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调查预测:中国2季度GDP增5.1%(组图)
本文转载自日经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人口在2021年达到峰值后转为减少,结构性逆风加强。中国内需不足,但调查显示预测降息幅度仅为小幅,这是因为中国意识到了人民币贬值的风险……
中国江苏南京的房地产项目(2023年7月,Kyodo)
日本经济新闻社和日经QUICK新闻汇总的中国经济学家调查显示,中国4~6月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预测平均值为同比增长5.1%。受房地产低迷影响,消费增长乏力,预计将比1~3月的5.3%有所收缩。
从GDP增长率的预测来看,最高为5.6%,最低为4.2%。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环比增长率预计为0.8%。与1~3月(1.6%)相比放缓。
不少观点对中国经济的下行风险表示警惕。LGIM的Matthew Roger就经济的走向认为“将是稳定或下行”。这是因为随着房地产不景气的长期化,地方政府收购库存住宅的方针等对策难以见到成效。
在中国,由于房价下跌导致家庭资产缩水,消费等需求正在下降。Matthew Roger指出,这种格局将在长期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担,表示“政府重视安全保障和对技术竞争的支持,无法描绘由内需拉动的持续增长”。
借助海外需求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的方法也开始露出破绽。海外订单减少,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9.5,连续2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与欧美的贸易摩擦的激化成为逆风。
美国和欧盟(EU)接连对中国纯电动汽车(EV)征收额外关税。法国兴业银行的姚炜指出这意味着中国向全球销售低价产品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前总统特朗普在11月的美国大选中重返政坛,中美贸易摩擦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特朗普宣称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60%以上的关税。
瑞穗银行的伊藤秀树指出,如果关税涉及广泛范围,“对美出口的减少将使中国国内的生产和投资萎缩”。指出如果中国方面也针锋相对地对来自美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国内物价的上涨可能会拉低消费和投资”。
2024年全年GDP增长率预测平均值为4.9%。比3月份的上次调查高出0.2个百分点。1~3月的GDP增长率受益于面向出口的生产和官方主导投资的增加,大幅高于市场预期。
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的Jeremy Zook认为,“通过发行国债实现的财政扩张将支撑下半年的经济”。中国5月开始发行期限超过10年的超长期国债,计划年内总计发行1万亿元。
民营企业对于工厂建设和招聘新员工等积极的投资仍保持谨慎态度。政府通过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等缓解内需不足,支撑了经济。
市场相关人士将关注7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三中全会)。这是讨论中长期经济政策方针的重要会议,麦格理集团的胡伟俊认为在会议上可能会呼吁提振经济,但无法期待具体政策。这种冷淡的观点引人注目。
三井住友DS资产管理公司的佐野铁司表示担心:“如果国有企业受到优待、民营企业被淘汰的格局确定,经济的活力会下降”。
佐野铁司认为中国的政策制定方式存在问题,由不熟悉经济的官员主导的措施不断,试图通过加强监管达成目标的风险正在加强。
在调查中,还询问了定位为事实上的基准利率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贷款优惠利率)的前景。作为面向优质企业的贷款利率参考的1年期截至2024年底预测将降至3.35%,比最近的水平降低0.1%。
虽然内需不足,但预测降息幅度仅为小幅,这是因为中国意识到了人民币贬值的风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的降息依然遥远,另一方面,如果中国转向降息,中美利率差将随之扩大,有可能加剧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预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2024年末为1美元兑7.23元。与上次调查时的7.08元相比略微贬值。
2025年和2026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平均值分别为4.5%和4.3%,预计将维持减速趋势。中国人口在2021年达到峰值后转为减少,结构性逆风加强。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的吴卓殷表示,包括消费在内的需求不足问题有可能因人口动态的恶化而被放大。
调查方法:
日本经济新闻社和日经QUICK新闻于6月下旬以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为对象进行书面调查,得到30人的回答。
对调查作出回应的经济学家:
Arjen van Dijkhuizen, senior economist, ABN AMRO Bank; Robert Gilhooly, senior emerging markets economist, global macro research, Abrdn; Francoise Huang, senior economist for Asia-Pacific, Allianz Trade; Jian Chang, director and chief China economist, Barclays Asia Pacific; Ricky Choi and Francis Cheng, chief economist and economist, Bank of East Asia; Jacqueline Rong, chief China economist, BNP Paribas; Helen Qiao, head of Asia economics, BofA Global Research; Junyu Tan, regional economist, North Asia, Asia Pacific, Coface greater China; Yue Tan, equity research associate, Daiwa Capital Market; Kenny Ng, securities strategist, Everbright Securities International; Jeremy Zook, director, APAC sovereign ratings, Fitch Ratings; Hui Shan, chief China economist, Goldman; Thomas Shik, chief economist, Hang Seng Bank; Lynn Song, chief economist for greater China, ING Economics; Sophie Altermatt, economist, Julius Baer; Ken Chen, Chinese economy analyst, KGI ASIA; Matthew Roger, economist, Legal & General Investment; Homin Lee, senior macro strategist, Lombard Odier; Larry Hu, chief China economist, Macquarie; Ito Hideki, senior economist, Mizuho Bank (China); Harry Murphy Cruise, economist, Moody's Analytics; Fan Xiaochen, director of economic research office (Hong Kong), MUFG Bank; Gary Ng, senior economist, Natixis; Zhennan Li, senior Asia economist, Pictet; Louis Kuijs, Asia-Pacific chief economist, S&P Global Ratings; Wei Yao and Michelle Lam, chief Asia and China economist and greater China economist, Societe Generale; Shuang Ding, chief economist, greater China, and North Asia,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HK); Tetsuji Sano, chief Asia economist, Sumitomo Mitsui DS Asset Management (Hong Kong); Chris Kushlis, chief emerging markets macro strategist, T. Rowe Price; Wang Tao, head of Asia economics and chief China economist, UBS.
本文转载自日经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