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成“社交货币”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为运动装备买单?
央广网北京6月22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李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年来,户外运动深受大家的喜爱,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户外运动的热潮下,有的户外装备由于出货量少等原因,甚至成了“社交货币”,价格被炒到原价的数倍。品牌方赚到了热度,代购和黄牛拿到了利润,收割的只有消费者的钱包。一些户外装备的价格怎么会越来越高?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冲锋衣品牌怎么选”,会看到很多相关的文章,有谈体验的、也有对比评测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何雨晨最初就是被这些文章吸引,但喜欢的单品却买不到货,她只能去二级市场加价购买。
何雨晨说:“刚接触户外运动的时候,看各种广告和推荐,买了一些所谓的‘网红’装备。结果发现有些装备并不适合我的实际需求,而且价格还不便宜。后来,当我真正想要升级装备时,却发现热门的款式要么缺货,要么价格被炒得离谱,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越野跑爱好者戴先生说,此前他也是在卖装备的时候才发现,二手的户外单品居然可以原价、甚至高于原价卖出去。
戴先生说:“比较偏向于羽绒服、冲锋衣,我们两三年前买了一些冲锋衣或羽绒服,会发现再卖出去,反而比当年买入价格翻个两三倍。”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2022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市场规模为1971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到2400亿元。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近一年来,户外装备的销售势头非常强劲,不同价位的户外装备品牌并不缺客源。户外装备的高热度,也让某些品牌的一些产品在二级市场甚至出现几倍的溢价率。例如,今年年初,某专业户外品牌推出了一款龙年限定款的冲锋衣,在二级市场上一度加价几千块钱才能买到。
就职于某高端户外运动品牌的赵先生表示,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追捧,品牌方也会借此控制货量,打造出稀有的热门款式。
赵先生说:“主要节点是去年冬天,到今年整体销售都是往上走,而且上得很快。我们冬天算是旺季,夏天算是淡季,但是现在夏天卖得也相对比较好。其实做的还是以稀缺性为主,物以稀为贵,什么东西少大家都想着买,其实需求量并不是很多,你如果放出来比较多的话,人家都有了,那就不会再买了。热门款补货还是相对比较少的,都是可以数得过来的,可能门店销售一个人也就能分到一件。”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的负责人周先生看来,炒作爆款一般是品牌方控制产量,通过话题制造舆论,从而提升品牌的价值认同感。
周先生说:“品牌方作为幕后推手会故意控制货量,比如说这件衣服,本来它的产能是可以生产1万件的,但不生产那么多,就生产1千件,造成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平衡。货少再加上各类博主种草帖子铺天盖地往上发,需求量就起来了,但是你又买不到。”
有不少消费者在线下排队购买一些热门户外单品时,遇到过黄牛和代购。赵先生说,由于一些产品在二级市场上存在差价,这些产品都会成为代购和黄牛的目标。
赵先生说:“他们炒作比如一两千块钱的东西,鞋42.5的我全要,有多少双买多少双,比如说40到44这个区间我都要。有的时候他不会到现场扫,一般都是加导购微信,后续去扫你的货。”
周先生也表示,一旦一个产品火起来,黄牛和代购看到有利可图,就会蜂拥而来。
周先生说:“其实现在户外跟以前炒球鞋是一样的,黄牛把货吃进,把价格抬高慢慢放货,造成虚假的供需关系不平衡,但实际上是有货的,只是黄牛在中间,故意没有把货量给放出来,然后把价格抬高去卖。”
周先生补充,价格高还买不到的另一种可能是品牌方也没想到某款产品会成为爆款。
周先生说:“这个东西货量有,没有中间黄牛去炒作,但可能因为某一个爆发点,突然就火起来了,因为品牌方的生产计划,一般是提前两个季度,甚至可能是提前一年,其实这件衣服本身产量就大,但是因为这个市场需求太大了,价格就上去了。”
作为品牌方必争之地的社交媒体平台,暗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某社交分享平台的数据显示,2023年户外笔记发布数量达到1.3亿,同比增长270%,笔记阅读量超过6225亿,同比增长570%。
多年从事户外品牌营销服务的杨先生表示,现在的品牌方会更加注重投放领域达人,以此来提高流量。
杨先生说:“某一个品牌这一季想主推某一款,他会疯狂去投那一款的相关流量。同时有些品牌真的是为了饥饿营销,像很多的户外品牌,其实在国内的负责方并不是品牌方,有些是经销商。经销商可能一开始的订货量就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为了造势,又去疯狂推这一款。”
杨先生建议消费者,不同的户外装备具备不同的功能性,在种草某款产品时,先问问自己不买它行不行?
杨先生说:“你真正去了解这个东西之后,然后你再去消费,而不是人云亦云。现在有人去徒步,有人去爬个小山,买了(某品牌高端)冲锋衣,得到了所谓的认同。圈里真正会玩的人去爬山,没有人是去穿冲锋衣的,因为它会闷,会特别不舒服,你会出很多汗。大家买了这个东西,其实已经脱离了户外的实际需求,所以才给这些黄牛、给品牌方有炒作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