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2月25日 23.7°C-25.6°C
澳元 : 人民币=4.59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4小时前 来源: 最人物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鞠全智最近迷上了AI聊天,他输入自己的生辰八字,占卜事业,大模型按照五行八卦推演出一套长篇大论,其中“宜金木,忌火。38岁到47岁火土渐退,事业渐入佳境。”是他觉得最准确的分析。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1

他今年41岁,创业23年,前14年白手起家做餐饮,赚过一些钱,又在一夜之间赔掉了全部身家。“餐饮属火,我不能干与火有关的产业。”7年前孤注一掷,在网上卖红薯,如日中天。“‘宜金木’,红薯属木,网络信号是靠金属传播的,互联网属金,所以说这AI算命很厉害。”

——你真的信算出来的命吗?

——信,也不全信。

说这话时,鞠全智正站在占地7000平的红薯仓库,往来的叉车吞吐每日上万订单。前路就在他的脚下。

在他看来,AI是算法,做直播带货也有算法,他相信算法自有其力量,更相信自己的起起落落绝不是一个概率。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2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3

见到鞠全智时,他正在跟合伙人綦森达“谈判”:收到一个活动邀请,要去北京演讲,谁去?

两人互相推脱,本是开玩笑的语气,声调却不自觉地激烈。在那几个小时里,对谈总会不自觉地拐回这个话题。“你参加过这种活动吗?有提词吗?要穿西装打领带吗?演讲人前面摆桌子吗?”问题一度被抛给「最人物」。

对他来说,那是一种完全陌生的场合。他认为綦森达该去的理由是对方是烟台市甘薯产业协会副会长,他把手机举到两人之间,细数邀请函里的专家们。“你有头衔,我没有。”

尽管他已经做到抖音电商上红薯品类的第一名,但始终有一种草根本位,说话以“俺”开头,带着浓厚的人情味,没有一点假大空的方法论,挨着地面生活,却凡事都想着争取一把,生活的击打来临时,他展露出一股粗糙而生猛的劲头。

鞠全智17岁离开东北老家,逆着父辈闯关东的路径,回到祖籍地烟台龙口。早早经历漂泊,何以为家的问题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拼去闯。

2016年,他用开快餐店14年的全部积蓄,开了一家新餐厅,原打算两年收回180万成本,却在仅仅半年后因为铺面被回收,事业极速下坠,精心挑选的餐具,成了丈量人生谷底的标尺。

“20多万定制的厨房设备,人家称秤回收,2折、1折。”多年后的他说起这一段,身体往后仰了仰,下巴也抬得高了些,“怎么样,这是不是一个很有流量的故事开头?”

但当年,离开那一片狼藉,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将近3个月,抽几支烟,然后整宿整宿失眠:32岁负债180万,儿子刚2岁,往后要怎么活?

“人必须得逼自己一回。”鞠全智说。

彼时,他听人说做电商有前景,完全是他经验之外的东西,但他想闯一闯。“循着这一缕小火苗一股劲干到现在。”

做电商的本钱是从亲戚朋友手里凑的,现在问他,已经赔了那么多,是否担心钱还不上,他回忆起当年谁来催账,他就给谁倒茶。他表现得毫不在乎,“不怕要账的,表面上是压力,转化到内心就是动力。俺相信自己,俺不是赌徒。”

2018年开始在抖音上卖红薯,他有自己的观察。虽然当时还没有抖音小店,但他看到了流量走向的变化。“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钱。”而之所以选择红薯,他也有一番考量:烟台的特产有海鲜、苹果和红薯,海鲜受众比红薯窄,苹果竞争比红薯激烈。

在电商平台,很多运营者变着花样拍短视频,鞠全智不一样,他的出场方式简单粗暴:淳朴的农民在地窖挑红薯,烤好的薯肉橙红色,渗出蜜汁。没有滤镜,没有剧情,仅仅是真诚的讲述不总是能打动别人。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4

但很长时间,订单量都不见起色。负责出镜的农村大姐在一旁看着心里发毛,鞠全智却能稳住,没过多久,爆单如期而至。

仓库里的烤箱连轴转了一周,用烤出来的红薯拍了二三十条短视频,靠着简单粗暴的砸钱、测试、再砸钱、再测试,鞠全智在这短短一周,抓住了电商时代的的缆绳。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5

