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5日 13.9°C-16.3°C
澳元 : 人民币=4.67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2023-08-31 来源: 懂球帝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42分输塞尔维亚,20分输南苏丹,18分输波多黎各...

或许这都在很多人意料之中,但距离中国男篮连续2届无缘奥运会,应该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1

虽然输球的比赛中也都有很多遗憾之处和马后炮,比如如果打南苏丹那场对手的三分没那么变态准、如果南苏丹那场的裁判吹罚尺度能更中立一点、如果打波多黎各这场少上甚至直接DNP王哲林... 但竞技体育以结果论成败,输了就是输了,何况还输了那么多分。

单从这三场失利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如今的中国男篮,在世界水平上,和强队、甚至中游球队,都存在全方位的差距。不说和十年前比,就算和四年前比,中国男篮的竞技水准都是下滑的。

实际上,17年前就有人痛陈过中国男篮的问题,而且他所说的言语还被总结成了“九问”,每次中国男篮大赛失利,都会有媒体把这九问拿出来再品味(鞭尸)一番。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2

尤纳斯的这九个问题,是在2006年男篮在欧洲拉练时问出来的,回首望去,那时甚至还是中国男篮的巅峰时期。

可是如今已经17年过去了,当年还不到1岁的杨瀚森明年都能打CBA了,但那段振聋发聩的“尤纳斯九问”,如今还有回响吗?

17年过去了,为什么中国男篮的基本功不进反退?

“尤纳斯九问”中的前三问——“为什么他们会疲惫得那么快?为什么他们总是不够快,总是在犹豫?总是在不断地失误,犯错?为什么他们总是那么软,总是扛不住?”本质上指的就是男篮目前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基本功。

单从这几场比赛看下来,一个词语甚至一句话都很难总结出中国男篮的基本功问题。场均14个失误那都算好的,每场至少一个空篮不进外加一个两罚不中这种不会被统计成失误的回合更伤士气。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3

easyball打不进反手被别人一个转换,里外里就是四五分,不仅丢场面,更损斗志

前两天中国男篮的上一代领军人物易建联刚刚退役,球迷们在回味他的高光时刻时也不禁感叹,易建联的那些进攻招数,现在国内球员基本没有能做出来的。事实也是如此,至少不说远的,就说10年前,中国男篮的基本功都不这样。

几十年前,在中国篮球乃至整个中国体育圈的训练,讲究的是“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训练量。到了21世纪,这套路子因被认为不以人为本、泯灭人性、不拿运动员的健康当回事儿而被封印,取而代之的是更现代化的“科学训练”——但所谓科学训练,不过是全靠自觉罢了。如果不是几年前宫鲁鸣又重新提起来一嘴,或许再过几年,“三从一大”就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4

而“三从一大”被打入冷宫后,最直观的,就是中国篮球(包括足球)运动员基本功的直线下滑。难道国外的训练强度不高吗?当年的姚明易建联孙继海,乃至现在好多在各个级别联赛留洋的足球运动员,提到国外球队的训练,言必称“比国内的强度大多了,得适应好久”。可以前,我们训练也是这么上强度的啊!

当然,“三从一大”只是一方面,至于另一方面,则和中国篮球从小的选材培养不无关系。

从穆铁柱时代开始,中国男篮在亚洲称霸靠的就是一个高,这也导致国内篮球从几岁开始的选材就是身高优先,而或多或少忽视了基本功的打底。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5

帮日本男篮缔造奇迹的后卫河村勇辉,身高不过1米72,这身体条件放咱们国内怕是早就被淘汰了

的确,在青少年阶段,“一寸长一寸强”,靠着身体条件轻松打爆对手易如反掌,但等到了打职业的年纪,一切走捷径的方法都终究会付出代价:没有好的基本功做基础,再强的身体素质也是白搭。更何况,到了国际比赛,我们的身体素质难道还有优势可言吗?身体素质不如人,基本功也不如人,你不输谁输?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6

南苏丹这帮人不仅手脚比你长,跑跳比你猛,投篮还比你准,你说气人不?

