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7岁儿子“出格”再上热搜,引网友指责:亲妈去哪儿了?这才是离婚后最无奈的现实…(组图)
黄晓明和Angelababy的儿子小海绵,突然热搜刷屏了。
离婚两年后,这对曾经恩爱的夫妻对外没再有其他交集,各自忙于自己的事业,偶尔也有一些花边八卦。
这次两人再次被大众同时议论起,还是因为共同的儿子闹出的“乌龙”事件。
打赏主播
事情的起因,还是因为一场游戏直播。
原来在某视频平台的直播频道,一名正在直播某游戏的游戏主播房间突然迎来了一个“熟人”账号。
不仅直接壕掷付费礼物打赏主播,甚至一度成为了这名主播的“榜一大哥”。
而这个“熟人”账号,正是Angelababy、也就是杨颖在该平台的认证个人账号。
这一下,直播间沸腾了,其他也在看直播的用户纷纷刷屏议论开,很快,这些打赏截图就被发到了各种社交网络上。
毕竟因为某些原因已经很久没公开露面和工作的杨颖,其动向让人十分好奇,有人疑惑她怎么转了性子开始看游戏直播。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马上猜测,用她的账号看直播刷礼物的,应该是她与黄晓明的儿子小海绵。
今年已经7岁的小海绵,刚刚进入小学,用网友们的话来说,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正是最调皮、最烦人,常被称为“人厌狗嫌”时。
而这名被打赏的主播,直播的游戏也正是在小学生中很有“人气”的一款。
综合以上,大家纷纷猜测,杨颖不知为何把自己的手机给了儿子玩耍,甚至还让儿子拿到了账号支付权限。
没多久,“小海绵用Angelababy账号刷直播”的词条就冲上了热搜,短时间收获了近2亿的阅读量;
还有凑热闹的网友狂刷“Angelababy可以申请未成年退款”,一边看热闹一边出主意。
一顿闹闹哄哄,一部分人感叹原来大明星也得面对孩子偷拿手机打赏游戏直播;
也有人忍不住指责,觉得夫妻俩不称职,特别是杨颖让孩子轻易拿到自己的手机玩游戏刷直播,太不负责;
另一些人则猜测这是她拿着儿子“炒作”,想要复出等等……
没过多久,两个热搜都被撤下,这下子许多人都开始猜测,这通乌龙可能真不是炒作,而是明星爸妈遇上了广大同龄家长们都头痛的问题:
当沉迷手机、沉迷游戏的年龄已经低到了小学生时,身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去处理这样普遍的问题。
手机成为“洪水猛兽”
浙江杭州的一位父亲,儿子读初二不想学习,喜欢熬夜玩手机。
有一天,这位爸爸凌晨3点发现儿子没有睡觉,又在玩手机时,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带着14岁的儿子出门走去了街头和菜市场。
凌晨四点大部分孩子都在梦乡,而街头上早就有了很多小商贩在摆摊卖菜。他们的眼里透着无奈、疲惫与困意,看到这样的场景,男孩有些触动。
这位爸爸又带着儿子去到菜市场,里面灯火通明,菜贩们已经忙碌很久了。这些人要赶在天亮之前,把货物处理好上架。
看着菜市场里的人满脸辛劳,忙忙碌碌的身影,这位爸爸告诉儿子,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睡觉吗?
儿子摇了摇头沉默不语。父亲说:“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为了生活,为了赚钱养家,根本没觉睡。”
走完这两个地方后,小男孩自己感悟到了他人的劳苦。他对爸爸说:“我错了,以后不再熬夜玩游戏了!”
实际上,手机对孩子的影响究竟会如何,更多是来自于家长的态度与应对方式:
👉直接拒绝
这个大概是很多家长简单粗暴的回复方式,大家无论工作或是家务都够繁忙了,面对孩子车轱辘一样想手机的碎碎念,最方便的也就是直接拒绝。
“小孩子怎么能玩手机,会坏眼睛!”
“你天天就惦记着玩手机,是不是学习也不好好学了?”
但这样的话其实听在孩子的耳中,就是敷衍甚至霸道!
