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人口集体负增长,揭示强省会时代到来(组图)
近日,内地四大一线城市人口负增长的消息,引发热议,深圳创下建市以来首度出现负增长。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公报,2022年深圳全市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较2021年末的1768.16万人,减少了1.98万人。
此前,北京、上海已公布了各自的人口资料,两地常住人口数量较上一年同期分别减少了4.3万和13.54万;广州则较上年少了7.65万人。
作为站在城市链顶端的一线城市,自然成为人口涌入的首选目的地,用一句「一线城市独领风骚20年」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随著北上广深常住人口纷纷步入负增长时代,标志著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长已经来到了一个临界点,中国人口发展模式也必然面临改变,新一轮的城际人口洗牌开始了。
内媒分析,过去20多年北上广深的人口增长曲线,可大致细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00-2010这十年,是属于京沪的黄金时代。随著2001年北京申奥、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作为两项国际赛事举办地的京沪,掀起了大规模的城建高潮。城区面积、城市范围急剧扩张,吸引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近来有所放缓,但仍在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据预测,2019年,中国人均GDP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进一步逼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图为中国一线城市深圳市的繁华景象,拥有华为等众多科技企业的深圳成为中国创新经济的重镇。(VCG)
2000年时,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1363.6万和1608.6万,到2010年时已经飙升至1961.9万和2302.7万。十年间增长了六七百万人,相当于每年增长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
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特别是2014年以后,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大城市病,京沪先后出台政策,疏解城市功能、严控城市人口,人口增长由此开始放缓。比如上海,常住人口在2013年超过2400万人以后,几乎就不再怎么增长了。而北京更是从2017年开始,常住人口出现持续的负增长,过去6年累计减少了11.1万人。
与此同时,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和深圳却继续敞开大门,欢迎四方来人,于是顺利地从京沪手中接棒,开始领跑人口增长。2000-2010年时,广深的人口增量才两三百万,不到京沪的一半,但到了2010-2020年,却猛然提升至六七百万,跟京沪上一个阶段的增量相当。
有研究显示,中国一线城市的楼价收入比率高企,深圳以34.2倍居首,80后薪金追不上楼价升幅。(视觉中国)
但这种迅猛增长的势头,从前年开始戛然而止。2021年,广州的人口增量从上一年的43万锐减至7万,而深圳更是从2020年的53万暴跌至不足5万,去年直接录得负值。
尽管有不少人坚信,深圳的人口下降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今年一定会由负转正。而今年年初,深圳地铁客流再创新高就是一个明证。但不可否认,包括广深在内的一线城市,已经不再是流动人口的首选目的地这点,也是事实。
取而代之的,则是人口的「强省会时代」到来——2017年,武汉一声炮响,点燃了延续至今的「抢人大战」的导火索。
此后各线城市纷纷加入「战局」,就连北京上海也不同程度地调低了落户门槛。但总的来看,「抢人大战」的最大赢家,还得数各地的强省会。比如2017年「抢人大战」元年,西安常住人口就暴增了104万人;2021年,从疫情中逐渐走出来的武汉,全市人口则大涨了120万人;至于杭州,从2019年常住人口净增55.4万人超过广深起,人口增量已连续多年跑在全国前列;而成都的常住人口总量更是已经逼近北京,很多人预测,五年到十年内「人口第四城」或将易主。
和当初广深接棒京沪是因为后者严格人口调控,而前者敞开大门不同,强省会接棒一线,主要还是源于人们对房价等生活成本的考虑。
业内人士表示,一线城市的房价短期内看不到变化。(REUTERS)
诚然,像长沙合肥甚至杭州成都等城市,就工作机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来说,跟一线城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人们选择城市,并不只关心奋斗所得,也要考虑付出的成本,往往是两者权衡的结果。
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明显高于二线省会。其中最「便宜」的广州,4月份均价也要45000元每平米,而北上深则都超过了6万每平米。以至于就连华为这样的顶级大厂,总部都从深圳迁去了东莞。
但另一方面,一线城市的平均薪酬却并没有比二线省会高太多。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一季度最新资料,一线城市中收入最高的上海(13433元),平均薪资只比位于华中的武汉(9998元)、西部的成都(9694元)高出不到40%。然后再对比平均房价,很多人结合自身的情况,就会做出回归二线省会的选择。
再加上最近这些年,随著产业的转移,鄂川皖湘桂等传统民工输出大省,人口回流趋势明显。而这部分回流人口,主要都去了当地的省会,从而带动了像长沙合肥武汉成都等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可以说,属于强省会的「人口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了。
作为二三线城市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塞车情况竟与一线城市北上广相提并论。(网上图片)
与此同时,长三角、珠三角外地人口当地语系化的趋势却正在加强。以深圳为例,虽然常住人口在减少,但户籍人口却从2021年的556.39万增长到去年的583.47万,足足多了27万。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的比例明显提升。
这一方面说明,外地人口落户大城市的愿景依旧强烈;另一方面也提醒城市的管理者,推进常住人口平权化、市民化的重要性。
因为随著人口总量的下降,「抢人大战」的高潮正在过去,而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也已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品质,这也是为啥最近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以人口高品质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红利终将过去,中国接下来要拼的是人才红利、人文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