@农心农意专注蜜薯 的短视频作品

鞠全智的抖音账号@农心农意专注蜜薯 在2020年春天开始直播,他记住的不是具体的开播日期,而是罗永浩,另一个靠直播带货还债的人,而那时,鞠全智的债早已还完了。

在抖音电商,一年时间直播间里农特产商品讲解总时长达3825万小时。一个卖红薯的,可能瞬间就被淹没在流量的汪洋大海里。他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直播间恰如其分地出现在对红薯感兴趣用户的手机屏幕里。

先找对路子和方法,才能赚到钱,是鞠全智一贯的逻辑。好内容和重推广都不能少,他把脸凑到手机跟前,无数条“某某进入直播间”的消息滚动,很快,他看不清人名了。仓库和鞠全智的办公室只隔着一扇玻璃门,填快递单时的吆喝就像田头的号子一样传来。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6

鞠全智几乎无法记起任何一次爆单,“每次感受爆单的喜悦前,都要先想明天能发出多少货。”

在最初那段时间,他的货总是不够用,有人建议他从外地采购,但他不同意。烟台依山傍海的温带海洋环境,加之丘陵地形和沙土土壤,种出来的红薯口感和甜度都更好。“烟薯25(优质红薯品种)的‘烟’是烟台的‘烟’,在别的地方也能种,但吃起来差别非常大。”

不好吃就不会有复购,“千万不要干一锤子买卖”,鞠全智突然提高声量。

他坚持“烟台红薯烟台造”,这也是@农心农意专注蜜薯 能活得长久的生存秘诀,选择最好的红薯,不让步,他不喜欢折中,两边都是虚线,容易跑偏。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7

鞠全智

为了保证货源和品质,鞠全智的望向了丘陵深处,决定发展“订单式种植”,也就是向优质种植户以不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格预定,并提供烟台农科院研发的优质种苗,收购后再扣除种苗费用。让种植户打消销售难的顾虑,把精力花在种植上,同时,他们对预定的红薯进行专业化管理,派出技术人员教种植户如何科学种植。

鞠全智的每块红薯地,只有2年保质期。

每年4月,在最后一车红薯订单发出前,合伙人綦森达的车就碾上了胶东半岛的沟沟坎坎。红薯对土地极为挑剔:同一地块最多连种2年,到了第3年,红薯就不甜了,必须改种粮食作物养地。这几年,为了提高品质,他们更是将土地的更替周期压缩到1年。

与此同时,想要扩大种植面积和新加入的种植户越来越多,綦森达总是在四处找地。“一年一大半时间在外面。”

在与鞠全智合伙之前,綦森达是做红薯深加工的,给便利店供货。彼时,下游反馈口味参差不齐,綦森达知道问题出在原料,决定深入种植环节,也是在那时,他目睹了一种恶性循环。

每年8月,红薯丰收,但冬天才是烤红薯的旺季。为了能在天冷后卖个好价钱,种植户普遍选择在山上挖地窖延长红薯的储存时间,如果可以将温度控制在10到14度,红薯就可以进入休眠期,四五个月不腐不坏。

但这种土办法充满了变数,稍有不慎,地窖升温,红薯必须出手,而此时,市场价还没有达到高位,一些采购商趁机拼命压低价格,最低的时候每斤只能卖五六毛钱,甚至不够成本。

曾经有一年,一个烟台海阳的种植户辗转联系到綦森达。他有60亩红薯地,全部卖出有20万,女儿常年卧病,亲戚的钱都借遍了,只等着这20万做手术。但采购商把价格压了将近一半。

那年的夏天格外长,綦森达赶过去,蹲在红薯地里,顶着太阳吃了种植户包的2个菜包子,决定按往年的市场价收购。“给孩子治病的钱,不能赚。”

“赚不到钱,果农就舍不得投入,于是果子质量不稳定,价格更上不去。”綦森达说。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被阻断。近年来,綦森达在播种前根据@农心农意专注蜜薯 的销售数据与种植户分析行情,商定种植计划。产出的红薯,按照品质定价收购,双方约定保底金额,种植户也就不担心销路了。

“以前种地看天,现在种地看数据。”綦森达说。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8

@农心农意专注蜜薯 的种植户

在最早与@农心农意专注蜜薯 签订种植订单的种植户的记忆里,第一年的收购场景堪称魔幻往年论堆甩卖的"土疙瘩",突然要经过检测。

綦森达收购团队的每一辆车里都有一台烤箱。每到一户,随机抽出一箱货,经过测糖仪检测的生果,紧接着被送进烤箱。标准在嘴上,不甜、不软、不红的都只能按照次等品收购,卖给深加工企业,不会流入直播间。

