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华裔艺术家用红灯笼传播龙年中华文化(组图)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像许多华人家庭一样,珍妮喆张(Jenny Zhe Chang)的家人齐聚一堂欢庆春节。春节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继往开来的时机。
“那天我们聚在一起,我们会先把饺子包了,”她说。
今年,珍妮喆张渴望能够分享她所在社区的文化传统中的“祝福”。这种想法让她受到启发,对墨尔本内城区一所图书馆内的空间进行改造,用红灯笼当做窗帘,看上去亮亮堂堂。
这位常驻墨尔本的当代艺术家办展览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庆祝海港区(Docklands)图书馆创办10周年,同时也是致敬东西方错综复杂的关系。
珍妮喆张在1988年从北京来到墨尔本,晚年才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
她很快就意识到她的文化背景让她在维多利亚艺术学院(Victorian College of the Arts)学习期间与众不同。
“语言是我的弱项,”她说。
“其他所有人都能准确表达他们的感受。”
语言障碍并没有阻止她通过自己的作品分享“善良谦逊(kindness and humility)”的理念。
“如果我能利用自己的优势来理解中国哲学,分享我的想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所知道的……这就能让我[为社区]出一份力,”她说。
喜庆隆重。这就是春节对大多数人的意义,但珍妮喆张想让我们知道,春节的意义不止于此。
不仅要知道,还要理解
珍妮喆张说,中华文化传播的范围太大了,要见不到中华文化的影子不容易。
举个例子,许多澳大利亚家庭,无论文化背景,都熟悉饮茶(yum cha)这种大家共同享用的广式早午餐。
珍妮喆张说,真正难的是理解这么做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体验。
她的灯笼上挂着用真竹子编的蒸笼,外形就像吃早茶时盛放“点心”(dim sim)的笼屉。她将这些蒸笼作为“分享爱心”的一种形式,蒸笼圆圆的形状则象征着“三到四代人”吃广东早茶时围坐圆桌边上的亲密感。
“所以其实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珍妮喆张说。
这些灯笼是全手工制作的,其主体部分由经常能在工地看到的橙色安全网制成,并被涂成红色,写有中文“福”字的红色小纸袋挂在灯笼下面。
这个标志性的中文字意为好运,珍妮喆张希望将好运祝愿送给海港区图书馆,该图书馆一直为多元化社区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分享知识。
珍妮喆张希望看到公众愿意对公众场所“做出更多贡献”,而不仅仅是对那些容纳个人文化圈子的地方做出贡献。
“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我们都彼此友善,”她说。
花时间来思考
这位艺术家解释说,过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这是人们反思过去一年,思考未来的时候,‘我应该种小麦还是稻谷?’,或者歇下来看看之后干什么,”她说。
春节的起源融入了她的作品之中,10个灯笼下面都挂着镜子,通过镜子“反射”海港区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每一年。
她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组装、安装这些装饰。
在那段时间里,珍妮喆张开始喜爱并欣赏俯瞰码头的玻璃墙之间的那块狭窄空间。这个地方不是她选择的,而是图书馆方面交给她来装饰的。
“镜子映出了船只和河水,这些景象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她说。
“我觉得我为这块地方尽了全力,而[反过来]这块地方给了我更好的东西。”
珍妮喆张最喜欢的一个中国成语就是上善若水。这是有历史传统的一个成语 ,根据道教的说法,水是“善的最高境界”。
“如果我像水一样谦逊,我就可以去任何地方……没有边界,没有限制,”珍妮喆张说。
最重要的是,上善若水这个成语提倡的理念是,尽管感到与周围格格不入也要花时间将身体和情感融入所处的环境。
“(活在当下)这个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生活中已经丧失……[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应该找回这一价值观,并将其融入环境。”
不应仅在节日期间看到中国文化艺术
珍妮喆张说,她希望在过完春节后能看到更多的中国艺术品。
“看到中国艺术作品的人越多,了解我们文化的人就越多,”她说。
今年是龙年,龙是中国十二生肖中唯一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每个人都盼着出现一些“愉快舒心”的事情。
但是,珍妮喆张说,这种对龙年的期待产生一种虚假的表面现象,让人们不太想了解为什么春节那么重要。
灯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
“灯笼用来在暗处让人们看到小路,”珍妮喆张解释说。
灯笼象征着道路通畅以及共同前行的方式,同时还与周围的人分享光明。
“我觉着,有很多事情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分享(或知道如何分享),”珍妮喆张说。
但是,她相信自己做的灯笼是一个好的开端。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