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之事不必有,东征之志不可无,李鸿章评价对日作战
19世纪末期第一次朝鲜之乱中国在汉城的胜利,让无数清朝朝廷士大夫产生了轻敌的想法,虽然说轻敌,但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轻敌的,反而觉得自己的认为是正确的。解决朝鲜之乱的两员勇将张謇和袁世凯都主张乘着这个机会直接将朝鲜内地化算了,这样以后方便管理也好直接以此作为前线抵御东边日本人的进攻,这还不算是最为激烈的说法,最为理解的言论是以清廷“清流”张佩纶和邓承修等人的意见,他们建议李鸿章在山东烟台设置陆海军大本营,然后调集海军和陆军直接对日本宣战,平定日本,那李鸿章对于此事到底是怎么看的呢?
张佩纶对于政日的看法
张佩纶和邓承修清朝末年之中著名的清流人士,所谓的清流就是将名节看得相当重要,在国家大事发生的时候,他们喊得口号是最高的,做的事情却是最少的,往往这种人就是坏事的,容易让一些做实事的人生气,但朝堂之中却又不能缺少这一类人。一方面是因为清廷为了防止读书人像明末读书人聚集在一起结社反抗朝廷,以此来给这些读书人之中进士的人一口饭吃,他们担任的官位往往都不需要什么经世济用的才能,但工资又比较高,就是国家花钱养了一帮闲人。
张佩纶这个人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主张国家对外策略一定要强硬才行,他的眼中是看不得一点妥协和退让,但自己对于国家大事和国际外交又是一点都不懂,看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依旧是使用传统天朝上国和朝贡体系那一套。所以在中法战争的时候,李鸿章派遣张佩纶去战场上实践他自己说的话,结果福建水师稍微有点受挫,他就是第一个逃离战场的,最后导致左宗棠花费数十年之功营造的“福建船政厂”毁于一旦。
本来李鸿章等人都以为张佩纶经过中法战争海上那一次失败之后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没有想到这个人在短短几年之后,看到朝鲜发生动乱之后又开始提出了自己的高谈阔论。他和邓承修两个人主张直接对日本宣战,因为他们看到张謇和袁世凯则两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都如此轻易的平定了朝鲜问题,击败了日本大使馆。所以觉得日本人不过如此,认为中国应该乘着这个机会“东征日本”,一举击败日本消灭未来东亚强敌威胁,那张佩纶的具体看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不有实行的可能呢?
首先张佩纶自己说自己关注日本明治维新已经很多年了,他看到的是日本百姓厌恶日本君臣实行的新政,大家心中所想的都是恢复曾经的幕府统治,回到闭关锁国那个状态之中去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而且日本的萨摩藩和长洲藩相互争权夺利更是使得日本国债如山,日本发行纸币失去了货币的信用,虽然军队建设上模仿西方军制模仿的很好,但实际上却是神似而形不似,这是所谓日本军队外无赫赫之名将,内无老成谋国之重臣的局面。
如果要说日本水师的情况的话,那日本海军之中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日本海军之中旗舰“扶桑军舰”了。其他的军舰不过的木制与钢制混合而成。小炮小船实在是不足为惧怕。如果要说日本士兵有多少的话?日本陆军张佩纶统计出来的数据是在5万人左右,海军的话更少只有区区4000人的样子。而且日本军官“吃空饷”吃的很厉害,很多军队之中都缺额眼中,所以才招募许多旧武士和浪人来在点卯的时候充数。这种军队没打过什么实战,和中国军队比较差大远了,要是和中国军队之中精锐湘军和淮军相比,更不是一个层次。
张佩纶这位清朝清流代表对于日本人的看法就是这个样子的,不得不说他也不是完全空谈,而是做到了一些实际情况的调查,但他说的日本国存在的很多问题,难道当时的中国就不存在吗?日本国保守势力比较强大,中国封建保守势力更顽固吧?日本权臣明争暗斗,中国慈禧后党和光绪为首的帝党难道就倾轧了?日本军队吃空饷严重,难道中国军队当时就都是“足兵足额”吗?能够看到敌人的短处当然是好的, 但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就叫嚣启动国战,却是短视而愚蠢的。
邓承修对征日的看法
邓承修是广东惠阳淡水人,咸丰年间20岁就中了举人,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少年才子的名头用到他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曾经多次担任南方重要官职,不是一个完全不做事的清流,后来成为了清政府之中最敢说话,不怕得罪人的御史。因为他上的奏章敢写敢骂人,所以在当时得到了一个绰号叫做“铁笔御史”。
中法战争时候因为他喊的口号比较高,所以也被李鸿章从慈禧太后哪里请到了一道圣旨,让邓承修直接去中法战争观摩战事,他后来在中国与法国签订和约的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法国要求中国割让土地,他作为中国勘察国界大臣,勇敢的维护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在镇南关之中没有被法国使者的枪炮吓到,没有签订一份卖国条约,也没有使得大清割让一寸土地和赔偿一两银子。
最后反而是靠着他据理力争为大清收回了镇南关以南被法军之后之后之后占据的嘉隆河、八庄、十万山、分茅岭、江平、黄竹等地。所以从中法战争之后他可以说是一炮打响,成就了相当了不得的名声,靠着这些功劳才得以后来居上和张佩纶并称为清末四大名流。那历史之中朝鲜第一次内乱被中国勘定之后的铁笔御史邓承修对于“宣战日本”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看的呢?