好吧,退一万步说,小时候没打好的基础,可以在后天通过平时的比赛和训练接着练。

但我们的联赛,真的起到了帮助球员们变得更强的作用吗?

17年过去了,为什么中国篮球联赛的水平却在呈下滑之势?

上面基本功的问题,正好也能呼应到“尤纳斯之问”的第四、五问。

还记得4年前中国男篮在家门口确认无缘直通东京奥运后杨毅的一番话:“在联赛中打出好的表现时,不要觉得自己多了不起。(某些球员)在联赛里很了不起,但你在世界杯关键比赛里可能一分都得不了。你在世界舞台上并没有那样的水平,跟那些中国篮坛上辉煌的名字相比,你们差的远。”

不知道当时有多少球员把这话听了进去,至少4年后,看着这些球员们在马尼拉的表现,我不太好说。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7

由于亚洲篮球没有像亚冠、欧冠那样大规模的洲际俱乐部赛事,所以很难从外战成绩去衡量CBA的水平到底如何,所谓球迷戏称的“世界第二大联赛”,指的也不过是钱花的多。

17年来,为了让各队摆脱“外援依赖症”,CBA的外援政策从不限人次降到4节6人次再降到4节4人次,但直观上并没有让人感觉现在的CBA比以前精彩,京粤争霸、辽粤争霸那几年,还是哈德森、马布里、威姆斯等外援们给人留的印象最深;比赛强度上,就算撇开国内转播技术的debuff,也能肉眼可见地看出如今CBA的强度和FIBA大赛差着多少。

而国内球员上场人次的增多,从客观上看,最后也没有起到帮助本土球员成长的作用,多出来的那几个人次,要么是被本土球星吃掉,要么就是给了“工具人”球员。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这些年中超的U23政策,好像是挺像的。

还记得2022-23赛季初,CBA曾专门就裁判问题强调,会为了让球员们适应国际篮联的环境而放松吹罚尺度,鼓励对抗,但还是治标不治本,对抗强度和基本功素养的问题还是没得到解决。

在CBA堪称身体炸裂的小前锋们到了世界杯被撞的东倒西歪,在CBA成了“鞍山库里”的小后卫们到了国际赛场球都运不明白,在CBA作威作福拿到单场61分+MVP的球员到马尼拉只有贡献拙劣表现被全国球迷喝倒彩的份儿... 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8

可惜,作为一个球迷,咱也不知道平时CBA球队们训练练的是啥。难道是因为练基础的东西变现周期长、出成绩慢?难怪中国男篮在世界杯场上经常连战术都跑不出来,防守轮转也稀里糊涂,合着和十几年前一样,该练战术默契的时间都拿去补基本功的课了?

17年过去了,为什么中国球员们依然像是机械执行战术的机器?

“尤纳斯之问”的第8问——为什么姚明不在我们就打得没有自信,放到4年前,把姚明换成易建联也依然合用,放到今天... 算了吧,李凯尔都快被“同化”了。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9

而且李凯尔自己也没有太多开火权,自主进攻欲望也低

17年前的尤纳斯,认为中国球员们执行战术死板僵化没有自己的理解、没球星就不知道如何打球;可17年后,在更菜的基本功的加持下,中国男篮的战术成功率也开始下滑,不断的无故停球、站着等球,最后给对方打反击轻松得分的机会。

也有很多球评诟病这支中国队只知道打战术,不会推转换,并把锅扣到教练头上——但仅有的几个转换机会,中国队也很少把握得住,不是失误就是空篮不进,这要是盲目打转换那确实和送分无异。

至于“球星依赖症”也是老毛病了,在国家队有姚明易建联,在俱乐部有外援,那自己肯定当好工具人就好;而如前所述,因为CBA和FIBA比赛之间的层级差距,在CBA联赛能呼风唤雨的球员到更高等级的比赛立马抓瞎。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10

