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敦走了|回到喵星的猫咪,不需再被衡量生命的价值
「私人化的情感互动并不一定需要得到每个人的理解,但离去的灵魂不该承受如此指责。」
>>>
“一切都很突然,真的很突然……我们一起生活了快6年,是它陪我走过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不接受,我是真的不能接受……”
6月23日,一条名为#敦敦走了#的词条登上热搜第一。
不是前段时候风靡全网的冰墩墩,也不是某个名人,词条里说的敦敦是一只普通的家养短尾巴猫。
最臭脸猫、全网最像苏大强、短尾猫王,在敦敦身上,曾有很多标签。从一只瘦弱的小流浪,长成现在肚子圆滚滚的大猫,敦敦陪伴了它的主人六年,也在各种社交平台中拥有了无数的云养“爸妈”。
(敦敦小时候和现在)
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说:“猫是唯一成功驯服了人类的动物。”
从博主们自发在互联网分享自己的小猫咪,到逐渐形成了“云养猫”、“云吸猫”的迷群,网红猫咪们似乎已经不再是主人的私有物。网友们参与到了它们的成长过程,它们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网友们提供了趣味与陪伴。
一开始,人们因为敦敦的可爱外表被吸引,但在一条条短视频中,更多人发现了它与众不同的“性格”,也在猫与主人的互动中看到了调侃与搞笑之外的情感。
也许,对于不曾了解过这些故事的人来说,敦敦只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条。甚至,有人会因为难以理解其中情感而对伤心的人恶语相向。
打下几个字只需要几秒钟,但语言的刀子,在无形中造成的伤害却可能是长久的。一句句“一只猫而已”和“摇钱树走了”的声音,是对那些真实存在过的情感和陪伴的无视,更是对生命的漠视。
“拟人化”的想象
与成为“陪伴者”的猫咪
故事开始于2016年的冬天。三只小猫被猫妈妈遗弃,在救助人的帮助下,两只先被领养,而身材瘦弱又是短尾的小橘猫直到2017年,才遇到了现在的主人。
主人给它取名为“敦敦”,希望它未来能长得敦实一些。长大的过程中,它陪着猫主人从深圳、武汉到老家,经历过原住民小狗的去世、度过了考试崩溃的艰难日子。
(敦敦四岁生日祝福视频截图)
作者在纪念它四岁生日的视频里中说,“遇见你是我的幸运”。
感到幸运的不只是猫主人,随着敦敦在网络上走红,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这只个性与众不同的小猫。而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与这只小猫咪产生了联系。
家里无法接受养猫,自己却特别喜欢猫的高考生说,每天都想去搜敦敦的视频有没有更新。
刚经历了分手偶然关注到敦敦的人说:“是他真的陪我度过了很不好熬的日子。”
养着同样性格猫咪的人则惊喜地发现,原来还有和我家“逆子”一般性格的猫。
(敦敦相关的微博截图,©超话粉丝)
在这些故事里,猫不再仅仅只是“萌即正义”下的符号表征。就像人们与各种媒介里的人物产生“准社会关系”,在自身与视频中的动物关联起来时,在被逗乐、被感动、被陪伴的种种瞬间里,观看者与这只小猫咪也形成着互动关系。
有学者认为,猫咪的外表能让人产生“可爱回应”。相比人类,猫咪有着更娇小的身体、柔顺的皮毛、圆圆的脑袋和大眼睛,它们就像是永远不会长大的“婴儿”,激发着人们内心的照顾欲望和温柔。
但在令人心动的可爱属性之外,“卖萌”不再成为吸引云养“爸妈”的唯一因素,越来越多有个性的猫咪成为新一代的“网红猫”。它们或是有着极致的反差——生气发怒也只能发出软糯的声音;又或是在猫咪世界上演“甄嬛传”——多猫家庭里个个猫都有八百个心眼子。
(b站的热门猫咪视频)
而熟知这些不同性格猫咪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云吸猫的迷群。他们了解无数云养猫咪的个性特征,会在看到相似猫咪时想起自己熟悉的那一只。自发造梗的过程中,猫咪不仅仅是陪伴者,也成为了一种社交凝聚力。对于这群“吸猫人”,猫咪们像是人们走街串巷时会打招呼的“邻居”,在博主日更的节奏里成为了自身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不被理解的情感互动:
工具理性下的生命评判
在大量研究中,云吸猫、云养猫被称为是现代青年的一种亚文化。不过这种亚文化从开始就带着一些不够强烈的反抗意味,反而显得有些温馨和治愈。人们开始云养猫的理由或许是出于失意的现实生活,但离开时往往收获的是愉悦和满足。
而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人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喵”叫声和猫咪翻滚、扭动等举动背后的准确意涵,却能以自己的理解赋予这些言行解释。
它趴在我身上,一定是需要我;它的眼神一直盯着我,一定是喜欢和我玩;它滚来滚去,一定是和我在一起很开心。当猫咪的言行在视频中被想象出各种各样丰富的内涵,作为云观众的粉丝们也就更能在拟人化的互动中找到慰藉。
(b站萌宠区知名up主的“创作名言”)
然而,当猫咪个性也开始“内卷”,部分找不到突破点的博主开始了“另辟蹊径”的尝试。强行给猫咪们设置剧情、为猫咪添加“男友”或“女友”的角色……甚至有人为了拍下那些看似窘迫、可爱的画面,而造成猫咪应激,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云养猫”商业化后的一种异化。在走向模式化的猫咪视频中,最开始的治愈意味似乎也正在被消解。
(让猫做出危险动作的视频截图)
但用部分博主的行为,来概括所有宠物博主的行为逻辑,甚至借此网暴刚刚失去宠物的主人,并不恰当。
“她接了太多推广,一定是用了不好的产品导致的问题。”
“为什么治病不去更大的医院?为什么不做更多的检查?”
除了敦敦,之前离开的网红猫咪千千岁、楼楼主人都曾面临过质疑。可是,站在网络另一端的人们,是否还记得,那个真正在现实中日夜照顾猫咪、为它一举一动担忧操心的人并非自己。
而在还算温和的提问以外,还出现了“还以为死了什么大人物,原来是一只猫。”“动物比人还重要啊?”“又一个博主的摇钱树没了。”这样的声音。
在各种悲伤的博文出现后,云养猫的迷群也被蒙上了不够理智和“爱猫胜过人”的标签。在这些语境中,“爱猫人士”这个词仿佛也带上了讽刺的意味。
因为死亡的,“仅仅”是一只猫“而已”。
在更为功利的视角下,工具理性适用的对象似乎也不只局限于人了。基于这样的理解,猫可以是捕鼠“工具”、可以是偶尔感兴趣的“玩偶”,唯独不具备生命的“价值”。
因此,即便面对的是生命逝去,也能够以“功能性”来消解生命本身的伤痛。所有恶语相向承担的后果,不过是被视为人类附属的一只猫的死亡。
可是,猫咪从一开始就并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功能性”。正如艾比盖尔·塔克在《人类“吸猫”小史》所说:“猫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被石器时代的村民所包容,被古埃及人所崇敬,被当今千禧一代在网上热捧。”
人类“被驯化”的话语背后,神秘的崇拜、情感的寄托都可能是人类被猫咪“征服”的理由。在这些话语中,功能是最不常被提及的因素。
在当下,云吸猫所产生的情感也许都与个体的故事相关。就像改编自真实故事的《流浪猫鲍勃》,在毒品、流浪和孤独之间,詹姆斯因为橘猫鲍勃找到了生命的温暖,也找到了自己。
私人化的情感互动并不一定需要得到每个人的理解,但离去的灵魂不该承受如此指责。
(真实故事改编电影《流浪猫鲍勃》)
“一只猫而已”无法成为网络暴力的理由,也不能成为判定生命高低贵贱的根据。
在现实中,可能还有更多鲍勃与詹姆斯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之所以动人,只是因为那份无差别的情感价值。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周如南,陈敏仪.日常生活批判视野下的视觉表意实践——“云养猫”网络文化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5):24-31.
[1]任一帆.新媒介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新表征——以“云吸猫”为例[J].戏剧之家,2021(03):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