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5日 18.5°C-21.2°C
澳元 : 人民币=4.7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新冠感染潮下养老院“孤岛求生”: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立马崩盘(图)

2023-01-12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原文链接 评论4条

随着防疫政策调整,各地迎来感染高峰,社会面感染者激增,养老院、福利院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2022年12月初,韩雨的愿望是带着220位老人“闯入决赛圈”,平安跨年。她是山东一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院长。韩雨在院内实行最严格的封闭管理,“我们进了‘八强’‘四强’,圣诞节都挺过了,结果12月27日,院内开始出现感染。”她无奈地承认,这一次确实无能为力。

2022年12月20日,当公司运营的养老院出现第一例新冠感染者时,邱楠蒙了。她是一家连锁医养机构运营企业的总经理,公司管理着长三角地区多家养老院和护理院。她运营的养老院封闭管理时,老人不再集体活动,所有护理人员三级防护,出入老人房间时,手部、足底要消毒两次。送入养老院的物品,室外就地消杀,静置24小时后,才能拿进去。

过去三年,因脆弱人群高度聚集,养老机构是封闭管理时间最长的场所之一。随着防疫政策调整,各地迎来感染高峰,社会面感染者激增,养老院、福利院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一位养老行业从业者将养老院形容为“孤岛”,不少机构已破防。养老机构正在经历什么?当过去防控经验不再奏效,养老院又该如何更好保护老人?

“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立马崩盘”

过去三年,邱楠曾支援过武汉、上海、广州等地的养老院疫情防控,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新十条”发布后,养老机构的封控管理标准并未降低。2022年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强对养老院等重点机构的管理。多地养老院继续实行封闭管理,包括老人在内的所有人员,只出不进。

封闭管理时,邱楠管理的养老机构,所有护理人员穿戴防护服和N95口罩、一次性工作帽、鞋套、防护面屏和双层乳胶手套,还要再套一件隔离服,在固定时间为老人送去一日三餐。为降低气溶胶传播风险,养老院关了空调,封了每个楼层的下水道。此外,院内进行严格的“三区两通道”管理。其中一家养老院出台了详细的电梯使用规范,标明8部电梯送饭、送药、人员进出等不同功能和可停靠楼层,尽可能避免人与人接触。

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期间,邱楠用这套办法,帮助上海一家养老院实现零感染。但如今的破防,让邱楠体会到一种无力感。“过去社会面感染人数少,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能都有感染者,养老院很难独善其身。”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之前多地养老机构都在封控管理,但从未遇到社会面大规模疫情,去年12月,突然被推到战场,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立马崩盘。

韩雨在一个400多人的全国养老院院长微信群中,关注大家的动态,“保守估计,‘新十条’发布后,群里百分之五六十的养老院已经破防”。受访的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湖南的一些养老机构提到,当地民政部门现在已能接受养老院出现新冠感染者,“知道防不住”,重点是要求提升转运、救治能力。但截至1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获悉,仍有一些地方政府通知当地养老院,要求不得对外公开院内感染的实际情况。

多位养老院从业者事后复盘推测,病毒主要通过气溶胶和接触传播,击穿了养老院的防线。一些家属会给老人送一些爱吃的食物,当社会面放开,一些物品不可避免是由感染者送来的,“比如家属送来了地瓜,我们能怎么消毒?”韩雨提到。2022年12月20日晚上,在收到家属送来的物品后,该院一位老人开始发烧,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北京一家普惠性养老机构负责人1月6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机构仍在严格封控,每天早上和晚上,采购人员分两批给自己的机构送生活物资。该负责人举例,比如白菜,不能每片都撕下来,只能整体性大面积消毒,但冬季气温太低,消毒液刚喷出,就会冻在物品表面。新冠病毒在低温下能存活更长时间,该院一位接触物资的员工最先被感染。

也有一些受访者至今都没确定病毒的来源。去年12月20日,湖南一个县级公办民营养老院出现第一例感染者,之后的8天内,几乎所有员工和老人都“沦陷”。院长秦枫推测了几种可能性:养老院的空调和电梯出故障,或是下水道堵塞时,他们需要请人维修,虽然要求对方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并穿戴防护服,但很难保证他们工作时做到完全防护。此外,日常有卧床老人生病,120的急救人员会进到院内,用担架抬走老人,这也有可能导致院内感染。

