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7日 18.1°C-20.0°C
澳元 : 人民币=4.54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为什么要关注罕见病?意义不止“治病救人”!

2024-02-29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今天是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据统计,人类已知的罕见病已经超过7000多种,但是仅有不到10%的罕见病有相应的治疗方案。

绝大部分罕见病都是疑难杂症,但很多患者都面临着无药可医的窘境。约有80%的罕见病为遗传性疾病,约50%在出生时或儿童期发病,常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病情复杂、诊断困难。

关于罕见病你了解多少呢?罕见病的病因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罕见病吧。

,时长

16:00

以下是文字内容:

什么是罕见病?

常见的类型有哪些?

我国罕见病患者群体大概有2000多万人,可以说罕见病不罕见。那么医学上是如何定义罕见病的?

医学上定义罕见病,其实是对罕见病的发病率进行定义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以及全球都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罕见病的罕见是相对于常见病而言,实际上是比我们日常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低,聚集于一个少量人群中的一个疾病。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罕见病的定义是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美国医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对于罕见病的定义,是低于1000个新生儿中有一个。

但是我们国家目前没有针对罕见病的一个特殊定义。

在全球其他地方也有针对患病者的总体人数进行定义的,比如以总体国家的患病人数低于30万,低于10万或者低于50万来定义罕见病。

不同国家的定义标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更多的国家可能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基本标准,或者基于各个国家医疗的可及性、医疗资源的充分程度以及人口的医疗健康总体发展水平,来确定一个罕见病的定义。这样能够更好地来配合整个政策、医疗、患者服务等多方面的资源,更好地为罕见病群体来进行服务。

常见罕见病的类型都有哪些呢?罕见病的命名主要是依据该疾病具体影响的系统、器官产生的相应的症状以及缺乏的具体物质。

但是基本上任何一个我们能想到的对人体非常关键的组织器官,都有可能对应着罕见病的发病类型。

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人)”“神经纤维瘤”“先天性巨痔症(浑身长毛的毛孩)”“独特类型的血友病”“杜氏肌营养不良”等。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虽然它们都叫罕见病,但是其症状和表现却千差万别。由于这些疾病的数量有限,发病率较低,因此被统一称为罕见病。

罕见病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此前曾有一篇报道提到,所有罕见病患者患上这种疾病之后,他影响不仅是他自己,影响的还是他整个家庭。

如果把罕见病所有类型加在一起,再加上患者的家庭,全社会每10个人到20个人之中,就会有一个人受到罕见病本身,或者罕见病亲属所造成的影响。所以整个罕见病加在一起,对整个的社会负担是非常大的。

但没有一个少数群体应该被忽视,罕见病患者也是如此。在临床医生对很多种疾病的分析综合中,罕见病常常是最后发现的或者确诊的,这实际上带动了我们对很多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认识水平。

要搞清一个罕见病,必须要对很多所谓的常见病或者少见病要有比较多的认识以后,排除了以后,再经过一些特殊诊断来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对很多疾病的认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罕见病作为一个研究的入口,通过这个入口可以造福更多常见病的人群。

那么造成罕见病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罕见病由多种因素导致,遗传是最重要的一类因素,环境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此外还有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造成的罕见病。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比如 I 型神经纤维瘤病,它的外显率是100%。这代表什么呢?就是所有有不好基因的患者,都会发生这个罕见病的临床表现。但是更多的疾病,它的外显度并不一定是100%,它可能在某种环境下才会激发出这个疾病的表现类型。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整个疾病的发病是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决定的。

罕见病与新技术的应用

在罕见病领域,是很多新技术的试验场。这两年基因编辑发展非常迅速,该技术已经在血友病、黑蒙症、杜氏肌营养不良等罕见病领域进行应用。除了基因编辑,还有其他一些新的医疗技术如mRNA技术、蛋白降解技术。

但基因编辑技术,目前在罕见病领域还没有得到很广泛的推广。

首先由于突变基因虽然明确,但是每一个患者都有着不同的突变位点。如果个性化去定制,每一个患者的成本会非常高昂。与缺少一个蛋白质然后通过基因载体进行补充的情况不同,这种方法无法适用于所有患者,尤其是在神经纤维瘤病等情况下,由于缺失的蛋白质各不相同,治疗变得十分困难。

其次,神经纤维瘤病基因编码的神经纤维素蛋白异常庞大,超出目前所有基因治疗载体可容纳的基因片段上限。

最后,目前用于神经系统基因治疗的载体,包括腺病毒和慢病毒,都尚未达到高效的转染效率。

因此,这三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突破。此外,基因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概念,仍处于初步阶段。随着技术和载体的不断完善,以及基因治疗模式的发展,更多疾病可能会从中受益。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除了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也是未来罕见病治疗的方向。然而,哪种方向适用于哪种罕见病,还需要根据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的干预模式来决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疾病的特点。

所以,罕见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没有一套能够通吃天下的打法,只有把每一个患者,每一种疾病的类型、亚型都进行系统的分析之后,才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更好地让患者从新技术的研发中获益。

罕见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独特的疾病治疗、诊断以及了解疾病发展机制的一个特殊的角度。

但是这个角度所研发出来的新的治疗方法、新的治疗药物、新的治疗手段,通常不仅仅局限在这样一个单独的罕见病群体,还可以汇集更多、更广泛的人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宋保亮曾说道:“研究罕见病,有助于我们对常见病的理解与认识”。

我们应该把罕见病,作为一个我们了解医学发展、疾病进程、患者心理、提高社会综合福祉的一个窗口,包括医生、科研单位、药企、社会公众以及受罕见病折磨的患者和被罕见病所影响的家庭,都应该积极地从自己的角度为罕见病贡献一份力量,使罕见病这个并不罕见的庞大群体,能够更多地享受到现代科技发展、医学发展的福祉,能够减少罕见病的疾病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对于健康的影响、对于社会功能的影响。

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可以诊断婴儿是否有罕见病基因突变。对罕见病高危群体进行产前筛查,可以有效防范罕见病的发生。

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看,通过基因检测、产期筛查等手段预防罕见病,是一项花钱少、效益高的卫生策略。

因此,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佳途径。

策划制作

本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创作团队丨深究科学

作者丨王智超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审核丨乔建歌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房主管护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