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杀妻男首次出庭露面!全网都在等待一个真相......(组图)
陈立人,终于出现了。
此前,在因杀妻被逮捕后,他一度借故送医,随后似乎就“出不来”了,竟连着5次放法庭鸽子——
直到第6次提审,美国当地时间2月9日下午1点35分,美国华人的除夕之日、中国人民大年初一的凌晨,陈立人,终于出现在庭审现场。
(硅谷杀妻案嫌犯陈立人头戴头盔现身提审 | 图源:World Journal)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陈立人头戴一个白色“头盔”,这通常用于防止自残。
而且,他也没有坐被告席,而是站在靠近法院门口的一个隐秘的角落,他的辩护律师施罗德一直挡在他的前面,形成一个庭审现场网路摄像头无法拍到的视觉死角,只是陈立人毕竟1.9m,比施罗德高出一头。
1个多月来,这起谷歌中国籍工程师杀妻案,引发舆论一片哗然。
图源小红书@锦鲤momo
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是出于对家暴议题的关心,还是对清华学霸、海外华人生活的猎奇,任何人都无法对这起男方赤手空拳、活生生打死妻子的极端暴力事件保持淡定——
之前5次提审,尽管陈未露面,但圣他克拉拉县法院法庭全部坐满,不少华人民众专程请假赶来;网络庭审一度被挤爆...
与此同时,各类谣言、诽谤也大面积扩散:
有人说于轩一此前曾因被家暴报过警,影响陈立人的前途,逼丈夫走上了绝路;
还有人“证据凿凿”,声称于轩一脾气暴躁,甚至经常家暴丈夫,陈立人只是无奈回击;
经典的“女方出轨”说,甚至“勾搭渣男并拍下x视频”的黄yao,也虽迟但到......
(图源:于轩一亲友微博@林黛佟湘玉)
种种脏水,泼向了已经无法开口申辩的于轩一。
似乎在某些网友眼中,受害者,才是这起凶杀案的始作俑者。
但无论如何,陈立人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致其死亡的罪行,无可推脱。
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将自己的妻子以如此残暴的方式杀害?
所有人都在等待,本次法庭庭审,可以距离真相,更近一步......
咱们还是先简单复盘一下这起极度残忍和悲痛的事件——
(图源:The San Francisco Standard)
2024年1月16日,加州圣克拉拉位于Valley Way的一处民宅爆发血案,27岁的丈夫陈立人将妻子于轩一家暴致死。
经过确认,陈立人,身高1.9米,高中毕业于百年名校成都七中,2014年考入清华大学,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分享学习经验,其高考成绩至今还挂在母校的高分名单上;
于轩一,与陈立人同岁,来自吉林白城,2014年以702分的高分,成为吉林松原市的理科状元。
他们两人,皆毕业于清华大学,都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深造,之后都进入谷歌、年薪百万,可谓是一路开挂的天之骄子,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其同学、同事、附近邻居也给出很高评价,称夫妇二人都很友善,为人靠谱,待人彬彬有礼。
(陈立人小学&高中同学家长回忆)
这种文明、健康、成功的形象,与案发现场的惨烈、暴虐、血腥,形成了极强对比——
根据法庭和警方的公开文件,对现场的描述让人不寒而栗:
警方强行进入现场后,发现陈立人跪在地上一动不动,双手举在空中,呆呆地望着前方;而他的妻子于轩一躺在一片血泊之中,头部有严重的钝器伤,已无生命体征。
(图源:Santa Clara Police Department)
起初,警方并未在屋中找到任何可以造成钝器伤的凶器。
经过询问,陈立人承认并称“我打了我的妻子”,时间是“昨天”。
警方因此推断,丈夫陈立人当时穿着拖鞋,站或者蹲在于轩一的身体旁边,徒手反复击打妻子的头部,最终导致其死亡。
由于殴打妻子时间太长,“陈的右手肿胀、发紫。他的衣服上、腿上、胳膊上和手上都有血迹。”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
更令人心痛的是,警方还发现,陈立人前臂处有明显抓痕。
推断后可得知,他用手臂扣住于轩一,右手猛击妻子的头部时,她曾反抗、抓挠。
但1.65m、体重只有90斤左右(同学语)的于轩一,最终也没能逃脱出1.9m丈夫的极端暴力...