过去的防控经验正在失效。当机构内出现感染者时,邱楠以最快的速度分区、隔离、消杀,却怎么也赶不上病毒传播的速度。2022年12月20日起,她管理的一家养老院进行核酸检测,查出5个人阳性,立即转入隔离区。第二天,院内全员核酸,13人阳性,第三天,又增加了7例感染者,第四天,她取消了核酸检测。当地疾控部门建议她,疫情已防不住,要将重点从防控转向监测老人症状,如有发烧等症状,就原地隔离,“这个办法很好,也减少了老人内部引发恐慌”。

12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一旦出现缺口,养老院的格局和居住密度,决定了它很容易被大面积感染。多位受访者均表示,从发现第一例新冠感染者,到老人和员工集体感染,只发生在短短几天内。

一套成熟的防控流程,可以让养老院的感染速度慢下来。不再核酸检测后,邱楠让护理人员的防护从三级降为了二级防护,不穿戴防护服,减轻工作负担。老人有发烧等症状,但血氧饱和度没有低于93%,或体温不高于38.5℃,可以留在原楼层,其他非服务人员在外部接应,最终全员感染时间延长到了半个月。

“我们养老圈里有个统一的说法,叫区域静默。”在上海运营三家养老院的周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感染的老人和员工留在自己房间或楼层,尽量减少区域间的传染。在周鹏看来,过去一个月,养老院采取区域静默的方式,更务实和有效。上海的一些养老机构入住率高,或建筑面积小,区域静默帮助了不具备单独隔离条件的机构。另外,卧床等半自理、半失能老人不用转移,有更熟悉的生活环境,互相照应,而且护理人员不用分配到隔离区,避免了人员不足。更重要的是,感染速度减慢,护理人员的压力降低,在轮班制下,以时间换空间,给各机构的员工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新冠感染潮下养老院“孤岛求生”: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立马崩盘(图) - 1

2022年12月14日,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画溪街道,姚家桥村区域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老年人在志愿者陪伴下进行网络远程问诊。图/中新

“提前做好预案,在实践时却手忙脚乱”

2022年,韩雨负责的养老机构一共封控了4个月,未有老人感染。去年12月14日,她曾给院内老人家属写了家书,并和同事与家属进行了两次电话沟通,希望有精力的家属能把老人接回,避免未来在养老院感染,但最终没人来接走老人。

2022年12月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次讲座中推荐,对于脆弱人群,要从症状、血氧饱和度、体温、脉搏四个方面监测,建议家中常备血氧仪。一般来说,养老机构会帮老人量体温、血压或者血糖,血氧饱和度并不在日常监测指标范围内。当一些养老院开始出现感染,从业者才意识到,血氧仪不够用。

2022年12月15日起,韩雨托关系分两批买了10台血氧仪,保证每一个楼层都有一台设备,彼时单价已经从100元涨到400元。去年12月末养老院破防后,她要求护理人员每天给老人做三次血氧、三次体温和三次血压监测,“有时候老人血氧饱和度会瞬间下降,很担心他们会有憋气等症状,要及时发现,给他们输氧”。

多位养老机构从业者提到,在去年12月上旬,养老院都曾出现少药、没抗原、120打不通、救治通道不畅等情况,各部门对养老院没有实际的帮助。邱楠记得,该公司另一家养老院院长曾哭着打电话说,院内一位老人要紧急就医,但拨打120,得知前面排了近100人。

2022年12月22日,民政部召开全国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明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尽快摸清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药品储备、医疗救治、疫苗接种等底数,汇集问题和需求,加强保障和落实。

2022年12月27日后一周内,韩雨所在的养老院几乎全员感染。对于一些高龄、有严重基础病的老人而言,抢救时间变得尤为紧迫。破防后,这家养老院第一位死亡的老人是一位植物人,卧床2年,感染新冠后持续发烧两天,第二天下午抢救无效死亡。

韩雨在院内明确送医标准,当老人出现高烧不退、血氧持续降到93%以下、心率每分钟超过140次、大口喘气、睡不醒、长期食欲不振等任一典型症状时,都要紧急送医。去年12月末,这家养老院平均每天要为5位老人叫120救护车。

各地疫情高峰到来时间不同。1月5日,韩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地医疗挤兑仍然严重,一位定点救治医院的负责人曾告诉她,ICU没有床位,只能把人安排在走廊,但不能输氧,条件还不如在养老院。韩雨建议家属,当老人有相关症状时,有条件的家属要带老人去医院拍片,检查是否感染到肺部,再针对情况,回到养老院治疗。

