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卷,要么逃” | 澳洲华人区“鸡娃”成常态,“真正能躺平的有几个?”(组图)
7月,新州年度Opportunity Class(OC班)选拔考试即将临近。
这个录取率极低的“英才班”,特别是在悉尼华人区的家长们中备受追捧,几乎全员的报考率让人瞠目结舌。
在这里,“鸡娃”才是常态,“卷”早已避无可避。
他们中,极少数“躺不平又卷不赢”的“佛系家长”,正考虑搬离华人区。
“班里八九成孩子都考,你不考行吗?”
随着“天才班”考试的临近,家住Epping的华人妈妈Julie回想起,不久前陪儿子备考的日子。
“被大家推着走,不知不觉进入‘洪流’。”Julie如此形容华人区家长备战OC的现象。不知从何时起,主张“躺平”的她也渐渐和身边大部分父母一样,认为考OC值得全力一拼。
这已经成了华人家庭私下里的“共识”:孩子考进OC班,就几乎意味着一只脚已踏进好的大学。
Julie儿子(图片来源:供图)
“班里八九成孩子都考,你不考行吗?”
录取率低至15%的情况下,Julie儿子所在的Epping一所公立学校的报考率,还是让全家焦虑了。
全年级将近300名学生,几乎全员报考,这让曾经想“放养”的她觉得自己莫名成了”另类“。看到群里妈妈们热切讨论备考时,Julie开始内疚。“周围大家都在拼命学,我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有没有意义。”
最终,为了“融入”,也为了“不自责”,她下决心加入备考大军。
夫妻二人为儿子精心挑选了补习班,单科补习费用每学期700澳币,Julie报了3科的全年课程。每周接送、陪伴习题、课后纠错,整整一年的时间从未间断。兴趣班暂时都搁置了,全家雷打不动的周末徒步也被补习替代。“我们已经迟了,有的孩子两年前就开始补,一点不敢懈怠。”
Julie儿子的习题册(图片来源:供图)
尽管如此,9岁的儿子并不能真正理解这项考试的意义,而她则坦承那段时间状态很差,动不动会冲孩子发脾气。
最终,和大部分参考学童一样,儿子未能如愿入选。
回想被推着走的那一年,她仍显迷茫,笑着告知记者,“不知道当时跟风对不对,但那段日子更像是我在备考,而不是孩子。”
“苦要从小吃,否则会掉队”
家住Carlingford的华人妈妈Linda,因对孩子要求严格,在妈妈群里被唤作“虎妈”,她本人也欣然接受这个别称。
3年前,辞去银行高管职位,放弃国内优渥生活,Linda移民来澳的目的很明确,“为了两个孩子更优秀。”
Linda(图片来源:供图)
抵澳前,夫妻二人早早就将悉尼排名前十的小学名单烂熟于心。深思熟虑后,他们为孩子选择了Carlingford的一所公校,“这里华人多,氛围好,哪怕爸爸上班远些。”
一心扑在孩子教育上的她,向身边认识的妈妈们取经,乐器学什么、游泳哪里好、国内什么进度、哪所精英中学好……
她为孩子制定了专属的学习计划,并全程陪伴。
Linda女儿(图片来源:供图)
两个孩子从4岁左右开始学钢琴,除了每周的私教课外,她每天还陪练两小时,从未间断。
历时数月等到一位颇有声望的游泳教练招生,立即报名并风雨无阻地每周陪同上课。冬季的室外泳池,水凉刺骨。孩子有时会耍赖哭闹,但Linda依旧会坚持让孩子下水。“下大暴雨都要坚持,苦要从小吃,否则会掉队。”
Linda女儿冒雨游泳(图片来源:供图)
每天“模式化”的生活,难免心生疲累。尤其当孩子状态不好时,她的情绪更容易崩溃。
一次,儿子练琴走神,Linda控制不住骂了孩子,儿子嚎啕大哭,“看着他哭,我也开始哭,不知道为什么。”母子二人由对峙、到相拥抱头痛哭,哭完继续练琴,这样的日子曾经持续了一个月。
她不否认自己在“鸡娃”,也坦承身边很多华人妈妈都和她一样严格。
虽然尚早,但Linda已为孩子们物色好一所精英中学,并开始为之努力。
“我们都是普通人,需要拼尽全力。很多华人不屑于‘卷’,但真正能做到‘躺平’的又有几个?”
有数据显示,在新州精英中学中,83%的学生都是非英语背景,相比私立学校,华裔移民家庭更偏爱精英中学。
为培养孩子兴趣“拼尽全力”
周一舞蹈、周二网球、周三数学、周四戏剧、周五画画、周六小提琴,这是Eastwood华人妈妈Amy为6岁女儿安排的兴趣班课表。
“初衷是让她多尝试,从未逼过孩子,只有多试才能知道兴趣在哪。”作为单亲妈妈,全职工作之余,她把所有时间用来陪伴孩子。
女儿每学期的课外兴趣班学费将近2000澳元,这对Amy来讲不是个小数目。然而,相比物质付出,心力的投入更让她感到疲惫。每天一睁眼,陀螺似的生活就开始了,直到晚上孩子入睡,才敢片刻停歇。她把工作与孩子比喻成天平的两端,“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维持大概的平衡。”
Eastwood补习班广告(图片来源:供图)
尽管艰辛,Amy仍在坚守着自己心中对“合格华人妈妈”的定义,不敢懈怠。
“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太好,特别喜欢乐器,但始终没机会学。”如今,为了避免遗憾在女儿身上再次发生,她把孩子感兴趣的课程全部报了名。她称,不反对“鸡娃”理念,“华人一向注重教育,尤其对于我们第一代移民,孩子想取得成功就要加倍付出。”
她笑着说,自称只是华人区妈妈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缩影,“不值一提”。
搬离华人区,“这或许是个解决方案”
与Amy不一样的是,同样生活在Eastwood的华人Cherry,至今还坚持着“不卷”刚满6岁的儿子。
Cherry自称是孩子班级群里仅有的2位“佛系家长”之一。零兴趣班、零补习、零“鸡娃”。
她告知,当时选择移民澳洲的唯一原因,是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放松的童年,但这个理想正在周遭的压力下几近瓦解。“看到其他孩子和家长,我很焦虑,焦虑到失眠,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
Cherry儿子(图片来源:供图)
她失望表示,当初曾逃离国内教育的“卷”而来澳,始料未及的是,澳洲的华人区已经逐渐和国内一样,“拼娃、拼妈,又拼家”。身处悉尼最大华人区“风暴中心”的她,焦灼而困惑,即不想盲目加入“鸡娃大军”,又担心孩子会在大环境中落后。
举棋不定中,她仍在努力寻找适合的教育方向。
不久前,Cherry告诉记者,她正和丈夫考虑离开Eastwood,离开华人区,全家搬到一个华人密度较低的城区。“为了躲开‘躺不平、卷不赢’的环境,这或许是一个解决方案。”
(记者 Fl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