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自杀是国人第11大死因! 专家打破民众常有的7个迷思(图)
据卫福部110年国人死因统计显示,去年有3585位自杀,是国人的第11大死因,平均每天有9.8人自杀。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罗斯克(Michael Roeske)提醒,许多人对自杀抱有一些迷思,而这些迷思可能让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感到羞耻、更不愿意寻求帮助,因此他决定打破7个民众的常见迷思。
与想自杀的人谈论自杀并不会导致其自杀,反而能让对方重新思考;图为情境照。(图取自freepik)
据《CNN》报导,全球每年有近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是儿童和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台湾的数据进一步显示,男性自杀人数较多佔65%,且男性的自杀死亡率为每10万人口20.0人,约为女性10.6人的1.9倍。
有心理问题才会想自杀
罗斯克指出,有些人以为只有心理健康出状况的人才会有自杀的想法,但其实很多有自杀想法的人并不符合精神疾病的标准,只是处在一个充满压力的情境,像是失业、伴侣出轨、重病、无家可归、遭到法律控诉等等情况。
想自杀的人都很自私
罗斯克表示,“自私”是一个负面的词彙,何况自杀根本谈不上是个好选择,选择自杀真的算不上自私。他认为比较好的形容词是“短视”,无法将注意力放得更远、更大,而是专注于眼前的事物。
他说明,许多人想自杀感到压力很大、难以负荷,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他们唯一能想到的逃避方法,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威胁要自杀的人只是在引人注意
有些人觉得,威胁要自杀的人只是要寻求他人的关心,或是引起他人同情,而自己根本不想死。但罗斯克强调,每一次都应该严肃地面对这种问题,因为当他说出来时,代表一个人真的被自杀问题所困扰。
可以选择不要自杀
罗斯克指出,因为脑中化学物质的改变,有些人可能看不见其他选择,就只能看到“自杀”一途,这个自杀的念头有可能过于强烈,而压倒脑中所有一切其他想法。
谈论自杀会导致或鼓励自杀
罗斯克指出,对一个自己担心的人谈论“自杀”这件事,可能会让人感到尴尬,但实际上并不会导致自杀人数增加,反而能够减少他们的羞耻感,让他们更愿意寻求帮助、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与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情绪改善后自杀的风险就会消失
有些人在尝试自杀后,状态似乎在几天、几个月内变得更好,可能让周遭的人以为他已不再想自杀;但现实可能恰恰相反,据美国内华达州自杀防治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尝试后的3个月内是一个人最有可能自杀成功的时间。
因为其状态的变好,可能只是他已下定决心自杀,并且因为这个决定而感到更好、更轻鬆,罗斯克提醒,尝试自杀后的人,仍需要亲友或专业人士的持续关心。
无法阻止一个人自杀
有些人觉得一个人想自杀是拦不住的、无法阻止的,但其实自杀的想法不是永久的,虽然有时自杀的想法会回到脑海,但尝试过自杀的人仍能过上长寿、成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