截至1月5日,自去年12月破防后,韩雨所负责养老院共有10位老人去世,其中一位是韩雨的奶奶,在ICU抢救了9天后去世。作为院长,她面临巨大的压力,“这段时间是我人生33年以来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一些机构提前做好了预案,在实践时却手忙脚乱。2022年12月24日和25日,秦枫所在养老院有大量老人发烧,最多的一天,28人需要送医。但是养老院老人转运,需要护理人员备好物资,通知家属,安排陪诊护理人员,与家属协商费用等。除了身份证和医保卡,一位老人送医,可能会用到汤勺、筷子、假牙、防滑拖鞋、尿不湿、换洗衣服等几十种物件。此外,医院担心失智老人闹事,接收病人时,必须要有家属或护理员陪护,如家属不愿意,养老机构要安排护理人员。

慌乱中,秦枫所在机构发现,他们可能打不通家属电话、和家属谈不拢费用、找不到空闲的护理人员,最后被急救人员催促和埋怨。人到了医院,又会冒出临时的需求,比如家属没有来,需要机构垫付费用,或找不到护理人员,只能养老院护理部助理、行政人员顶上。“大家也很慌,如果下次再发生这些事情,我们会更快解决这些问题。”秦枫说。

幸运的是,秦枫所在养老院的感染高峰,比当地疫情高峰推迟了5天,为老人争取医疗资源赢得时间。2022年12月19日晚上10点,他所在的县政府召开养老院疫情防控紧急会议,指定相关领导,为养老机构指定对接医院,要求不能在养老院发生死亡事故,尽可能都送到医院救治。

截至1月8日,秦枫所在的养老院有8位老人去世,都是送到医院后或者被家属接到家中后死亡,“年纪最大的是90多岁,有许多基础疾病,尤其是有心脏病的老人,在感染新冠后更容易引起死亡。”

此外,养老院有许多失能半失能老人,也给养老院疫情防控增添了难度。上述北京养老机构负责人提到,他们曾要求院内一周做两次抗原检测,很多老人不配合,一捅鼻子就动,尤其是卧床老人,鼻粘膜脆弱,捅深了可能会出血。抗原检测要在鼻腔转动5圈,停留15秒,一些老人常常无法忍受那么久,只能测几秒钟。

去年12月初,周鹏运营的养老院会提前向老人科普新冠感染,如有症状,及时告知护理人员。但到了12月中旬,疫情刚在养老院传开以后,一些老人出现了症状,却瞒着不说。一些认知症老人,诸如患有老年痴呆,表达能力差,护理人员也需要更仔细观察老人的身体状况。

养老院能否解封?

近期,多家已破防的养老机构正在恢复秩序。1月7日,周鹏介绍,目前管理的三家养老机构中,几乎全员感染,50%以上感染老人和员工都已转阴,其余估计未来7~10天内身体进一步恢复。秦枫所在的养老院中,除了个别老人,几乎所有老人都已感染过,1月8日,不少感染的员工也都恢复,机构压力最大的阶段已经渡过。

不过,邱楠分析公司多家连锁机构的情况后认为,养老院“还远没过危险期”。当一些养老院多数老人感染新冠并康复,是否还要继续闭环封控?这是当下养老从业者最关注的问题。

2022年1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防控指引》提到,针对养老院、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疫情流行期间,经属地联防联控机制批准同意,可在加强进出人员健康监测基础上有序开放管理。探视及其他需要进入机构者,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现场抗原检测阴性结果。疫情严重时,由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经科学评估适时采取封闭管理,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

多位受访者提到,过去一年,养老院封控超过数月,老人长期见不到子女。前述北京养老从业者看到,一位长期卧床的老人在房间发脾气,将东西砸在墙上,想见自己的女儿,“我不看视频,就要见本人”,转而将情绪发泄在护理人员身上。

护理人员长期在机构照顾老人,自己家人感染或者生病,也无法回去照顾。当员工们全部住进养老院时,韩雨所在机构已没有多余的房间,一些员工只能在多功能活动厅打地铺。

多位从业者提到,经常性的封闭管理,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留不住,成为了机构面对的最大难题。邱楠透露,目前在其管理的长三角一家养老机构中,2022年员工离职人数为147人,占总在职人数的35%。周鹏也提到,“招聘时,对方听说要封控就不愿意来了,这是养老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2022年12月中旬,张文宏曾在上海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培训会上提到,逆向保护养老院,是需要保护养老院里的老人,等到社会建立了非常好的免疫屏障,再慢慢将养老院打开,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卫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机构内老人都已感染,一些严格的封控可以适度放松,因为封控带来的问题很多,包括老人的情感需求。如果要调整养老院的疫情防控措施,他建议在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的前提下,评估几个指标:第一,当地医疗救治准备情况如何;第二,老年人是否已尽可能接种新冠疫苗;第三,评估当地疫情形势,是否已过感染高峰,社会面风险如果降低,可以考虑放开养老院;第四,要充分和家属沟通,征求意见,“如果一些地方仍在感染高峰,解封养老院也是不负责任的”。

