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一哥到“查无此人“,44岁赵普到底经历了什么(组图)
赵普,一个名字在央视播音台上熟悉而崇敬的名字。他的声音曾在《朝闻天下》、《奥运有我》、《我的今日之最》等众多央视节目中传达着新闻和信息,深受观众喜爱。然而,赵普的职业生涯不仅仅局限于播音台前,他的故事更像是一段励志传奇,充满了坚韧、决心和对文化传承的热爱。
赵普生于1971年,出生在安徽黄山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从事水利修桥工作的工人,母亲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家里共有三个孩子,赵普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简单又平凡。
赵普的青年时代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没有认真念书,他走了不少弯路。初中毕业后,他进入部队服役,这段时光让他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并逐渐对播音产生兴趣。在部队,他担任了广播员的职务,这也是他对播音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的起点。
1990年,赵普退役回到安徽省体委保卫科工作,但几年后因一些原因下岗。年轻的他开始了一段摸索的探索之路。他在老家摆地摊倒卖服装,经历了最底层的老百姓最真实最艰苦的生活,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意识到了自己学历和文化的短板。
1994年,安徽气象台公开招聘一名临时的气象播报员,赵普凭着自己在部队服役时当广播员的经验成功入职。这一机会让他接触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播音行业。
赵普开始充实自己,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计划。他明白要做一个优秀的播音员,普通话是基本功,于是他从最基础的发音开始练习。然而,改变自己口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坚持不懈。
1995年,赵普的父亲因膀胱癌去世,让他陷入无尽的悲痛。与此同时,他在普通话学习上也受到挫折,曾一度想放弃主持梦想。然而,母亲的劝阻让他坚持下来,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父亲离世后,赵普更加发愤图强,终于在1995年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班进修,迈出了成为专业主持人的第一步。从一个初中毕业的退役军人到央视主持人,赵普花了16年时间,实现了一个他曾认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北京电视台实习期间,赵普展现出了他的主持才能。他从最基础的给新闻配画外音开始虚心学习,一直默默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勤奋好学的赵普获得了导师和同事们的认可,在实习期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将来的主持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京台,他先后主持了《财经报道》、《热线律师》、《金色时光》等节目,忙碌的工作之余,他还挤出时间到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进修制片专业,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他参与了20余档节目的制作和主持工作。2003年,他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作品奖一等奖,标志着他的专业能力已经能胜任国家级媒体的要求。
200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魅力新搭档”比赛。赵普从一千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第三名,成功闯进了央视。这次比赛让他证明了自己可以胜任央视的主持工作,实现了自己的新人生目标。
2015年,44岁的赵普在和往常一样主持完《晚间新闻》后向单位请辞。这一决定让众人感到不解,因为央视是众多主持人梦寐以求的平台,为什么他要离开?
赵普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安徽,创立了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丰富的手工艺文化。这是一项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工作,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珍视和贡献。
赵普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央视离职后的文化传承,他也兼顾主持工作,策划拍摄文化节目,向观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赵普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赵普的女儿已经14岁了,她的未来有很多选择,可以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主持人,也可以学习妈妈当一个企业女强人。不管她怎样选择,都将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这是她父亲多年来一直言传身教的道理。
我们祝愿赵普一家幸福美满,愿他的文化传承事业越来越有影响力,为更多的手艺人带去希望和改变。通过坚持自己的梦想,赵普不仅能够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还为家庭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这个家庭的幸福源于他和妻子相互扶持和理解,一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喜悦。
赵普的人生故事充满了坚持、奋斗和责任。他从一个普通的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成为了央视主持人,然后选择回到家乡,传承中国手工艺文化。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梦想和坚持,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赵普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榜样,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人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