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在“室内”也会中暑,这几类人尤其要注意(组图)
进入三伏天后,全国多地开启“火炉”模式,高温高湿夹击之下,很多人选择在家躲避日晒,非必要不出门。
事实上,躲开了室外高温,也可能会遇上「室内中暑」。
尤其一些体弱多病者、老人因为不舍得或不喜欢,不开空调电扇,导致室内中暑现象频频发生。
为什么待在室内也会中暑?《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室内中暑是怎样发生的?
众所周知,在夏季,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等条件下,非常容易引发中暑。
值得提醒的是,不只是户外暴晒才可能中暑,通风差、温度高的室内小环境也会让中暑找上门。有调查显示,半数中暑发生在室内。
!
空气不流通
室内相对湿度高,如果空气不流通,汗液难以蒸发,不利于身体散热,部分人群发汗机能退化或体温调节能力差,在室内容易中暑。
部分体弱多病者、老人怕受风着凉,待在屋里不开电扇空调,有的甚至穿着长衣长裤,更让中暑几率大大提升。
!
内外温差大
从室外高温环境回到室内,如果室内空调温度过低,可能会出现发热、胸闷、腹胀、口渴、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
长时间待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里突然外出,也是同理。
不觉得热,可能是身体“误判”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比如感觉神经的老化和退行性改变,使老人的身体对外界温度、湿度体感变得不明显。
即使环境温度很高,他们自己却并不觉得热、察觉不到,致使身体产生“误判”。
此外,老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可能出现障碍,导致散热减少,不易出汗,机体无法及时排热,致使体温过高,发生中暑。
由于口渴等感觉变迟钝,老人本就难以发现自己的脱水症状,更容易进入隐性脱水状态。
如果此时再不及时补水,就容易出现脱水、体内散热情况不佳、全身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发病初期表现为恶心、无力,很容易被认为是“天热导致的正常情况”不予重视,或因老年人中暑症状不典型,被忽视或错当成其他疾病。
发现或处置不及时,会出现心慌、脱水休克、多器官衰竭等危急情况,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老人,救治会变得复杂而艰难。
发现中暑如何正确处理?
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有如下症状,要考虑是否已经中暑,并做好应急措施。
轻度中暑
表现为头晕、腿软、大量出汗、肌肉酸痛僵硬,但意识保持清醒。
中度中暑
体温升高到38℃~40℃时,出现面色潮红、皮肤发干发热、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的症状时,提示中度中暑可能。
重度中暑
如体温达到40℃以上并伴有上述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昏迷、痉挛等情况,提示重度中暑可能,情况危急,需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并送往医院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
//
一旦确定为中暑,应立即移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解开衣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散热。
神志清楚者应及时补充含盐清凉饮品,如淡盐水、西瓜水、绿豆汤等,小口慢饮,忌短时间大量饮水,尤其不能猛灌冰饮。
同时,可用湿毛巾、冰袋、风扇等进行适度降温。
轻者经以上处理即可恢复,但重度中暑的人,如高热、意识障碍、肢体痉挛的患者需要及时送到医院进一步诊治。
室内做好6件事科学防暑
哪些人是室内中暑的高危人群?身处室内,如何正确防暑?医生给出6个建议。
高危人群要注意
老年人、慢病患者、婴幼儿、孕产妇、体型肥胖者等,都是室内中暑的高危人群。
及时通风
比如,在气温较凉爽的早晨和傍晚,可通过开窗透气的方式进行降温。
关注室内温湿度
即使老人在夏天不觉得热,也应监测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度通风和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
一般情况下,夏季家中湿度以30%~50%为宜,在湿度、气流都正常的情况下,居室适宜温度在21℃~32℃之间。
空调风扇避免直吹
避免空调风直吹或温度调得过低,使室内温度控制在28℃左右。
同时也需注意,室外温差尽量不超过8℃~10℃。
别等到口渴才喝水
普通成年人应保证每天饮水1500~1700毫升;建议高温天气里有规律地适量饮水,别等到口渴时再喝水。
运动饮食都要注意
可在空调屋内进行强度适中的抗阻和拉伸锻炼;平时尽量清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