1月9日,浙江、河南发布消息称,已平稳度过第一波感染高峰。此前,重庆、四川、海南海口和三亚等地也表示,当地整体上已过感染高峰。

但一些地区仍要求严格封控。2023年1月7日,邱楠所在公司的养老机构收到省市民政部门的通知,要求继续严格封院,不允许探视,不允许轮岗上班。有些省会城市还开始对养老院封控进行督查督导。

邱楠不得不考虑家属和员工的需求,1月初,当大多机构基本全员感染和康复后,她决定让一些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员工晚上回家,同时也应家属要求,持抗原阴性结果,家属可以着二级防护,通过特殊通道入院,探视临终关怀老人。

如何降低养老机构老人死亡率

相比于2022年上半年,周鹏有了更多应对经验,但他管理的三家机构中,死亡率整体比半年前更高。“个别机构的死亡率不能代表平均水平,业内也很难有准确的统计。但我最近与圈子里同行聊,一些从业者也都感觉,这次死亡率比之前更高,尤其是护理院。”周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卫专家分析, 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时期,严格封控,而且有来自全国的重症救治力量专门救治老人,而2022年12月以来,社会面感染人数增多,各个养老院需要自行送医救治老人,两者没有可比性。再者,他认为不能简单对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分析老人是在哪里去世。如果大量老人在养老院去世,则意味着急救系统需要提升,如果更多老人在医院去世,则要从医疗救治方面考虑。

多位受访者提到,因为封控、养老院感染等诸多原因,近期陪诊就医的护理人员非常紧缺,会影响养老院老人送医。养老院破防后,秦枫还是派了护理部助理、两位护理人员和行政人员,联系家政公司招工,或者在周边学校护理专业招人做义工。上述北京养老从业者提到,去年12月中下旬是北京养老院最缺护理人员的阶段,一位护工的日薪炒到了600~800元,“护工以往的月工资只有几千元”。

邱楠总结公司旗下几家机构破防后的老人死亡率,2022年12月以来,一家零死亡,一家死亡两位老人,上海另一家机构2021年老人死亡率为1%,2022年死亡率增长到3%。在她看来,公司旗下机构死亡率不算高,原因在于,一方面,及时发现老人生命体征变化,抓住黄金救援时间;另一方面,他们要求各地机构提前对接资源,在当地政府、民政、卫健委、疾控中心支持下打通绿色就诊通道,快速医治,确保救治有效。

2022年12月中旬后,上海划定片区,将每个片区内的几十家养老院对接给该区的2~3家医院,如需送医,医院会优先安排救治。周鹏介绍,现在养老院里的送医老人,都做到应转尽转。

近期,北京市民政部门也明确,在防范养老机构老年人重症病亡方面,会加强在院老年人分级分类服务管理,保障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120急救转运、街道(乡镇)一对一对接,当老年人有就医和急救需求时,确保养老机构和家属知道往哪里送、怎么送、谁来送,也知道药品如何保障。同时,鼓励养老机构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努力做到“应接尽接”。

但接受采访的养老机构中,一线城市的养老院,疫苗接种率相对更低,一家机构在2022年12月7日之前,仅30%左右的老人至少打过一针。在三四线城市或县城的一些养老院,疫苗接种率最高超过90%。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短期内,感染过奥密克戎的人再次感染的风险会降低,香港对于养老院并未实施闭环管理,但要求一旦出现感染者要立即隔离。更重要的方式,还是让员工和老人尽快接种疫苗,并派发抗病毒药物尽早介入治疗,会降低死亡率。

张文宏近期对闵行社区医生培训时提到,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护理院要抓住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黄金72小时”,早发现、早提供抗病毒药物。1月,杨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期表示,对于抗病毒药物,区内优先用于养老院、护理院内的脆弱老人,以此实现早干预、防重症。

但一位受访者坦言,在县城买不到这些抗病毒药,即使未来有药,也可能会优先供给医院。目前该养老院只能让老人对症治疗,吃退烧药、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也很无奈”。

(应受访者要求,邱楠、秦枫、周鹏均为化名。)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4)
Linda li
Linda li 2023-01-13 回复
这一幕三年前在西方国家和全世界早就上演了过了,坦然接受都就行了
Sunman
Sunman 2023-01-13 回复
养老院那破防就是挂一半。
十三妹洋插队中
十三妹洋插队中 2023-01-12 回复
要好好过年
QQ77ZZ
QQ77ZZ 2023-01-12 回复
老人们真的要做好防疫!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