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骂暴打学生的老师被骂上热搜:更让人担心的事, 在妈妈群里蔓延…(组图)
前几天看到一则视频,令人毛骨悚然——
视频中,一个老师在办公室给学生讲作业,没多久情绪就失控了。嗓门越来越大,甚至扯住女孩的头发,上手就是一记“暴栗”。
被打的女孩满脸惊恐,带着哭腔。这样的场景一定经常发生,周围的老师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
不单单是女孩,后来出现在画面中的蓝衣男孩,也没能逃过老师的语言和行为「暴力」,她揪住男生的脸,把他的作业随手一扔,口中也不断输出。
视频一经爆出,网友纷纷声讨这位老师“师德沦丧”。
我看完这个视频,内心却五味杂陈。这位老师固然是有违职业道德,但这样吼骂孩子,甚至忍不住打孩子的行为,身为妈妈大家都做得很好吗?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大家真的能始终心平气和吗?
我也算是个情绪稳定的人,但在面对教育孩子方面,却也经常忍不住会发火,大吼大叫,吼完骂完,又后悔莫及,但下次又忍不住继续发火。
我所在的一个妈妈群,有人一边声讨,一边自省:“看着孩子真可怜,但想想我有时候也这么凶她,还会上手……”
“我妈妈常常生气”
李一诺是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一土教育创始人,还是比尔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
但跟天底下的妈妈们一样,对在教育孩子上,却经常遭遇挫败。她曾无不沮丧地说——
管得了比尔·盖茨的钱,却难以管好三个孩子。即便是女强人,在育儿这件事上,也时常会有无力感。
因为养育孩子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
别人形容李一诺时,用的都是“智慧”、“理性”、“懂管理艺术”等赞美之词,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但三个孩子提到她时,反馈却是“妈妈常常生气” 。
李一诺讲过这样一件小事:
“在美国一个超市,老大特别神秘地告诉我:妈妈,你是个 microwave cleaner(微波炉清洗器)。我一头雾水,他就兴奋地拉着我到后面一排购物架,给我一指,就是下面这个东东。笑死我了。嗯,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我吼孩子的光辉形象。”
不仅一诺的孩子如此认为,估计天底下的孩子看到后,都会忍不住喊“嘿,这就是我妈妈的样子!”
畅销全球的儿童绘本《大卫不可以》里,扉页上的妈妈,双手叉腰,怒吼“不可以”,每个孩子看到这一页都会偷瞄妈妈一眼 ,觉得活灵活现刻画出了妈妈的日常。
妈妈为什么总生气?李一诺也忍不住问自己。
育儿的增强回路:
打败自己的,是自己的情绪
“吼娃模式”几乎是家家户户育儿的日常。尤其是妈妈,常感心力交瘁,无时无刻不处在情绪崩溃的边缘。
《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有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情绪失控而对孩子打骂的经历。
同时,报告也显示:83%的孩子希望:妈妈不要唠叨、不要情绪失控、不要在坏情绪时辅导作业……
妈妈为什么总是在生气?大部分妈妈会回答,被娃气的。
曾经李一诺也是这样认为的。自己的理性和好脾气,都是被娃的各种不配合所磨灭,最后忍无可忍,点燃怒火,所以才爆炸。
但直到有一次老二受伤,她发现跟老大有一部分关系,于是过去对着老大,歇斯底里一通怒吼,发泄所有的怒气。
老大等“暴风雨”过去后咬牙切齿地对她说:“妈妈,你其实并不是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你只不过是找到一个可以指责的人,这样你就可以感觉好点。”
她突然醒悟,“打败”她的,是自己的情绪。
父母生气的点,常常并非表象所看到的那么简单。
在你忙碌了一天好不容易下班回家的时候,在你操持了一天家务后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的时候,在你因为各种琐事心烦意乱无处发泄的时候,在你觉得自己辛苦付出不被旁人理解的时候,孩子还弄脏了衣服,欠了一堆作业,偷看电视偷玩平板,被发现后还嘟嘟囔囔不认错……
一切都变成了不可原谅的罪过,内心的小情绪幻化成大怪兽,猛地一下爆发,反扑到孩子身上,一通歇斯底里的火力扫射。
比孩子更难管的,是自己的情绪。
生气真的是因为孩子打翻了牛奶吗?
