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走沙漠,5岁送少林寺,9岁进藏一路跪拜祈福,“乐嘉式”吃苦教育真的靠谱吗(组图)
01
还记得《非诚勿扰》里那个红极一时的男嘉宾乐嘉吗?
从一开始,乐嘉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嬉笑怒骂、怼天怼地,把演艺圈的人都得罪了个遍。
后来许是因为性格太过暴躁,乐嘉在正当红的时候被雪藏了。
当时他和妻子陶红的婚姻,在娱乐圈算是模范夫妻的典范,但尽管如此,两人还是在结婚三年后选择了分道扬镳。
直到去年,前妻陶红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9岁的女儿——灵儿。
消息一经传出,大家在为陶红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她的女儿灵儿担忧。跟着乐嘉这样一个脾气火爆的爸爸一起生活,孩子的健康成长能够得到保证吗?
更何况,乐嘉的教育方式一直饱受争议。
乐嘉特别信奉“吃苦式教育”,他曾说:“再牛x的梦想,也抵不过傻x似地吃苦。”因此,他经常用一些极限挑战式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就比如灵儿4岁那年,乐嘉带她徒步沙漠,行走76km,要求她全程必须要自己完成。
即使灵儿脚上有水泡,腿上也长了密密麻麻的红疹,每天重复恳求:“爸爸我好困,爸爸我走不动了……”,乐嘉依然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不停用相同的句式鼓励孩子坚持:
“如果我们现在停的话,那我们这次什么任务都完不成了,还不如现在就回家……”
“你现在要是停下来,你昨天不是已经白走了,苦不是白受了吗?”
在乐嘉看来,只要经过一次次挫折的磨练,让女儿学会坚持的精神,那么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也能一样勇敢地克服。
而这样魔鬼式的训练,一直伴随着小灵儿的成长。
灵儿四岁半那年,乐嘉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一则新视频,视频里的他写到“单亲爸爸手记,怎样让孩子不轻言放弃。”
看标题就知道,乐嘉又带着女儿“吃苦”去了。
果不其然,乐嘉带着年幼的女儿,顶着暴雨穿越丛林,哪怕灵儿的小腿被蚊虫盯得一片红肿,累得表情扭曲,乐嘉也不允许她停下来。
为了强迫孩子继续骑行,乐嘉直接把泥沙抹在她的身上,接着又抹在自己身上,美其名曰“学习犀牛好榜样”。
在到达乐嘉指定的地点之后,她灵儿一下自行车就哭了起来。只见她的小腿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包块,还有一道道被树藤刮伤的伤痕。
灵儿5岁那年,乐嘉把她送去了少林寺。送一次还不够,6岁半的时候又送了一次。为了达到“吃苦”的目的,乐嘉甚至会和师父要求,让师傅“狠一点”。
灵儿9岁的时候,妈妈陶红去世。乐嘉带着她去了一趟西藏,那里是陶红心心念念想去的地方。
进藏的路艰险难走,乐嘉要求灵儿一边走一边跪拜,为母亲祈福。尽管这一路上都是崎岖难走的石子路,但灵儿还是坚持走完了全程。
02
为什么乐嘉这么执着于让女儿吃苦呢?
原因是,在乐嘉的观念里,只有童年吃过苦,才能学会独立和坚持,才不会把孩子养“废”掉。
而乐嘉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或许也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1975年,乐嘉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从小到大,父母总是因为钱的问题吵架。
有一次早上,母亲送乐嘉上公交车。不巧的是,那天两人刚到站,车就开走了。虽然母亲在车后极力地喊公车司机等一等,可司机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
眼看乐嘉就要迟到了,这时,母亲的上司刚好经过。
母亲问上司能不能顺路送乐嘉上学,可上司却冷漠地回了一句“不方便”,随后也扬长而去。
正是因为年少时吃的苦,让乐嘉立下了誓言:我一定要努力,总有一天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可惜彼时的乐嘉学习成绩很糟糕,想要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恐怕是行不通了。
既然读书不行,那就工作吧。大专毕业后的乐嘉来到一家小银行工作,可惜银行的工资太低了,根本达不到乐嘉的理想水平。
于是乐嘉辞去了工作,转身投入销售行业。凭借过人的口才,他一路做到了销售主管的位置。
后来,他又转行成为一名性格色彩学讲师,还成功进入了《非常勿扰》的节目组。
至此,乐嘉名噪一时,他也终于实现了年少时的心愿,赚得盆满钵盈。
从出生贫困到出人头地,乐嘉一路走来,肯定吃过不少苦头。也正因如此,乐嘉才会坚持认为吃苦是给孩子最好的财富。只有让孩子学会坚持,她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03
可问题是,这样近乎残忍的魔鬼式训练,真的适合孩子吗?
