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真相大白,但这件事还远远没有结束(组图)
本文转载自桌子的生活观,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01
胡鑫宇案件,终于真相大白了。
发布会上,相关部门对胡鑫宇的情况做了详细通报:
首先是尸检结果。
在国内权威刑事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下,在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物证检验鉴定等工作后,尸检结果认定胡某宇系自缢死亡,尸体完好,并没有外伤,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胡鑫宇的脚是自然下垂,并不是网传的平行于地面。
其次是录音笔。
录音笔有两段录音清晰显示了胡鑫宇的自杀意愿,而且录音里面有听到学校的上课铃声,真实度很高。
警方也请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对录音进行了鉴定,均没有发现合成或者造假的痕迹,而且该声音和胡鑫宇之前保留的声音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警方还提到胡鑫宇录音笔里面的一些片段,内容显示胡鑫宇曾多次到学校的楼上准备跳楼自杀,他还担心会不会很快被发现,但最终没有下定决心,他还是选择了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自杀。
警方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1、仓库围墙5米高,胡鑫宇是怎么翻进去的?
围墙外侧有渣土堆,渣土堆高度低于围墙约1.5米,渣土堆与围墙间有两棵树木,树木高于围墙。
围墙内侧墙体上生长着一棵向内斜生的树木,这样的情况一个青少年很容易攀爬进去,且胡鑫宇鞋子上的苔藓和围墙上缺失的苔藓,是一致的。
这是警方公布的相关示意图:
2、鞋带为什么能自杀?为什么能承担一个成年人的体重?
胡鑫宇使用的鞋带,是特殊材质,耐力耐腐,2根鞋带一起能承受170斤的重量,而且随着尸体水分的蒸发,重量逐渐减轻,所以能悬吊100多天。
还有种种证据都充分证明,胡鑫宇是自杀身亡,警方在发布会上都一一进行了解答。
说实话,在舆论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始终觉得,这个结果,并不属意料之外。
其实,胡鑫宇在精神和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已经呼之欲出了。
媒体曝光过他生前的一些笔记。
“新环境真的难以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这份心情。”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近视会加深了,一直盯着桌上的书看,几乎不抬头看黑板。因为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
“10月9日,来校几天后状态依旧差,睡眠可能有问题......早上5点30分醒了一直赖床不愿起,因为害怕别人说打扰他休息。”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不难让人看出:这是一个不快乐的男孩。
但,谁来关注他的情绪呢?
老师们很忙,那么多孩子的学业,那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谁都不曾知道,这个敏感多思的男孩,有着怎样的痛苦和压力。
家长们很忙,他们要挣钱,要负担家用,要为他的将来打下夯实的基础。
他们眼中的胡鑫宇,积极,乐观,他们怎么也不可能将“抑郁”两个字,跟自己的孩子联系起来。
他在无人关注的黑暗里泅泳,在呼喊无效后,只能保持沉默。
老师在他物理书的最后一页,看到了他生前写下的一行字:
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得怎样?
字字泣血,可惜的是,依旧无人回应。
我不知道,在那个寒意深重的初冬,他是抱着怎样的决心,翻过学校的高墙,走过那个灰扑扑的仓库,再在一个无人知道的角落里,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那支录音笔,就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联系。
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仍然在渴望,有人能聆听他的声音,静下来,听他的呼喊。
胡鑫宇失踪案,到现在为止,已经是100多天的时间。
无数网友的等待,化成了惋惜。
胡家亲属的焦急,在这一刻,也变成了巨大的悲痛。
但,我想通过这个案件,跟大家探讨一下: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频频出现这样的悲剧?
胡鑫宇的背后,还有多少个像他一样的孩子?
02
胡鑫宇案件,让我想到了跟他差不多同一时段“失踪”的男孩——李正宇。
他16岁,也是江西人,就读于江西新余某所中学。
去年11月,他因为在校表现不佳,被学校处分。
李正宇母亲去学校接他回家。
路上,母子俩因为“处分”一事产生争执,母亲的批评,让李正宇很是气愤。
两人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叛逆期的孩子大步向前,将母亲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母亲过了红绿灯,再去看孩子时,竟然发现:孩子不见了。
她以为孩子一个人径直回了家,就没做多想,赶紧跑回家去看看,结果却发现,孩子并没有返回家中。
她在家中焦灼地等待,可是,直到夜深了,孩子依然没有回来的消息。
这一下,李正宇母亲彻底崩溃了,她联系了李正宇的学校、同学,均未找到他的下落。
无奈之下,家人只好报警。
警方排查了很多地方,却依然杳无音讯。
家人在线上和线下都发布了寻人启事,但16岁的李正宇,自那日在红绿灯处匆匆离开后,就再也没有露面。
就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好消息传来,李正宇找到了。
原来,那天跟母亲置气离开后,他就去了以前就读的初中学校。
他睡在一个弃置很久的杂物间里,饿了就去教室里翻些小零食来充饥。
就这样过了9天。
直到一名教师经过,发现了他,最终将他送回了家。
原本以为,经过了9天的磨砺,在储物室度过了那么寒冷的冬夜,他会想念家的温暖。
但没想到的是,当李正宇回到家中,面对母亲的拥抱和哭喊,他却只是冷漠地转过头,一句话都不愿和母亲多说。
可怜的母亲,在经历了失而复得的大悲大喜后,怎么也没想到,孩子面对自己时,竟会是这样的态度。
她多次寻求沟通,但始终不得其法。
最后,只得求助心理医生,希望通过干预和治疗,来缓和母子关系。
其实,从孩子失踪到现在,最担心他的人是母亲,最痛苦的人,也是母亲。
可是为什么,明明是最亲密的人,却制造出了最痛的伤?