不,是因为孩子又给你制造了麻烦,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
是因为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吗?
不,是因为孩子耽误了时间,不符合你设想好的“认真快速完成”的愿景。
是因为孩子偷偷玩手机打游戏吗?
不,是因为孩子没有好好学习,浪费时间做了在你安排以外“无用”的事。
是因为孩子顶嘴、态度不好吗?
不,是因为孩子以下犯上,挑战了你身为父母的权威。
孩子可能只是犯了效果错,但在你发脾气之前,心底已经飞速脑补了无数的内心戏,将孩子小小的罪过扩大了无数倍,把所有情绪借由这个过错一股脑宣泄而出。于是,孩子变得罪无可恕的代罪羔羊。
但被莫名怒吼的孩子,却被吓得不知所措,不理解为什么小小不当的行为,会引起如此滔天的大火。
妈妈骂孩子,表象是孩子激怒妈妈,导致妈妈情绪难以自控。但情绪爆发的背后,是育儿的挫折感,生活的无力感,对队友或他人的愤怒感,种种缘由的焦虑和恐惧,都会让我们在混乱的场景中,选择用“武力”快速输出,镇压孩子,重新掌权。
李一诺在被孩子反怼的那一刻,才明白了——
“疲惫的时候,如果反思,就会知道作怪的是我们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是我们自己的匮乏感。而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一面神奇镜子,会照出完整的自己,特别是自己的不堪和丑陋,那些被压制起来,但随时可以露头和爆发的不安全感和恐惧。”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骂孩子是会上瘾的。
刘润老师提出过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增强回路。一个系统一旦建立了一个增强回路,那么只需要很少的动作就可以带动一根很长的杠杆。因增强果,果反过来又增强因,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循环增强。
当妈不易,要做出的牺牲和付出非常人能及。当生活和工作的协调失衡,家庭分工的轻重失衡,期待和落差的失衡……压垮了妈妈的“养育倦怠”,就会使得妈妈内心建立了一个“愤怒的增强回路”。
这时,只要孩子任何一个会带来不顺心的举动,都可能带动发怒的杠杆,让理智脱缰,让怒气猛踩油门。
指责孩子,脱口而出,上纲上线,趾高气扬。毕竟找别人问题,总比找自己问题容易。
当问题都归咎于孩子,有人“背锅”,内心的怒气得到转移,焦虑也会得以释放。这时,发火后带来的“快感”会使人上瘾,增强回路,使得下一次发火变得更自然而然。
只要稍有不顺,责骂孩子,转移问题,减轻压力,平衡内心。这个看似减压,实则增压的恶性循环,会使得孩子因此被贴上越来越多的坏标签,你对孩子的埋怨也愈发升级。
但最后,增强回路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愧疚感和无力感。
你越发火,越觉得自己失败。你越发火,孩子越觉得自己糟糕。
你对孩子失望了,孩子也对自己失望了。
破局之道:
调节回路,寻找平衡
樊登曾经说:“孩子被吼后能和你和好的原因,不是你的教育方法多有效,而是因为孩子爱我们远胜过我们爱孩子。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绝对纯天然的东西。”
我们会对着孩子展示真实的自我,是因为,他们最弱小,最能被自己拿捏,也最能包容自己。
你不过是仗着他爱你,肆意妄为。
每次吼娃,其实都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役。妈妈能不爱孩子吗?当然爱。有多少次白天口不择言的吼娃,就有多少个深夜的辗转反侧反思自责。
吼娃——内疚——决心改变——忍不住再吼——再内疚——再下决心。
有娃以后,反复的情绪难以自控,内心愧疚不已,让每位妈妈都不自觉处于撕裂状态,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
如何破局?可以对抗“增强回路”的,就是“调节回路”。
《系统之美》一书说道:增强回路会让系统加速增长和加速崩溃,而调节回路起到了稳定系统的作用。
