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里的一个经典药方,具有滋阴降火之效,仅4味中药材
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虽然念起来就像是绕口令一样,但这其中的学问是非常深的。
关于这句话的理解,其实也很简单。
对于我们身体来说,体内的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持的良好,自然身体也就不会受到病邪的侵袭,也就不会出现病症。
阳气循行在体表,作为人体对抗外邪的防御系统,这个系统不出故障,全靠什么?全靠阴在内安宁,没有“后院起火”。
而阴血在人体内部,作为人体健康的后勤系统,这个系统不出问题,靠什么?全靠阳在外御敌,没有“边关失守”。
《黄帝内经》的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阴阳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一方受到了损伤,另一方自然也会受到牵连。
所以,在临床上往往会遇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病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曾这样提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也就是说,阴液常虚,虚火常亢,这种情况其实最易诞生一种病证,那就是阴虚火旺。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里面的阴阳都在平时不知不觉中逐渐耗损。
慢慢地就会有一方出现不足,另一方逐渐强盛,阴液衰减了,就不能很好的给在外维护身体的阳气提供保障。
阴液衰减多少,外在的阳气也会跟着耗损,阴液愈衰,阳气越少。
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解决的方式也不是很复杂,“对证用药”就可以解决问题。既然是身体里面的阴液不足,那就将阴液补充起来就可以了。
不过应该怎么补?用什么补?却又大有学问。
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为此创立了一个经典名方,也就是著名的补阴妙方——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这个药方是收录在《丹溪心法》中的经典方剂,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主要用于阴虚火旺病症的改善。
那么,阴虚火旺这类病症究竟都有哪些表现呢?
不妨自查一下,是不是也有相同经历,最常见的就是骨蒸潮热,然后伴有盗汗等病症,同时还感觉内心烦躁、足膝疼热等。
现代临床上,常用大补阴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结核、肾结核等疾病,并且也有不错的疗效。
在《丹溪心法》的原文里面,关于大补阴丸这一方剂是这样说的,具有“降阴火,补肾水”的作用。
关于这个药方的组成也很简单,里面的中药材总共只有四味,也就是“熟地黄六两、龟板六两、黄柏四两、知母四两”。
将这些中药材研制成粉末,之后再用“猪脊髓蜜丸”,用盐白汤送服即可。
虽然朱丹溪的这一妙方组成很简单,只有四味中药材,但是配伍上也是十分精妙。
知母和黄柏具有寒凉的药性,可以将身体里面的火热下降。
而龟板和熟地黄则重于阴液的滋补,负责填精补髓、滋阴潜阳,再加上猪脊髓,可以直接入肾。
古人讲究“以形补形”,所以用猪骨髓来“以骨入骨,以髓补髓”,在这些中药的共同作用下,滋补阴精、清降火热,以达到固本培源的目的。
那么,对于大补阴丸这样一个妙方,究竟适合那些人使用呢?
当然是“阴虚火旺”的人,就是由于身体里面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一种虚热现象。
由于身体里面的阴液减少,火热就会上升,所谓是“阴消阳长”,这样就会出现烦躁、焦虑等病症。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会说,滋补肾阴?不是还有六味地黄丸吗?
其实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清代名医吴谦在《医宗金鉴》里面提到过,六味地黄丸善于补养肾阴,但本身的清热降火能力并不强。
而大补阴丸不仅能够补阴,同时还具有降火能力,所以大补阴丸这个药方更适合阴虚火旺的患者。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