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9月17日 10.6°C-15.2°C
澳元 : 人民币=4.78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二十年目睹之中国戏剧状状

2023-07-14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近日中国戏剧大事频起,阿那亚戏剧节风风火火,数字剧场概念突起,上海静安戏剧谷顽强求生,广东戏剧节于粤语深处立旌国戏彩旗,乌镇戏剧节颜色不减 …… 在繁荣文旅大旗之下,这件件戏剧事,风云际会,各自登高,不由得每一位身居其中历经中国戏剧 20 年之路途中人,复昨观今,感慨万千。一状状事细细思来,都是今日繁荣的基色,一状状事细细量去,都是今天文旅大繁荣中戏剧机遇的营养针。

今天不光北京放眼全国,在网络及祖国繁荣的递际交融下,以往戏剧的唯一核心北京已失三分颜色。回想当年,不是全国看北京,而是全国唯有北京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列宁说 "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 而我说不记得过去不过是无根之浮萍而已,值得从回忆中对标现在的,这些就是促使我写出这状状前情的根,这便是过去 20 年的前 10 年,将中国戏剧打下繁荣之底色,运出蓬勃之今日的戏剧前程。而细细想来,前程十年的核心不过是五位大导演的十年吧,这五位导演的作品构成了十年前程的重要基础底色。(没有列出来的功绩依然伟岸,但事实上真是这五位导演的作品构成了这些底色的重要基础,没办法,唯有事实而已。)

因为在这五位之前戏剧不成行业,只有门类;有心人可以去查一查 20 年前戏剧的中国全部年度票房会有多少?这是有记录的,而这些票房中又有多少是被这 5 位导演的作品瓜分,这不容假辞,他们占据了全国那一点点可怜的戏剧票房是 70% 以上,所以必须得从他们分析才能够理解,才能够可以给今天带来一点点不忘过去、砥砺前行的戏剧。

二十年目睹之中国戏剧状状 - 1

一、主流戏剧阵地旗帜的大导

五位导演我想应该就是:大导林兆华,先锋大旗孟京辉," 一戏一格,千戏千面 " 的田沁鑫院长(她今日已是国话院长,我得恭恭敬敬的尊称她院长,但是尤记当年田导二字,自有其独有的力量和芬芳),赖声川赖导,赖导二字在戏剧文青中很响亮,还有一位是林奕华林导。林导放在此处不是因为压轴,实际上他应该就是这 5 位导演的最末一名,但能在这 5 位中的第五名也足见当年对于今日之底色形成的贡献之大。

先看看大导,可叹!今日多少混迹阿那亚戏剧节,放浪各大戏剧节的青少年们已经模糊林兆华大导的记忆了。然而,这位实实在在是中国百年来传统的古典主义表达中突破自我的不二大先锋。当年以几部作品《绝对信号》《红白喜事》《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作品雄霸北京舞台,给出中国戏剧当时之力量和信心,又给了多少专业学生及业者一个气势磅礴的戏剧的坐标的力量。

然而,当然当年还有不少同时期的著名导演,但是只有林兆华代表着当时最有力量的主流戏剧阵地,发出了戏剧领域的惊天动地的戏剧实践与呐喊,表达出戏剧的时代探索和活力的方向,大导在 80 年代初期至中期的《绝对信号》等作品引发了中国 80 年代的实验戏剧风潮,开启中国当代戏剧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大门。被视为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出最深切反省的导演,他还有《三姊妹 · 等待戈多》《赵氏孤儿》《樱桃园》等经典之作,无论在观念还是意识方面都深刻影响着国内戏剧创作的发展。

时至今日,人艺 50 岁以上的大演员们,口口相授的与他们同时期的大导演,必然是林兆华先生,所以他被尊之为大导,大导之大字,当之无愧,大字的含义包括重要的、德高望重的,排行第一的、学识渊博的,他当之无愧。可惜大导没有在他体力能支撑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思索跳出国有院团基因中对创作的束缚,他没有再次形成当下戏剧最为需要的与观众之间水乳交融的驾驭市场关系的榜样。而这种作品以个人观念,它就是中国与世界戏剧中必然要完成的沟通桥梁,它的本色就是戏剧和观众的关系的实践。