为什么孩子宁愿窝在那个冰冷的杂物间里,也不愿回到这个温暖的家?
这一切一切的问题,都在叩问着我们父母的心。
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件:
今年1月,河南一名16岁的花季少女,对家长说要去找女同学玩,接着就“消失”了。
家人焦虑万分,在网上紧急发布寻人启事。
2022年11月4日晚,吉林省吉林市18岁高三女生郑春梅失踪,至今杳无音信,已失踪90天。
父亲看到胡鑫宇事件后,很担忧女儿。
2023年1月7日,四川资中一名18岁的高中女生已经失联近一个月,家人把寻人启事贴满了大街小巷.......
在百度上搜索“高中学生消失”相关词条,相关的结果多到上亿。
胡鑫宇的悲剧已经发生,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孩子的“消失”以及应该好好想想如何杜绝这样的现象。
读高中的孩子,正是情绪敏感期,又是学业压力最大的时候,不管是走出学校的胡鑫宇,还是离家出走的李正宇,亦或是“消失”的曹红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正处于青春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业压力大,内心格外的敏感,性格情绪变化最大,特别需要关心和肯定。
而在家长的眼里,觉得他们已经长大成人,觉得他们只要读好书就行,可是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有的孩子外表看着好好的,可是他们的内心已经崩溃到了一定的地步。
警方曾通报说,胡鑫宇曾多次打电话给母亲,哭着说自己不想读书了,时间长达几十分钟,如果那个时间先把胡鑫宇接到家里或者采取行动,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可惜,人生永远没有如果。
我希望所有家长都能从胡鑫宇事件中引起警醒,去看见我们的孩子,去关注我们孩子的内心。
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与父母的关系。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相处好了,他们才能更好地去融入这个社会。
03
写到这里,我还有三句话特别想讲一讲:
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纳孩子的平凡。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缺陷,也有力所不逮的时候。
作为父母,最终要习得的一件事:
不要苛责孩子,不要嫌弃孩子的不完美。
工作也好,学业也好,我们都要在不慌不忙中,慢慢地学会松弛。
如此,才能让孩子在平和的力量中,找到安全感,积蓄能量。
人生就是接纳父母的平凡,接纳自己的平凡,以及接纳孩子平凡的过程。
二、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逆商。
某大型公司HR曾在创业论坛上讲到一件事:那些各方面不拔尖,但表现中上的孩子,会在各个岗位上给人惊喜。
你批评他,他坦然接受;
遇到挫折,他潜心克服;
遭遇质疑,他不焦躁。
这样的孩子,自有一片天地。
他们可能不会次次都考第一,但他们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即使遭遇失败,即使不如人意,他们也能接纳自己,坚定地爱自己。
可能我们的孩子确实成绩不拔尖,不是世俗意义中的成功者,但只要他意志坚定,能承受失败,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这样的孩子何尝不是闪闪发光?
三、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温柔而坚定的爱。
孩子在青春期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易怒,暴躁。
而此时,也是最考验亲子关系的时候。
请给予孩子最大的温柔和耐心,聆听他们的分享,打开孩子的内心。
“我感觉最近你有些烦恼,可以说说吗?”
“遇到什么事闷闷不乐,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吗?”
多用这些问句的引导,去启发孩子的沟通,而不是命令式的,呵斥式的语言,那只会让我们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胡鑫宇案件结束了。
但,他留给我们的警醒,却依然沉重。
他用自己的死,警告自己的父母,警告天下所有的父母:
请看见孩子的脆弱,请关注孩子的迷茫。
用最大的力量去拥抱他们,给予他们对抗焦虑的能量;
用最深的宽容去接纳孩子,让他们永远保留亲情的退路;
用最暖的陪伴去呵护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力量。
如此,孩子才能在你守护的一方晴空里,长成幸福的模样。
共勉。
本文转载自桌子的生活观,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