对于乐嘉的教育方式,网友们议论纷纷。
大部分人都表示: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而言简直是噩梦,还有网友表示十分心疼灵儿。
也有的网友表示,小时候吃点苦,长大遇事不会哭。还有的网友表示,会效仿乐嘉的做法,也让孩子多吃一点苦。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信奉“吃苦式教育”的家长并不少见。
就在不久之前,有位爸爸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儿子在学校饭堂的消费记录。都已经2023年了,读高中的男孩一顿饭居然只花5毛钱。
网友们感到疑惑:现在物价这么高,五毛钱能买什么?难道学校有补贴?
很快,这位爸爸做出了解释:
“一个烧饼5毛钱,我让他买半个,人家食堂不卖。现在就教给孩子学传统美德,省钱过日子。”
而且,他儿子还不买食堂里的菜,“自己带咸菜。”
对于自己近乎苛刻的教育方法,这位爸爸不仅没有反思,反而得意洋洋,觉得这种吃苦式的教育,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无独有偶。
之前在知乎上,阿呆爸也看过类似的帖子:
儿子每天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上下学。我想让他吃点苦作为宝贵的锻炼,怎样才能让他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
你看,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的思想,他们觉得孩子小时候吃的苦越多,承受能力就越强,长大也就会越有出息。于是没有苦,也要千方百计地创造苦。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次调查:81.8%的受访者都赞同父母对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65.7%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可家长知道吗?这种“吃苦教育”一旦把握不好尺度,就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习得性无助”,意思是如果让一个人重复感受苦难而不得解决,就会让人产生消极的认知模式和情绪体验。
因此,长期接受苦难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变得自卑、敏感,甚至深陷无助、颓废、挫败的泥潭里难以自拔。
04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吃苦教育就是不应该的呢?
也不是。适当的吃苦教育确实能锻炼孩子的心志。重点在于,我们要把握尺度,也要掌握方法。
真正的吃苦教育,不应该是“刻意地制造麻烦”,而是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坚持的精神。
比如,当孩子学骑自行车总是摔倒,心生放弃的念头时,我们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摔倒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孩子坚持练习,从而培养他们坚持的品质。
又比如,当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时,我们不要轻易告诉孩子答案,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想办法。
也就是说,我们对待苦难的态度,应该是不回避、不夸大、积极应对,不要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要在苦难来临的时候,教会孩子面对的方法。
另外,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去做一件不那么喜欢的事情,让孩子明白,做成一件事,是要付出代价、放弃很多自由才能换来的。
就比如谷歌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琦从小让儿子学琴。孩子不喜欢,想要放弃,可李琦却告诉他:“我们一生中至少有一半时间都在做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情。难道不喜欢就可以不做吗?不断逃避的人生是艰难的,比迎难而上更艰难。”
李琦的吃苦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有些事情虽然不喜欢,但也一样要去做。不仅要做,而且还要在做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其中的乐趣,努力把它做好。
正如犹太作家弗兰克尔说:“苦难本身毫无意义,是我们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为人父母真正要做的,不是歌颂苦难,更不是人为地制造苦难,而是要培养孩子抵得住诱惑的定力,耐得住寂寞的心境,以及自律与专注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