五大之首,美哉!大导当之无愧是今日繁荣的戏剧文旅现状的奠基和贡献者。

二、中国式先锋和前卫旗帜的孟京辉

第二位写的是孟京辉导演,他被称为 " 戏剧狂人 "" 中国剧坛神话 "。这个人极具专属于戏剧的聪明,这位导演他在 90 年代的时候,既如惊雷般打破了写实主义戏剧作品一统中国戏剧舞台,江山之昏昏沉睡的沉闷气氛,创作了裹挟着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色彩的《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也包括现在不为人之常提但当时绝对是有小石破云日之力量的《思凡》。给整个中国(当然了这指的是中国的戏剧环境)戏剧环境中的青少年的学子们看到了疯狂的戏剧表达,躁动的青春的可能,生动的于写实主义无关的前卫的气息。

我个人认为孟京辉先生的戏剧聪明又高于他的戏剧智慧,他迅速的旌起了先锋和前卫的戏剧大旗,孟导不是抛弃了写实主义,而是他并没有在写实主义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同时就不受到束缚,再加上个人的思维的奔放,自然的使用了最方便的方式,也不是浪漫主义,他用了各种杂糅的方法,用了他自己最有能力的办法,就是他作为掌控舞台的导演,用各种节奏形成结构,用各种求异求新形成他的孟京辉式的前卫主义。

比如《思凡》在剧中男女亲热时,剧中的 " 讲解人 " 就跳出来啪啪啪,她用了思凡中小和尚思春中几个字,此处略去多少字来成为戏剧的手法,抓住了在 90 年代的时候,整个中国需要突破,整个中国的灵魂需要改革和开放,在青春和时代中用戏剧的契合表达了突破,实现了突破,以突破写实主义,放弃了陈旧和呆板的舞台控制,吸引着前赴后继的追求着前卫感的青年人聚集在这杆大旗下,形成面对前卫的聚集力和旌旗手。

然而时至今日,孟导的智慧高于他的创作,他的智慧在于他一直就旌起了前卫的大旗。问题是前卫不是在 90 年代我们需要得到的一些突破性的手段,前卫必然要成为后面的现实主义或者主流戏剧探索的探索路径。可惜孟导至今未形成这样的前卫力量,也许假以时日,孟导会再次突破自己。

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当下的戏剧基色,孟京辉导演以他自己一直对前卫的牢牢把控给戏剧与生活的丰富带来了巨大的游艺能量。如果说对戏剧本身而言,功远大于过,因为他给予了更多探索着青春和未来的年轻人于戏剧立场上的一个观感方向。20 年的今天,阿那亚戏剧节出现的繁荣的烽火雷动,深刻的验证着孟京辉的智慧。如果说在今日的 " 孟式 " 繁荣下,质疑或否认当下戏剧关于前卫和先锋的真实定义,这不是不科学,而是过于苛责了。

三、狂飙于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田沁鑫

其实第三位写田沁鑫导演未必合理,也许她应该第二位,但暂且就第三位吧,因为就今日的中国市场的丰富而言,田导绝对功不可没。然而就今日的戏剧文旅的大繁荣对于普通年轻人的吸引力而言,田导今日的力量也许在我看来不能与十几年前几部大戏提出的时代风云的田导放在同一个云台之中。

今日的观众谁能料到当日一个《红玫瑰与白玫瑰》将所有对于文学有想象和浸润,对于写实主义戏剧无任何观感的多少复旦学子,多少同济学生、北大学子、人大学生 …… 把他们紧紧抓到了剧场中,体验到了戏剧与文学在浪漫主义的旗帜下的无限遐思。