增强回路就像油门,而调节回路就像刹车。调节回路拥有调节系统自我稳定的能力,对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人体稳定36.5度左右,当身体温度过高,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会感知到,就会立即启动体温调节回路机制,通过发烧发出生病预警,通过排汗来自动降低体温。如果失去了这个体温调节回路,身体就会出问题。
而妈妈的情绪调节回路,就是培养察觉力。
情绪不稳定,其实就是大脑陷入焦虑和疲惫,正在发出求助的信号。这时如果没法察觉到大脑发出的求助信息,就容易将情绪转嫁到最亲近的人身上,动不动因为一点小事就暴怒。
清晰而明确的觉察能力,能让思维和视角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比如,当你挨了老板批,好不容易加班完回到家,发现孩子作业居然没写,还偷偷躲在被窝里玩手机时,不要一上来就批评指责,打骂一顿。
此时,深呼吸,将注意力回归到自身,察觉身体感受的变化。
——我感到难过,因为今天发生了许多让我不愉快的事。
——我感到压力,因为工作做得不好,随时有被辞退的风险。
——我感到焦虑,因为我需要这份工作养家糊口,撑起全家。
——我感到愤怒,因为看到孩子并没有如我所愿般乖巧懂事。
——我感到担忧,因为担心孩子沉迷手机,荒废学习。
然后,再将目光转向眼前这个被抓包后瑟瑟发抖的孩子,以好奇而开放的状态,“不评判的觉察”去探索孩子行为背后所发出的信息。
——孩子感到惊恐,因为他不当的行为被发现了。
——孩子感到害怕,因为担心会因此受到责罚。
——孩子感到羞愧,因为知道自己做得不对。
——孩子感到自责,因为自己做了让父母生气的事。
——孩子感到难过,因为担心父母因此不喜欢自己。
——孩子感到委屈,因为自己很慌,此刻很需要有人帮助。
当你能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内在感受和需求,就能更好的接纳和安抚彼此的压力和情绪。
看到即疗愈,当情绪被察觉,压力被接纳,内心的不安就已经好了一大半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在行为失控前,其实都有迹可循。
觉察力,可以帮助你在“变天”前,启动情绪调节机制的刹车键,让你原本奔涌到嘴边的怒吼停住,让你从混乱无章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更冷静地去看待当下的情景。
疲惫的我,需要一个拥抱;惊恐的孩子,需要一份倾听。
在公司犯错的我,希望得到老板的谅解,在家犯错的孩子,希望得到我的包容。我们都有不完美的时刻,如果此时有人展开怀抱跟自己说“来吧,我们聊一聊。”被理解、被接纳和被安抚的情绪,可能会深深触动内心,让眼泪止不住地流。
西格尔教授将这种自己的内在状态被另一个人感知,并且以全然地理解和接纳的方式拥抱彼此内在的情感时的情感联结,称之为「感到被感知」的时刻。
感到被感知,能够让双方的大脑“同频共振”,让情感的状态紧密结合。
尤其是大脑尚未发育完善的孩子,这种情绪的联结,会使得他们得到更强烈的情感滋养和抚慰,帮助他们建立更敏锐的感知力。
改变大脑的情绪控制回路,可以让父母不再通过责骂的增强回路模式,而是通过察觉和谈话的调节回路模式,去处理养育和生活中的问题,反而可以得到放松和更为优质的状态。
李一诺说,孩子们是她育儿的导师。
他们看完《功夫熊猫》学会一个词“ Inner peace”,内心的平静。
于是,在家里的小白板上,给妈妈也写下了一句“ Inner Peace ”,还用可爱的一行小字提醒她,当想要发火时“Please come here when you are mad or you will be sorry to us!(当你生气的时候请过来这里,否则你会对不起我们的!)”
“得心应手”的妈妈,从来都不是一天“炼成”的。
当我们喝着心灵鸡汤,说着陪伴孩子成长就是“牵着蜗牛去散步”,不妨把育儿育己,也看成是在育儿过程中,学会更好地与内在的自己共处。
保持内心的平静,就是尽量多给自己一些空间。可以喘息,可以觉察,可以放空的空间。
有一天,6岁的老三在李一诺发完火以后,跟她说:“我知道你也不想生气,就是被一个红色小怪兽控制了,而且你生气的时候也是爱我们的!”
瞧,孩子其实比我们更睿智。他们都能看明白的事儿,我们却因为被诸事缠身,蒙住了眼睛。
下一次当你想要发火时,不妨调整呼吸,按下“暂停键”,抽离出来去看看——
从“心”出发,很多的问题,其实就像打怪升级。
成功打怪一次,你就强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