崛起新的力量,真正开创一个新的科技时代?

NFT的辉煌映射出新一轮泡沫诞生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6

2021年被不少币圈投资人称为 “NFT” 元年,一个NFT动则数十万、上百万美元的交易价格诠释了其爆火程度。

说到NFT就不得不提Opensea,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铸造、展示、交易、拍卖NFT。可以说,Opensea是NFT生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2022年5月1日曾创下4.76亿美元单日最高销售记录。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7

加密朋克(CryptoPunks)是平台上最受欢迎的NFT之一,其中编号为7523的“朋克”曾在2021年6月以1175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成为所有系列中最昂贵的“朋克”。据路透社报道,该代币是由以色列企业家,数字体育公司DraftKings的最大股东购买而得。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8

编号为7523的加密朋克,图/OpenSea

如此高昂的成交价,不仅吸引了各大企业的关注,连不少明星歌手也纷纷入局。其中,周杰伦加持的NFT项目幻象熊(Phanta Bear,下图),发行上限为10000个,仅在40分钟就全部售出,瞬间创下1000万美金的交易额。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9

然而,很多人开始关注NFT,是因为其惊人的交易、爆发式的增长,给了投机者一种可以“一夜暴富“的幻想。其赚钱的过程可以被拆分成最简单的操作: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而真正明白NFT背后底层逻辑的人又有多少呢?

作为区块链的产物之一,NFT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翻译为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源于以太坊智能合约的非同质化通证。以以太坊为例,两个以太坊之间没有任何区别,能够等价兑换。而每个NFT都拥有独特且唯一的标识,其底层代码中有一个识别其身份的编号。因此原则上,两个NFT相互不可替代。

NFT会成为元宇宙经济中的必要环节吗?

答案是否定的。

相比NFT的知晓度基本还是集中在专业投资者和币圈投资者当中,“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在2021年则到了几乎家喻户晓的地步。

其实是互联网巨头Facebook高调入局,直接把公司名改为Meta,元宇宙似乎完全蓄势待发。由于NFT的“唯一”特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元宇宙中数字资产的所有权问题。因此两个最火热的概念碰撞在一起,让人们常常错误的把NFT等同于元宇宙。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10

说到元宇宙就不得不提到能够容纳多人的大型线上游戏,作为当前技术瓶颈下元宇宙最为贴切的表现形式,线上游戏运营商自然也逃脱不了参与NFT的讨论之中。然而,玩家作为“元宇宙”的参与者,对于区块链技术往往充满了压倒性的敌意。

其本质原因在于,NFT并不会为游戏带来更丰富的内容性,反而使得游戏变得更加昂贵;同时,游戏运营商未来可以透过NFT,限制玩家对部分内容的访问权限,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的控制权,这本质上与宣扬去中心化的元宇宙理念背道而驰。

以知名游戏企业育碧为例,公司宣布将在旗下游戏《幽灵行动:断点》引入NFT技术,玩家可以通过公司推出的Quartz平台购买游戏内可使用物品的NFT,例如特定皮肤、载具以及武器等,而NFT序列号将会标记相关物品显眼的位置,同时这些物品也支持玩家在平台上进行相互交易。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11

育碧游戏《幽灵行动:断点》NFT物品展现画面

除此之外,育碧表示这些物品存在在特定区块链上,因此在游戏停服后物品所属权依旧在玩家手里,并且可以继续交易。

尽管听起来“合情合理”,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是企业“圈钱”的又一全新尝试。

首先,游戏物品交易系统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大型线上游戏之中,以早期的《暗黑破坏神3》拍卖行功能为例,玩家能够把游戏中获得的装备变现成游戏货币,又或者是法币;发展到目前几乎所有大型网游,均有成熟的物品交易系统。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12

《暗黑破坏神3》运营方后来关闭了拍卖行功能,

认为其破坏了游戏核心:击杀怪物获得战利品

本质上任何游戏参与者都无法摆脱运营商的中心化管理,因此只要运营商数据管理得当,妥善监管交易全过程,NFT技术没有存在的必要;反之,如果运营商随意更改数据,那么用户也会随之大量流失,NFT技术同样没有使用的必要。