这样简单粗暴的拒绝方式,反而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你越阻止,他们越偷偷想法子去玩,让家长防不胜防。
✋谈条件做交换
除了简单粗暴的拒绝,耐心稍多些的家长,可能就走迂回路线,用谈条件的方式来给孩子玩手机加一道门槛。
他们的预想中,用手机作为奖励,让督促孩子们完成一些他们想要的目标,例如完成学习任务或是考试拿到多少名等等。
但这种捆绑方式,实际上会不断消耗孩子的自主性,慢慢的他们没有奖励玩手机就不愿去学习和完成自己的任务。
况且很多妈妈原本谈条件只是想含糊其辞搪塞孩子的要求,当孩子真完成了条件时,她们又支支吾吾不履行诺言。
这样不仅对孩子失信,让他们不能建立正确的信用观念,也会影响亲子关系。
✍放任自流
放任自流派的家长,跟第一种直接拒绝的妈妈处于两种极端方向,一个严词拒绝,一个宽松随意,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不利的。
现在的一些家长总想着要贯彻“先进的育儿理念”,不拒绝孩子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
殊不知这套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事,像是在使用手机这样边界比较模糊的事情上,如果直接放任自流,孩子的自控力是不足以给自己建立正确的使用规范。
沉迷手机,就是一步之遥。客观来说,放任自流地让孩子玩手机,比简单粗暴拒绝孩子的隐性危害还大。
孩子与手机究竟如何处理
既无法把手机完全赶出孩子的生活,一个不小心又有风险让孩子沉迷手机或者产生更糟糕的后果,那么怎样才是合适的处理方法呢?
以我自身的经验来说,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平衡的艺术”。
不同于其他原则性的问题可以直接要求孩子不接触不去做,使用手机这件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避不开的,包括我们作为家长,也没有办法避免在家中使用手机。
既然如此,我们给孩子的答复,就应该更切合实际,在不谈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与孩子一起把玩手机这件事定为固定的规则。
“我们定一个假期的玩手机规则,我们每天可以确定一个时间段来让你玩,就像写作业、出去玩和看书一样,其他时间我们就不能玩手机要做其他的事。”
小孩子的自制力是很薄弱的,他们大多时候需要家长协助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完成一些事,这也是我们会在寒暑假这样的时间帮孩子定每日时间表的原因。
堵不如疏,你总是压着孩子的头不让做这不让做那,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还不如在最开始就为他们建立起规则。
在规则内,给了他们足够的自由与尊重,但是如果孩子“违规”了,我们也有理由进行批评教育与阻止。
此外,给孩子定关于手机的规则时,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应该“统一战线”,不能只是妈妈或爸爸要求严格,其他人为了安抚孩子就随意“放水”。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一面要求孩子不碰手机,自己却几乎到家就拿着手机,在孩子眼里我们的规则还有可信度吗?
所以从我们自己开始,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频率,才能更有权威。
再来,作为方便的通讯工具,孩子们自己也免不了需要用手机电脑来保持和同龄人的社交联系。
简单粗暴剥夺孩子在这方面的权力,是很容易让孩子心理上产生落差,让孩子被动变得不合群被孤立。
这种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为孩子提供其他的同龄人社交渠道,用更多面对面的,适合孩子喜好的活动,抵消这种“线上社交”的旺盛需求。
定期带孩子参加诸如球类、踏青、夏令营之类的户外活动,让孩子有更多渠道认识更多同龄人,不再拘泥于小圈子中的线上社交。
很多时候不是手机毁了孩子,而是家长的懒惰毁了孩子。
*注:文章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
兜兜转转才发现,时代与技术进步得太快了,如今的环境里如果还固执着让孩子“屏蔽”电子产品,太不现实了。
电子产品这一把双刃剑,掌握在所有劳心劳力的家长手中,如何避害而取利,是个既充满挑战、亦考验大家智慧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始终相信,父母的语言、行为乃至处理事情的方法,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待孩子与手机关系的问题上,我同样愿意稍稍停下来,多思考再行动,而不是为了图方便敷衍了事或一刀切躲避麻烦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