一位主流阵地中的导演凭此堪称伟大二字,她扎扎实实的给中国的年轻人看到了戏剧与文学共融,进入新时代中生命和活力的戏剧舞台。这些活力恰恰与细雨润无声的方案一样,浸润到了每一个 90 年代 20 年间的青年人们的心中,从而吸引和无比丰富地壮大了的戏剧观众阵营。

她在这条路上探索,一直能让我们记录到 2015 年的《北京法源寺》。在这部作品中,她既用写实主义的底色和浪漫主义的飞扬,构建了一个表达中国百年历史的接近史诗的大戏,她稳稳的在那给成长中的文学读者已经从少年步入中青年的浪漫主义的戏剧主流观众,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市场戏剧格局,更不用说她之前的《四世同堂》,那么今天的多少信任戏剧的基础的扎实观众是来源于此,而这些观众往往形成了今日参与社会发展,形成中国的扎实的中坚力量的这一群重要的生命军。

近些年,田导提出了 " 数字剧场 " 的概念,个人不敢苟同,自认为没有把戏剧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到底是手段还是戏剧发展的根本这一概念理清,我拭目以待。

四、断崖式下跌的赖声川

第四位赖导,一部《暗恋桃花源》火遍海峡两岸(原本我成长的年代我以为是火遍世界,今天发现真的它只是火遍海峡两岸)归根结底的问题在于内地在 50 年代到 80 年代的过程当中,一直以写实主义戏剧为底色,而对岸在 50 年代到 70 年代中,甚至没有写实主义戏剧,甚至是没有形成风格和力量的戏剧行业。然而赖导以自己的《暗恋桃花源》加 " 相声剧 " 系列,既推动了台湾的戏剧繁荣,又带来了内地青年读者对于戏剧丰富的好奇(这一点也是时代红利所然,因为我们的时间信息差,两岸都对全世界的戏剧没有同步的信息接收的机会和能力)。

那么赖声川先生以这些作品愉悦丰富的表达了戏剧人和世界的关系,该多么重要。在 80 年代,赴欧美留学 " 数理化 " 以及法律是显学,学戏剧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赖导青眼有加选择了戏剧。但是时代的英雄往往在偶然之中,虽然伴随着赖先生的前 20 年,有着原创或鹊占鸠巢的嫌疑,屡屡有人指责他在原始创意上偷取了别人的创作,但此文不在于辨别这些疑问,固这些不谈。

在《暗恋桃花源》的时代,因为改革开放它能进入中国大陆,因为这部作品的对两岸共同情感的关联,一个不同时空场景中的互相错乱交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舞台手法的借用,以及当时最为重要的演员的加持——林青霞使得一部作品成为范本,成为看戏的青少年投时尚、文艺投名状的状状。那么后来他的各种戏,尽管达不到这部戏的文化和艺术的量级,但依然有动人、动情和技巧和技术上的相对的时间优势(说时间优势是因为短短五年后中国内地的创作手法已经层出不穷)。

赖导在那个时代去紧扣每部戏的观众阅读节奏,这是一个他的制胜法宝,是占据那个时代的戏剧的市场标志。

当然为什么我要把赖导放在第四?是因为赖导的创作有一个极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特点,即他在《宝岛一村》作品以后戏剧作品的质量呈断崖式下跌。观众看了赖导的戏深感不适甚至愤怒的在网络吐槽,直言节奏拖沓、坐如针毡,导演手法炒九十年代的旧饭,毫无创新、硬塞尴戏,赖导曾经紧扣观众阅读节奏的制胜法宝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场的昏昏欲睡,或是低俗尴尬。

这种断崖式下跌让我到形成此文时依然找不到答案,他不是因为年龄的成长缓缓的走下下坡路,而是自此以后没有一部在导演手法上,以及文本创作上能够进入二流状态的戏剧作品。如果江湖传闻中他没有更厉害的合伙创作者给他的文本编剧阶段的方案,他就写不出好的文本来,那么为什么从《水中之书》到《幺幺洞捌》再到《曾经如是》在导演手法上也让人不忍目睹?舞台呈现的断崖式下跌已经不能够用他文本的问题能形容、解释了。