他首先说到的是日本国土面积,认为以日本的国土面积不过是大清的两个行省而已。而且日本国家财政常年储备的白银不超过500万两,这样窘迫的处境拿什么立国处世呢?日本海军不超过八千,军舰大部分都是腐朽不堪一战,所谓日本人人带刀武士统计起来也才不过是4万人马。而且又不是人人精锐。之所以说日本敢于在朝鲜问题之上挑衅中国,不是不知道中国国土之大,也不是不知道中国的富强,而是因为日本人认为中国人胆小不敢对日本发难,是日本人算准了中国不敢首先挑事,所以多次试探中国底线。
李鸿章对于征日的看法
李鸿章个人对于这这两位清流主张东征日本的看法其实是下了调子的,即为历史之中著名的“东征之事不必有,东征之志不可无”。他认为张佩纶和邓承修两个清流看待中日战争都看待的太简单了,认为中国必胜也认为的太过于轻而易举了。实际上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全面朝西方看齐,抛弃日本本国的传统文化,所为的不过就是借助外国人的政治制度和军事科技来达到使“日本自强”的目的。
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亲自赶往欧洲考察欧洲各国民政制度,后来又派遣了日本皇室之中的亲王奔赴俄国进行学习,还分别派遣了其他使得前往意大利、奥匈帝国参观学习,日本人的使者出使外国考察各国政治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以至于道路堵塞。但奇怪的是西方人一点也不害怕日本人偷学他们的技术制度,反而很乐意教授日本人这些东西,其中所为的到底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西方科技超越日本是一个代差,日本在进步之后西方也在进步,日本进步之后反而会使得西方各国在亚洲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西方国家毫不畏惧。
因为日本为西方提供的着一层巨大经济利益关系,所以每次到中国和日本发生冲突争执的时候,西方列强国家总是假装出来主持公道,调平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但实际上是西方国家暗中偏袒日本,为日本的发展谋求时间和空间。李鸿章对于中国、日本、西方各国之间的分析就是这样,可以说是相当透彻了,对于中国国内的情况和东征日本的事情他也是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让大家知道未来中国的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李鸿章说“没有灭掉日本的实力,却先暴露了灭掉日本的意图”这是兵家大忌。日本人学习西方虽然只是形似而神不似,但中国也是如此,中日海军实力相差不大,跨越东海数千公里去日本人家门口和日本进行殊死搏斗,我不敢说我有必胜的把握。李鸿章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之间的实力,说清楚了中国当时对日作战不是必胜的可能,而且赢的机会也不是很大,这无疑是给大家浇了一盆冷水。
但李鸿章紧接着就来了一句:“东征之事不必有,东征之志不可无”。千古名句由此而诞生,带现在中国都还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他先给清流和爱国热血青年大臣浇冷水告诉大家现在还不是和日本打仗的时候,同时为了不使得大家丧食失斗志,李鸿章又说“东征之志不可无”。意思就是现在不少打仗灭掉日本的机会,但大家心中强大祖国,东征灭日的志向却不能丢失了,只要不忘记,我们大清就一定有机会。
分析完了中日双方实力、说了自己领军没有把握必胜;给叫嚣东征灭日浇了一盆冷水;又给大家树立目标立下了东征志向。最后就要说一下目前中国要做的实事了。当时的实事就是李鸿章为北洋水师“讨要薪资军费”。他说从前商量成立北洋海军的时候说好的是每年南洋和北洋海军军费一年是400万两白银。这些年以来各个省份转移支付给北洋海军和南洋海军的军费还不到当初说好的十分之一,希望太后和皇上能够下圣旨让户部和总理衙门查清楚,将这些年来欠南北洋海军的军费按照每年400万年白银补齐数目,这样只要五年之后,南北洋水师就能够有所成就,也足以捍卫中国海疆,不受他人欺侮。
结语
李鸿章个人的看法是精彩的,对于时局的分析也是到位的,东征日本是当时 很多人的一个理想吗,因为在当时的东亚注定只能有一个强国,那现在的局势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