应该说,我们不是于轩一,即便动用生而为人最大的同理心和想象力,也难以体会她当时万分之一的绝望。
(《玻璃芦苇》剧照)
目前,检方已对陈提出重罪指控,直斥其罪行涉及「严重暴力、严重身体伤害威胁」,显示出陈「高度残忍、恶毒或冷酷的行为」,不得保释。
负责此案的检察官嘉德伯格(Michael Gadeberg )也称:“我们的目标,不让他再次伤害他人。”
然而,如此过程清晰、证据凿凿的凶杀案,在此前1个多月,却因陈“原因不详”的入院,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提审。
且由于案件发生在加州,加州暂停死刑施行,所以即便陈此后被定重罪,最多也就是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担任陈立人的辩方律师施罗德 | 图源:律师事务所网站)
而据公开信息,案发之后,陈立人的家人经人介绍、迅速找到了当地著名的律师施罗德( Wesley J. Schroeder)。
其个人网站显示,该律师有40年的刑事诉讼经验,曾处理过12,000+件案件,尤其擅长应对伴侣虐待、儿童虐待、谋杀等案件,其中包括数十件谋杀案,光是与家庭暴力有关的审判就参与超30起。
目前,律师已经表示不会认罪,之后可能进行精神疾病鉴定。
(图源:施罗德律师事务所网站)
对比陈方律师如此辉煌的履历,直到1月底还在国内奔忙处理签证、且“没有任何途径获取好的法律援助”的于家父母(于轩一亲友微博语),显得尤为劣势。
当罪恶,与强权勾连,这起杀妻案判决的走向并不乐观。
可怜于轩一,至今尸骨未寒。
(截图自 于轩一亲友微博@林黛佟湘玉)
前面说过,由于陈立人数次缺席传讯,导致案件审理迟迟没有进展,给不少营销号创造时机,围绕其杀妻缘由,产生了大量神奇的故事。
但陈、于有一个为2只小猫经营的公开ins账号,我们可以一窥这对夫妇在案发事前的日常。
在3年多的跨度中,一张张精致的照片,无不镀着毛茸茸的暖色调,显得那么温馨、安宁:
2023年12月12日,于轩一拍摄了小猫和背景中的陈立人,配文是:
“温馨的家庭时刻(cozy family moments)”。
2023年12月31日,这个账户发了最后一条帖子。
两人在吃牛排、芦笋和蛋糕,蛋糕上还插着一支蜡烛,似乎是在给其中的一只小猫过生日,配文是:
“我正等着尝尝人类食物的那一刻”。
而陈立人的无名指上还戴着婚戒。
这是2023年的最后一夜。
15天之后,这双戴着婚戒的手,一拳、一拳落下。
直至于轩一 —— 另一枚戒指的女主人最终死亡,他一次也没有停手。
讽刺的是,一拳拳重击妻子头部致死的陈立人,本次出庭时,自己却戴上了防止头部受伤的白色头盔。
并且,由于陈立人此次不进入抗辩,法官只好宣布在4月19日再到法庭进行答辩。
整个过程,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陈立人一直面无表情、眼神空洞。
而依照律师施罗德的说法,到时陈方一定会做无罪抗辩。
后续进展,主页君会持续关注。惟愿天理昭昭,善恶终有报。
但只要我们不惮直视惨烈的现实,就会发现,这种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实际如此普遍。
依官方定义,家庭暴力是“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恐吓行为、身体虐待、性虐待或精神虐待等行为。”
也即,无论男女,都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案件中的施虐者/受害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被暴力迫害的男性寻求法律援助的权利。
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当前社会的亲密关系中,男性往往在各方面占据主导位,使得其更易成为暴力的加害方。
据@全国妇联数据显示,在我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9成是男性;
再加之体能的先天差异,家暴受害者绝大部分为女性是不争的事实。
且这种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普遍性和一致性——
在美国,有1/4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
每1个月,全国家暴热线会接到23500个电话;
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到伴侣的殴打。
(全国妇联《家庭暴力对妇女侵害不容忽视》(2010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言语、精神暴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暴力行为。
比起容易鉴别的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更为隐秘幽暗,例如轻视、侮辱、谩骂与精神操控,往往令人费解、难以察觉,以至于长远来看,对受害者的伤害更大、影响更深。
2019年,北大牟林翰虐待案曝光,为我们揭开了精神暴力罪恶的冰山一角,也让无数人知道了“PUA”、“煤气灯效应”——
2019年10月,22岁的北大法学院女生包丽服药自杀,并最终于半年后抢救无效去世。
在此前的1年多时间中,其同为北大学生的男友牟林翰,对包丽开展了漫长的精神与身体暴力,以羞辱、威胁,扇耳光、拍裸照、甚至鼓励自杀的方式,不断要求女友证明对自己的“爱”,并最终摧毁了包丽的自我意识。
2023年,被告人牟林翰,以虐待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个月,同时判决其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各项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73万余元。
(图源:公众号“凯旋十二”)
北大牟林翰案,以及最近发生的这起清华谷歌工程师杀妻案,都证明了——
高学历,与高智商挂钩,但不能过滤人渣。
至于家暴,更是与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受教育程度都无关。
无论高学历与否,对绝大多数受暴女性来说,唯有摆脱不良亲密关系的操控、剥夺和禁锢,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重获新生。
(《天水围的夜与雾》剧照)
但遗憾的是,大量数据表明,受害人遭遇家暴后,求助司法的意愿并不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就曾指出:女性受害人平均被家暴35次,才可能去寻求司法救济。
所以每每有家暴案件曝光后,都有不少人对受害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她被家暴了,为什么不离开?”