凡是入库的红薯,不抽检烤过的不行。同一片地里,第一批口感不好,就不考虑第二批。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9

采购团队在种植户家中烤红薯验收

货车一旦过磅称重,钱就很快会打到种植户的账上。“不管我能不能卖出去,卖多少钱,从来不压任何一笔账。”

每年8月,优质红薯源源不断运往鞠全智的红薯仓库。如果说原产地货源是护城河,那包装物流就是生死线。

在仓库里,红薯还要经过一道挑拣。有烂点的红薯不能留,一旦装箱,整箱红薯都会长毛。断头直径大于1角钱硬币的也不能留,虽然不影响食用,但端上桌难免不美观……按照这样的筛法,每1万斤红薯,就要有1千斤被筛掉。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10

仓库中设有专门的次品区

@农心农意专注蜜薯 的主要用户是青年和中年女性,她们买红薯通常是家庭消费。“5斤装的中果,8-13个,刚好够一家三口吃几天。”考虑到运输途中的水分蒸发,每箱都会多装1到2两。

“我们所谓的5斤是净重,不是毛重,是去掉纸箱和网袋之后的重量。”鞠全智对这一点格外较真。红薯在运输的过程中,底层的红薯可能会由于上层重力与纸箱产生摩擦,为了改善这个问题,鞠全智换上支撑性更好的纸箱和更厚的网袋,而这些重量都不会计入红薯重量。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11

打包好的红薯订单

每个箱子上都有一个印章,标记着出厂信息,每一箱都可以追溯到地块。这个追责机制是从做抖音那天起就建立的。

7年过去,沃土永远有蓄水能力。积累下来的供应链基础和坚持不懈地直播支撑了线上的暴增,@农心农意专注蜜薯 抖音店播的销售额占到总体的90%左右,一套全新的商业逻辑正在变得清晰。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12

“以前是我们找种植户,现在是种植户找我们。”眼见着同村的种植户赚到了钱,越来越多人抢着来签合约。其中不乏生手,鞠全智和綦森达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组织一次集中培训: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驱虫?……

问题扑面而来,最忙的时候,綦森达吃住都在种植户家,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换洗一包新的衣服,也在这循环往复中见到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前几年有个退伍军人,从零开始学种红薯,现在已经买上房、开上车了。”

截至目前,与@农心农意专注蜜薯 长期合作的种植户达到30户,短期散户也有近百家。

不仅如此,"农心农意"生态链上,每个角色都在改写传统农业剧本。

红薯仓库,最高峰时,有四五十个工人一起包快递。工人大姐能从胶带消耗量判断单量:“每卷封20单红薯,一叉车胶带能封2万单,2天就用完了。”这种原始计数法,与抖音电商后台的实时数据屏形成奇妙互文。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13

工人正在打包红薯

大姐们说话时,手上的活儿一刻不停,粗糙的手掌擦过红薯表皮泛起砂纸般的摩擦声。她们曾经都是三季围着苹果树,入冬围着锅台转的农村妇女,而如今在农闲的冬天也有了生计。

十几公里外的直播间里,4个主播每隔两小时轮换一次,不厌其烦地回答“烤红薯是否需要翻面”“榴莲薯有没有榴莲味”。

她们中,有人做过房产销售、微商,在厂里打过工,也有人曾是全职宝妈,没有一个有过直播经验。现在她们介绍清楚红薯,把每天"16小时直播马拉松"跑下来,最大程度地覆盖不同时段的消费者,就不会出差错。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14

主播正在直播

直播间墙上的时钟指向凌晨12:30,当日第16场直播结束。远处公路上,满载地瓜的货车正驶向运转中的中国,车灯划破黑暗的样子,像极了手机屏幕上永不熄灭的订单流。鞠全智形容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链条更越来越团结了。"

当AI算法蹿进红薯地(组图) - 15

在烟台农科院的档案室里,保存着每年与@农心农意专注蜜薯 合作开辟试验田的数据,不仅涉及苗情,还包括不同品种红薯的市场反馈。那些用失败灌溉的数据,正重新定义"靠天吃饭"。

曾经因失去店面而负债累累的人,如今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起一个依托信息数据的“农业项目”。

5年后的@农心农意专注蜜薯 会是什么样?

鞠全智说他得问问AI,但拿起手机的手,又放下,直到最后也没有输入这个问题。

或许他不必问,在算法驱动的时代,他有一股不同于算法的力量,就像红薯一样,曾经被命运摔打在地,又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长成不可替代的作物。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