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各国钢盔:英法钢盔被嫌弃,美国M1能当锅碗,德国M35成经典
根据纪录片里的抗战老兵回忆,当年被保长叫去当兵,很多人到了军队连一身军装都没发,只要有三样东西就能上战场了,这三种东西就是步枪、钢盔、绑腿。军人打仗不能没有枪,就算是一把膛线被磨光的“老套筒”,拿在手里后心里也有底。
至于绑腿和钢盔,绑腿是长途行军不可缺少的配件,中国军人没有车坐,行军全靠两条腿,没有绑腿就走不了路,打不了仗;钢盔在部队里比较奢侈,是保命的家伙,一般大头兵戴不上,打完仗能从鬼子身上缴获一顶就是宝贝。
在二战时期,世界各国陆军已经广泛装备了钢盔,甚至民间的救火、防空部队也有钢盔,奈何中国军队装备太差,连这种保命的东西都不能人手一顶。世界主要国家的钢盔各具特色,外形各异,和军装以及步枪一样是本国的标志。
英国的“飞碟帽”,法国的“大檐帽”,美国的M1钢盔,日本的“90铁帽”各具特色。如果把二战主要参战国英、法、美、德、苏、日的钢盔作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谁的最好看,谁的最优秀?
一、英法钢盔,从一战穿越而来的鸡肋
钢盔这种武器的历史十分久远,冷兵器时代东西方军队都有配备钢盔,只是数量不多,一般由军官佩戴。后来到了火器时代,士兵们要面对子弹和炮弹的威胁,钢盔的重要性才大大提高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军用钢盔的普及阶段,英国和法国是排头兵,MK1头盔和亚德里安头盔开启了陆军的钢盔时代。英国MK1钢盔就是俗称的“飞碟帽”,戴在头上像顶了个锅盖,很多网友都觉得丑。法国亚德里安头盔外形也不咋地,它前面有个凸出的帽檐,头顶上有个透气的棱状凸起。
这两款头盔都是为了当时的堑壕战而生的,士兵们戴着它们在堑壕里蹲着,大大的帽檐能挡住炮弹的弹片和掉下的石头土块,还能防止流弹、跳弹。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都开始更新钢盔,到了二战期间,法军戴着改良版的亚德里安头盔,它外形上只有小小的改动,内衬也增加了舒适度。
因为法国只打了40天仗就投降,亚德里安头盔在二战中的表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英国则在二战期间推出了MK2型钢盔,其外形和材质和MK1一模一样,也是在里面的皮质悬挂带上做了改进。这种为堑壕战而生的头盔在二战时期早已落后,防护性能非常差,能轻易被手枪弹洞穿,而且不美观,英国士兵自己都觉得不满意。后期英国陆军也喜欢美国的M1钢盔,美国人就送了他们一批。
二、外形和防护力都中规中矩的苏、日钢盔
英法钢盔是二战垫底,苏联陆军sh40钢盔,日本的“90式铁帽”比他们稍好一点。
中国人最熟悉的肯定是日本钢盔,这款“90式铁帽”诞生于1930年,本来叫“30式铁帽”,但是日本自己有个“天皇纪年”,1930年正好是天皇纪年的2590年,所以后来就命名为“90式铁帽”,俗称90钢盔。
90钢盔的外形不像英法那么抽象,整体十分规则,像个酒盅一般。这款钢盔是复合钢打造,厚度为1mm,重量1000克上下,戴在头上不算重也不算轻。
日本钢盔的防护力全靠表面的曲面反弹子弹,本身1mm的厚度几乎无法阻挡任何枪支,日本自己的38大盖,在1000米的距离上都能完全洞穿90钢盔。
除了防护力差之外,这款钢盔的舒适度也很差,日本人在钢盔设计上没有积累,90钢盔内部没有皮质或者海绵的护垫,只有一层布,夏天戴着很舒适,但是冬天就出问题了,会出现日本特色的“头盔伤”。
尤其是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一到冬天出去训练,士兵头上一出汗,钢盔就冻在头皮上下不来,最后只能浇热水硬撕,连头发带头皮撤掉。1931年的齐齐哈尔之战,日本鬼子被打死200多人,结果冻伤近2000人,头盔伤占很大比例。后来日本在改进型号上也增厚的护垫,而且鼓励士兵先戴帽子再戴钢盔,以解决冻伤问题。
苏联陆军在二战时佩戴的是SSH40钢盔,这款钢盔诞生在1940年,是从SSH36-SSH38等钢盔基础上修改而来的。SSH40的厚度在1.1mm以上,重量超过1000克,它外形规则,外沿的两侧下垂,作为对耳朵的保护。因为苏联本身矿产丰富,SSH40头盔使用硅锰合金制作,防护力在二战当中属于上乘,能挡住9MM手枪弹的射击,强度仅次于美国的M1钢盔。
但可惜的是,粗糙的苏军钢盔在舒适度上跟日本人不相上下,它内部只有三片人造皮革作为悬挂,戴着比较稳定,但是极不舒服。苏军钢盔在苏德战场上经受了考验,士兵们对它的评价很好,只是在卫国战争末期因为产品质量下降,SSH40的防护力下降招致了部队的批评。
三、审美和防护兼备的美国,德国钢盔
最后两款钢盔,被网友们称为二战钢盔里的“卧龙”和“凤雏”,这就是德国M35钢盔和美国的M1钢盔。
美国的M1钢盔是二战最优秀的钢盔,这一点毋庸置疑。二战的美国国力无比强大,所以M1钢盔的质量很好,它采用内外两层设计,内壳是柔软材质,有复杂的悬挂调节系统,能适应不同的头部大小,舒适度比较好。外壳使用锰钢冲压制造,硬度和韧性都有保障,就是重量比较大,全重超过1.3公斤,戴在头上不太轻松。
M1钢盔的防弹性能是二战各国钢盔里最高的,因为内外双层的设计,外层的钢盔紧急时刻还能拆下来当锅碗使用,在战场上非常实用。
最后是德国的M35钢盔,这款钢盔的经典不必多言,一些人甚至认为“M35的外形就代表着二战”。
M35是在德国M17、18钢盔的基础上改造的,于1934年开始设计,1935年定型生产。这款钢盔用钼钢制造,一体成型,钢盔两侧和后部有凸出延伸,增加了对耳朵和后脑的保护。在内衬设计方面,M35的金属加皮革悬挂非常舒适,8片皮革衬垫能完美包裹头部,增加碰撞时对头部的保护。
1935年该钢盔定型后,首先出口到了我国装备了蒋氏的德械师,中国战士对它评价很高。后来M35大规模装备德军,在整个二战时生产了2000多万顶,成为纳粹德国的标志之一。
M35的舒适度和防护力在二战里不是最好的,但是它的外形简直无可挑剔,可以说是二战各国最帅的钢盔。必须承认的是,虽然纳粹德国是个邪恶的反人类政权,但是当时德军器械、服装的种种外形设计还是十分优越的。
在二战结束后,M35的设计影响了全世界的军队,现代军队的钢盔往往抛弃了美、苏、日那种全包裹形式,学习了M35的不规则外形,增强对耳部和后脑的保护。
文/商学野参考资料:1、《抗战中日军的“钢盔物语”》,萨苏2、《M35:钢盔的经典》,刚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