其次,游戏内物品之所以有价值,归根到底是物品在游戏中有用途,例如在彰显个性化、满足攀比心理、能够提升游戏能力和体验等等。然而,如果游戏停止运营,即便玩家的虚拟物品仍旧存储在区块链上,但终究是没有价值的代码。

其中最为有名的例子莫过于由F1官方背书的NFT游戏《F1 Delta Time》,游戏中成交金额最高的赛车,是一辆价值11万美元的“镶钻”跑车。由于没有获得F1的续约,运营商不能合法使用相关人物的肖像和汽车形象,运营商仅用1天时间关停了服务器,没有游戏作为依托,玩家购买的“资产”价值瞬间归零。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13

更可笑的是运营商给出了“补偿方案”,简单来说就是把玩家在F1DT游戏里的资产,直接转换成另一个赛车游戏中的“车型”。换句话说,就是把代码”复制粘贴“到另一个游戏物件上。如果说玩家购买NFT是想获得背后数字资产的所有权,那么这种行为无疑让NFT与数字藏品一一对应的“概念”直接破产,人们购买的终究只是一串的代码。

无独有偶,育碧在《幽灵行动:断点》上实验了几个月的 NFT物品之后,在4月宣布停止游戏更新,育碧在公告中感谢了购买了NFT物品的玩家,并称“你们拥有了游戏的一部分,也在这款游戏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上述一系列事件证明,没有哪个游戏运营商能够保证,一款游戏能够永不关停,一旦服务器停机,玩家投入金钱购买的“资产”最终都会变成了一串串储存在区块链上毫无用途的代码。

投资元宇宙不等同于投资NFT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14

随着越来越多与元宇宙挂钩的NFT项目底层信用逻辑破产,似乎表明该项技术非但没有解决数字资产认证的问题,反而创造出更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

澳财分析师始终认为,NFT作为区块链技术的一种,拥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与元宇宙的联系仅仅处于萌芽阶段,简单的把NFT与元宇宙概念画上等号,并以此炒作是不理性的,目前该领域仍旧存在较多缺陷,未来可行性仍有待提高和验证。

尽管元宇宙和NFT一样,在市场上受到冷遇,但是其中的原委并不相同。以Roblox作为上市企业标杆,公司股价波动与近期科技股价格回调一致。与此同时,Facebook(现已更名为Meta)在高调宣布进入元宇宙后,最新一季度的业绩表现受到广告业务拖累表现不佳,严重打击了市场对于元宇宙概念的信心。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15

贯穿悉尼CBD的乔治街(George Street)上的大公司总部数量,

超过全澳任何其他街道

但当前元宇宙在资本市场上遇冷,正好给了所有热一次抛开短期利益诱惑,重新冷静审视元宇宙发展的机会。

从技术角度出发,每当网络技术和硬件出现大规模升级,互联网就会崩发出新的科技巨头,这些巨头往往承载新一轮社交方式的兴起。

由于疫情的爆发,使得人们生活方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居家隔离让人类的交往方式极大依赖于线上媒介。即便到了后疫情时代,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居家办公以及线上会议,一些相对小型的线下社交活动较疫情前有所减少。线下生活的时长当然仍旧占据主导,但数字生活的占比瞬速上升。

同时,网络技术全面升级,也确实到了下一个互联网巨头诞生的时间节点,而“元宇宙”正是线上社交模式升级的代名词。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16

从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产业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等,是当前技术发展的核心议题,元宇宙正是试图聚合上述要素,打造出一个“平行”于实体经济的线上经济体系。因此,数字经济的不断前行,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元宇宙发展并且最终成型的主要原动力之一。

