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时会有3个提示,不要等到中晚期了才知道(组图)
肠息肉,就像肠道内的一颗定时炸弹,是肠粘膜表面突起的异常病变,这些息肉可能在肠道的任何部位悄然生长,而它们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潜在的健康风险。
大肠作为体内重要的消化系统组成部分,负责处理我们摄入的食物,食物在经过胃部的胃酸中和及胃的蠕动后,进入大肠。
在这里,食物被分解和吸收,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然而,当肠息肉这个“种子”在肠道内悄然生长时,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肠癌的几率逐渐增大,那么,有肠息肉的人会表现出哪些征兆呢?
为什么肠道会出现息肉?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某些人中可能增加了患息肉的风险,如果家族中有肠道息肉或结直肠癌病史,个体患病风险会增加。
营养不良和饮食习惯
营养不良、高脂饮食、缺乏膳食纤维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增加了肠道息肉的形成风险,膳食纤维可以帮助维持肠道正常运动和减少便秘,从而对预防息肉有益。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息肉的风险也会增加。结直肠息肉多数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现。
慢性肠炎
慢性肠道炎症,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增加患息肉的风险。
遗传性息肉病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Lynch综合征等,会增加患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的风险。
肠息肉会癌变吗?
肠息肉是指肠壁黏膜上的小肿块,可以发生在大肠和直肠的任何部位,这些息肉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但大多数肠息肉是良性的,不会引起肠癌,然而,一部分特定类型的肠息肉却存在癌变的风险。
其中,最常见的癌变类型是腺瘤样息肉,这种肠息肉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些可能只有几毫米,而有些则可能超过1厘米。
腺瘤样息肉通常是由肠壁细胞增生引起的,这些细胞可能会异常生长并逐渐变成恶性的。
研究显示,肠腺瘤样息肉中约有5%~10%会发展成为恶性肿瘤,所以如果发现了肠息肉,应该尽早就医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时会有3个提示,不要等到中晚期了才知道
大便变细、排不尽
肠道内长了息肉,通常会导致排便习惯的改变,在厕所排便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大便变细,有时甚至感觉排不尽。
这是因为息肉在肠道内生长,会占用一定的空间,使肠道变得狭窄,从而影响了大便的形状和通过肠道的速度。除了大便变细和排不尽的提示外,还可能会伴随着其他症状,例如,息肉可能会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引起便秘、腹胀等不适感。
大便中带血
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是指在肠道内生长的小肉状突起,当肠道息肉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它可能会导致大便中带血,这是由于息肉在排便过程中受到挤压或摩擦,导致息肉表面破裂或出血。当您发现上厕所时大便中带有血迹时,这可能是肠道息肉的信号之一,但是,除了肠道息肉之外,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例如痔疮、肛裂、结肠炎等。
因此,如果您出现大便中带血的症状,最好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便秘
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时会有便秘的提示,这可能是因为息肉阻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导致粪便难以顺畅通过。此外,息肉还可能引起肠道炎症,进一步影响肠道功能。除了便秘外,肠道息肉还可能引起其他症状,如腹部不适、腹泻、便血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因人而异,取决于息肉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引发炎症等因素。如果发现有肠道息肉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医生会通过肠镜检查来确认是否存在息肉,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远离肠息肉,需要做好这3件事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营养并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肠息肉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等,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减少便秘。
此外,减少高脂食物和加工肉类的摄入,限制饮酒和咖啡因的摄入也是有益的。
锻炼和保持健康体重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同时,保持健康的体重也与降低患肠息肉风险相关,因为肥胖和超重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
定期筛查和监测
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肠息肉的有效方法,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或粪便潜血检查等筛查方法。
对于具有家族史或其他高风险因素的人群,筛查应提前开始,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监测。
肠息肉患者常吃这4种食物,抑制息肉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如燕麦、全麦面包、糙米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道内的有害物质与息肉的接触时间。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如胡萝卜、番茄、柑橘类水果等,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抵抗自由基对肠道细胞的损害,预防息肉的形成。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如鱼肉、鸡肉、豆类等,能够增强肠道的免疫力,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抑制息肉的生长。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如橄榄油、坚果、鱼肉等,这些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肠道内的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预防肠息肉的生长。
肠息肉切除后的注意事项
休息与活动:术后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在恢复期间,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调整:术后需禁食一段时间,以减少肠道负担。随着恢复,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等。如出现腹痛、腹胀、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定期随访:术后需定期随访,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术后半年左右进行复查。
生活方式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