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的“DeepSeek时刻”,中国创新药也已达到了(组图)
近期,中国AI企业DeepSeek的突破性进展引发全球关注。德意志银行2月5日发布报告指出,不只是DeepSeek,从服装、钢铁、造船到电信设备,再到最新的AI,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崛起。
在生物医药领域,一场类似的变革正在发生。就像DeepSeek以高效低成本模式挑战AI巨头一样,中国创新药企正在用类似路径重塑全球医药创新格局:用更低的成本,创造相同甚至更好的创新成果。
这种高性价比的创新模式,正在动摇美国传统的重资本研发生态。对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这是一次DeepSeek式的冲击——当大药企可以从中国以极低价格获得同样的创新时,谁还会愿意支付数十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科技公司?
新模式崛起:中国的高性价比创新
几十年来,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创新生态:以波士顿-剑桥和旧金山湾区为核心,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顶级学府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生物科技公司在这些创新枢纽蓬勃发展。
这些生物科技公司拥有一个稳定的下游客户——大型制药企业。为了填补专利药到期带来的市场空缺,这些制药巨头一直愿意以高溢价收购拥有潜力新药的生物科技公司。这种重资本的创新模式支撑了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长期繁荣,也培育了一个蓬勃的风险投资生态系统。
然而,就像DeepSeek以精简预算挑战AI巨头一样,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模式撼动这一传统格局。
这种新模式建立在显著的成本优势之上:中国企业可以用远低于美国的成本开展临床试验,同时拥有一支高素质且高效的研发团队。加上近年来中国监管体系的改革加快了审批流程,中国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创新速度和效率。
炙手可热的减肥药市场就是一个例子。面对礼来和诺和诺德在注射型GLP-1降糖减肥药物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两家跨国巨头转向中国企业寻求口服药物方案。
2024年底,默克在全球范围内筛选肥胖症产品后,选择以1.12亿美元预付款和最高19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的条件,从中国翰森制药引进一款口服GLP-1药物。
此前一年,阿斯利康也以1.85亿美元预付款和最高18.3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从中国企业Eccogene获得了类似产品。
重塑全球医药创新版图
2023年秋季,一则重磅消息震动了全球生物制药行业——
由亿万富翁Bob Duggan支持的Summit Therapeutics宣布,其从中国企业Akeso引进的药物在肺癌头对头临床试验中超越了默克的明星产品Keytruda。
作为一款年销售额达300亿美元的免疫疗法产品,Keytruda长期主导着市场。这一结果立即为Summit带来数十亿美元市值增长。
尽管该药物尚未获得美国监管部门批准,但Summit与Akeso的成功合作已经给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例如,在Summit公布其从Akeso引进的双靶点抗体临床结果后不久,默克随即从上海的LaNova Medicines引进了一款采用相似作用机制的抗癌药物——同样针对PD-1和VEGF的双靶点抗体。
中国药企的成功并非孤例。数据显示,中国医药交易正在快速崛起。
2020年,在价值 5000 万美元或以上的大型医药交易中,涉及中国的大型制药交易(预付款5000万美元以上)占比不到5%,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激增至近30%。
业内预计,十年后将有大量源自中国实验室的创新药物进入美国市场。
另外,跨国药企也在加码中国创新,针对中国创新药企的并购浪潮涌现。
2023年12月26日,阿斯利康以12亿美元收购中国CAR-T疗法公司亘喜生物,开创了跨国药企收购中国创新药企的先河。随后,诺华收购信瑞诺医药,Genmab以18亿美元收购普方生物。
最新案例是,德国mRNA企业百欧恩泰宣布以8亿美元预付款加最高1.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收购普米斯生物。这笔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
未来已来
目前,中国医药创新主要集中在对现有药物的改良优化上,但创新能力正在稳步提升。
如Summit的领导者Duggan所说:"如果你在寻找创新,中国是最合理的选择。"这一判断正被越来越多的市场行为所验证。
对全球患者而言,这种竞争带来的是更多治疗选择;而对产业来说,这预示着全球医药创新版图的重大变革。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不代表平台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