心理学中,有一种定义叫“受害妇女症候群”——
女性受害者在挨打中,一次次地意识到力量的悬殊,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因而心理逐渐走向瘫痪状态。
再加之施暴人也会用撒谎、乞求、哭泣、下跪、甚至以自杀相威胁等方式来表达“悔恨”,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者往往妥协,以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研究显示,受害者平均要7次反复,才有可能彻底摆脱暴力关系。
(2017年,世界各地死亡女性58%都是被自己的伴侣或家人杀害的 | 数据来源:UNODC)
更何况,对于许多亲密关系中的受害者来说,逃离的过程往往凶险万分,稍有不慎就会付出鲜血淋漓的代价。
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与家暴有关的死亡,实际上是在受害者决心离开/分手/离婚后发生的。
出于“得不到就毁掉”的变态控制欲,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机构(UNODC)的统计数据,亲密伴侣谋杀是女性最常见的非自然死亡原因之一。
以2017年为例,全世界共有至少87000名女性被故意谋杀,58%女性死于家庭成员之手,其中亲密伴侣(丈夫或男友)占了34%。
这意味着,每一天,世界各地都有137名女性被自己的伴侣或亲人杀害...
以至于UNODC这份报告最后无不尖锐地指出:
对于女性来说,家才是最危险的场所。
美剧《重案组》中,“It's always the husband”,也成为剧中的警探锁定杀妻案嫌疑人的经验之谈。
(若妻子失踪,其丈夫则为最大嫌疑人的3大原因:“It’s always the husband”、“It’s always the husband”、“It’s always the husband”)
除了习得性无助、担心被报复和杀害,举证难度大、诉讼成本过高且效果不佳等困境,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许多女受害者遭家暴后、司法救助意愿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
尽管大量事实、数据业已证明,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往往顽固钉住女性,且亲密伴侣凶杀案在世界范围内,都导致了大量女性死亡。
但环顾四周,每当家庭暴力犯罪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还是以丈夫、男友、情人的身份来评判凶手,而不是把他们视为危险的罪犯、潜在的杀人犯。
“虽然犯了错,但他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家伙。”不少人会这样说。
人们视而不见、据不相信,直到悲剧最终发生:
“他太爱她了,因为她要离开,一时冲动才动了手”。
(截图自 于轩一亲友微博@林黛佟湘玉)
甚至于,在此次案件中,陈立人用冰冷暴虐的双拳将妻子于轩一置于死地,却在舆论层面收获了大量的好评——
“如果没出这件事,这个长相、学历、家境,也是相亲市场顶流吧?”
“陈立人,太帅了,我可以”
......
这种杀人犯被死者“毁掉”的叙事,加之于轩一被造黄yao、泼脏水的境地,何其荒谬。
但又何其寻常。
2016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中国反家庭暴力法》开始施行。
它的出现,让家暴不再是法外之地;
也在社会文化层面,强有力冲击了“家丑不可外扬”、“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传统理念。
同一时间,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也正式落地——
2018年到2022年的5年间,全国法院共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1.3万份。
这意味着,如被申请人违反保护令,那将面临罚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制止了家暴的发生或再次发生。
属于女性的那1/2的天空,在不知不觉之间,撑起了越来越多的保护伞。
不过,长久的经验与最近的事实,仍在提示我们:
反家庭暴力,任重而道远。
——
如何创造一个让女性生活更安全的世界?
这才是纷扰嘈杂的吃瓜信息之后,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别忘了,于轩一、包丽、千千万万被家暴甚至被杀戮的女性,她们本可以有很长、很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