达成元宇宙愿景,

仍需“软基建”发展支持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17

无论是社交媒体升级还是数字经济发展,距离元宇宙想要构建的大型线上社区仍旧有很长一段距离。不过,从科技巨头对于元宇宙的布局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在今年1月,微软以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成为了游戏行业史上最大并且分量最重的一笔并购。对于微软而言,此举意在巩固公司在移动、PC、游戏机和云领域的游戏业务增长,为元宇宙业务提供基石。其CEO Satya Nadella也在后续采访中表示:“对我而言,拥有构建游戏的成功经验,即是拥有了构建下一代互联网的通行证。”

4月初,乐高与Epic Games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旨在为13岁以下的孩子们开发元宇宙世界。在短短的一周后,乐高母公司——Kirkbi集团再度高调宣布参投Epic Games, 与科技巨头索尼一同向Epic Games注资20亿美元。该笔投资也使得Epic Games的估值从2021年的287亿美元,上升至当前的315亿美元。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18

不难看出,游戏行业作为元宇宙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仍旧受到资本和科技巨头的关注,而优质的游戏企业更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投资标的。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元宇宙想要达成的是极致的沉浸体验、丰富的内容生态、跨时间地域的社交体系、以及虚实交互的经济系统。要实现四者的完美融合,不仅需要具有吸引力的体验活动带领消费端进入社区,更需要基础技术及监管架构,为流畅的体验和无忧的交易保驾护航,而3D引擎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核心软基建。

3D引擎不仅能够简化高精度内容制作的过程,缩短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制作成本,并且封装好的代码数据包可快速导入,并用于不同作品的开发。在游戏开发完成后,引擎负责控制背后的运行逻辑,如:光影的折射、物体碰撞、重力加速等。

此前,Unity Software是该领域的绝对领先者,其软件的普及程度从动画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可见一斑。然而,自Epic的Unreal Engine更新至第四代后,虚幻引擎其在3A游戏大作中的渗透率实现了飙升,同时已经应用在影视、军事演练、城市规划等多个行业中。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19

Unreal Engine 4虚幻引擎工作界面截图

目前在第三方引擎行业,Unity和Unreal Engine形成了两足鼎立的态势。Unity更专注于手机端游戏,以及对3D建模精度要求相对更低的作品,而Unreal Engine则在今年5月正式发布第五代产品,无论是视觉呈现效果还是对硬件的优化都有质的提升,收到了一众大型游戏厂商的赞许,预计未来将会是两分天下的局面。

写在最后:

我们需要一点上帝视角

经历了2000年那场惨烈的互联网泡沫洗牌,有一些优秀的互联网企业最终活了下来,成为了新世纪前20年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公司,它们就包括现在著名“FANNG”中的三大巨头: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Amazon)、网络搜寻引擎谷歌(Google)、流媒体服务商网飞(Netflix)等。

币圈“崩盘”,元宇宙没戏了? - 20

确实,二级市场价格是最直观的风向标,当NFT价格和元宇宙概念股出现断崖式下滑后,人们开始质疑两者“仅仅是炒作”也毫不奇怪。尤其是,投资者过分狂热、简单的倒卖行为、以及并不理解背后技术的等一系列现象表明,让NFT越来越像是一场现代的“郁金香泡沫”。

然而,正如度过了两年多的疯狂下跌,让投资人和行业参与者都重新审视了互联网的发展。那些一味只追求扩大规模、却无法建立有效商业模式的“Dot-com”公司最终被淘汰。在这个过程中日渐壮大的互联网巨头们最终还是向世人证明,科技企业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虽然我们只能站在未来到来之前,却仍旧可以从历史中找到一些上帝视角。

无论是元宇宙还是区块链,目前正在经历“泡沫刺穿”的冷静期。

事实上,尽管币圈“已崩”,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包括Facebook(即Meta)、微软、谷歌在内容的9家美国巨头在探索和发展元宇宙、区块链和Web3科技。

尽管过程之中不免会遇到波折,但澳财认为那些专注于“软基建”的企业,最终将在本次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存活下来,并且成为新的科技巨头。因此,在当前市场价格出现大面积缩水时,未尝不是寻找下一个万亿“亚马逊”的最佳时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