针对国内比赛涨球慢的问题,足球早就指出了一条明路——留洋,而且是越早走越好、能踢越多比赛越好。以前中国篮球在闯海外这方面也是先锋,但近几年,“海归”越来越多,出海的却越来越少。

也是,相比于在国外默默无闻吃苦耐劳挣得又少,回到国内又有高工资又有粉丝捧着还有一堆商单拿,还玩儿什么命啊。

17年过去了,为何中国男子篮球运动员们更加忍受不了批评?

所以回到了尤纳斯的第6、7问。

在“金元足球”的同期,篮球这边可一点没落下,不仅大牌外援纷至沓来,内援待遇也不差——周琦之所以近1年无球可打的直接原因便是,限薪令出台后,他再没法挣到2000万/年的工资了。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11

但工资水平上去了,CBA的造血能力却下滑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愈加严重——就像之前的中超,一个能踢上比赛的U23就能卖上好几千万,这当然无助于联赛发展,也让很多CBA老板叫苦不迭,CBA版“工资帽”制度就这么产生了。

推出工资帽制度后,CBA的顶薪变成了600万,往下还有400万、300万等几个区间,到新秀就只有20万的年薪了。但先不说一些球员的工资水平和竞技水平是否匹配,随着国内篮球市场和粉丝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有一定知名度的球员来讲,工资收入已经不一定是大头。

除了工资,一般一个CBA球员挣钱的途径大致有:品牌代言、社媒接广告/直播打赏、假期走穴打野球等,而如果知名度够高,甚至还可以上综艺,有些综艺节目给的钱甚至比打球赚得多,毕竟对娱乐圈来讲,几百万确实是小钱;更有甚者,如曹芳、国宝、野球帝马师傅等网红,挣的已经比职业球员多不少了。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12

如果说17年前以平面和电视为主题的媒体是“报喜不报忧”的话,那么17年后的自媒体时代则是更甚,因为稍有不慎,还没等球员亲自下场,粉丝就已经先来把“小黑子”冲烂了。都什么年代还在玩传统体育,现在已经是粉丝经济的时代了,更不用说媒体与球员之间可能存在的“共生关系”了。

而作为球员一方,自然也乐得躺进媒体、自媒体和粉丝为自己编织的温柔乡,并借此攫取更多的利益。能左脚蹬右脚踩上天,谁还愿脚踏实地呢。

可惜啊,当你代表中国队出去打外战的时候,对方球员可不管你年薪多少、接了多少广告、在社媒上有多少粉丝。

或许这就是所谓“我国浓厚的篮球氛围和日益扩大的篮球市场规模与现阶段职业篮球运动员水平不完全匹配”的矛盾。不是,不会真要走足球重蹈过的覆辙吧?

17年了,我们何时能解答“尤纳斯九问”?

17年过去了,“尤纳斯九问”仍然振聋发聩,并且常看常新。因为至今,那九个问题,也还没有谁用实际行动做出回答。

17年过去了,当年那著名的“尤纳斯之问”至今仍在球馆里回响 - 13

其实答案可能也不复杂,无非还是那几句话:从基本功抓起、从联赛改革抓起、从娃娃抓起,云云。只是这几句话说说简单,身体力行又何其难,没有十年八年都很难看到果实,中国球迷又怎能忍受自家球队再连续两届、甚至五届无缘奥运?

再过10年,或许中国男篮的核心会变成杨瀚森、赵维伦,又或是哪位归化;但现在,中国篮球需要的不是巨星和名帅,而是更多的愚公和精卫,去做那些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效果、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从源头去解决问题——当然,这需要时间,但17年时间里走过的弯路证明,想回答尤纳斯的问题,依然只能靠时间。

只是可能,没有再一个17年给中国男篮等待了。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