然而这 20 年中的前 10 年必须得是记住是赖声川导演以他名下的《暗恋桃花源》(如有别的创作者有疑问,请不要把我看成是帮赖导,把我的此文当成是赖声川创作暗恋的佐证的证据,我只是引用了他现在在市场上的海报中对他的称呼)以一部《暗恋桃花源》推动了中国更多的戏剧人群。在那个时代,中国向海外看,中国的文化对海外文化的强力吸纳,尤其是同文同种的台湾戏剧文化的没有任何回避的坦荡接受的时代红利,帮助中国戏剧的市场化进程中吸引来了多少这样的年轻时尚观众。

然而一声叹息,还是要把此文拉回来说,《水中之书》《遥远的星球一粒沙》等作品都不能用文本不能自圆其说来解释了,强行的把任何他做不到的戏剧方案硬塞到剧中,让所有人被《暗恋桃花源》时形成的权威感所压倒,逼迫观众去接受这些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导演手段极其贫乏,编剧手法在内地现在的文本中达不到二流作品的文本,只是我依然不懂这种断崖式下跌的原因是什么?我只能说这种状态不可思议,期待别人能回答。这种断崖式下跌的舞台质量也定会在假以时日后产生巨大的对赖导的怀疑和伤感。

五、时尚戏剧鼻祖林奕华

第五位写的是林奕华林导,我们不得不提,虽然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几人记得,但曾经在 2007 年到 2016 年来,他真的是独领一面风骚大旗的香港导演,香港籍导演坦白的说,除他之外,香港戏剧导演进入大众戏剧眼光的绝无第二人。

他以他以几部作品让中国当时对于时尚有着迫切的营养需求的都市年轻人,感受到了多元文化。在他的作品中办公室总有一位 " 伪娘 ",然而这位 " 伪娘 " 总是那么的机智和时尚,和当下的 " 流量文化 " 是多么的契合,多么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多少都市的青年人以到他的作品中去看奇装异服,为解决自己的时尚危机和时尚贫瘠的手段。

他的这种的创作思路的活跃,使得他又在当时的作品中能够带来很多时尚明星。比如说今日依然有着独有地位的张艾嘉、刘若英曾与林导合作过,吴彦祖也演过他的作品,然而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林奕华导演,毕竟在作品中缺乏文化的根的力量,他缺乏了戏剧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血脉情感对于观众的大空间的市场需求的根。他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落寞即在于此,他和美籍台湾导演赖声川还不同。

赖声川导演这些年作品,虽然导演水准虽然断崖式低迷,但他依然在低迷中去讲一些文化道理,而林导却无道理可讲,所以今日观众已经不知他为何人了,但是我们确实要深刻的理解和记得,这 20 年之中国戏剧的状状中,前 10 年有他不可或缺的功劳,没有这个功能,就没有今日的戏剧观众的一部分底色。

再说一遍,列宁说 "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依然期待这五位导演,期待 87 岁的大导林兆华保重身体,能够看到中国戏剧的下一步江山,期待孟京辉导演拿出先锋和前卫的新标志。期待田沁鑫院长在如此之重要的岗位上再续《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芬芳花香,戏剧之花香。至于赖导,也许他先解释清楚自己的创作中的这种断裂、断崖是当务之急,当然对林奕华先生谈不上期待,因为已经知道他的未来和走向,我也希望这句话写完,他让我打自己的耳光,在才华的思路上当然总有意外,如果我能打下自己耳光,我内心无比幸福。因为我希望他潜龙沉渊,又名再起。

二十年中国戏剧之状状感慨万千,感谢文化,老夫停笔,再观察个三五载,再写第二个中国戏剧十年之状状。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