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丨佛山市南海区的国少双胞胎是怎样炼成的?
记者王伟报道
佛山市南海区培养出了国脚,而且还是双胞胎之一,这是黄家全多年对少儿足球的辛勤耕耘的收获,近日入选国少的杨嘉健和孪生弟弟杨嘉康回到南海感恩师父回归母校,作为他们恩师的黄家全非常欣慰。更为重要的是,这对双胞胎的成才,对于南海区的足球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激励。
▼
【双胞胎回南海感恩培养】
五年前,本报曾报道佛山市南海区的十几对双胞胎参加足球训练的情况,当时其中有一对双胞胎就引起了关注,他们是师从南海区足协秘书长黄家全门下。“我相信这对双胞胎有机会打上职业队。”
这是黄家全当年的表态,五年之后,这对双胞胎杨嘉健和杨嘉康双双代表恒大留洋西班牙,其中哥哥杨嘉健在获得2017年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U15锦标赛亚军之后,入选U16国少队,成为南海区桂城首位入选国少队的队员。
在结束了在武汉的国少队集训之后,杨嘉健和杨嘉康兄弟两个一起回到南海,他们回南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到发现和培养他们两个的黄家全。“谢谢老师的悉心培养!”当见到黄家全时,两位身穿恒大球衣的双胞胎向师傅深深鞠了一躬。身边的掌声立即响了起来,此刻黄家全的眼里已经湿润。
杨嘉健和杨嘉康兄弟是黄家全亲手培养的队员,当年黄家全还在南海区叠窖小学当体育老师,那个时候他就发现了在桂江小学上学的杨家兄弟极具足球天赋,而且还是一对可爱的双胞胎,所以就倍加珍惜对两位兄弟的培养。而且,对“健康”兄弟的成功培养也坚定了后期黄家全辞去老师的公职,全面投入到足球青训体系的决心。
其实黄家全本人也有双胞胎的孩子,两个宝贝女儿也一直在踢球,他也期望着女儿在学习好的同时在足球上面有一番造诣。
五六年之后,杨嘉健、杨嘉康兄弟的成长让黄家全倍感欣慰,正是黄家全为两位兄弟的规划发展,兄弟两人加入到恒大足校,一跃成为非常有潜质的后备人才。这次回到兄弟俩的母校南海区桂江小学,一方面是和师弟们进行互动,另一方面是讲讲这些年在外学球的成长经历,感谢母校的培养。说到在U16国少队集训的过程,杨嘉健说:“国字号球队踢得速度非常快,传球速度也非常快,对每个队员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且非常强调团队配合。”
杨嘉健、杨嘉康的父亲杨敏华在五年前曾向记者聊起过两个儿子,五年之后,两个儿子在足球技术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而过去这五年,只要“健康”在恒大有比赛,杨敏华先生都会到恒大足校观看,两个儿子到西班牙留学之后,杨敏华更多的通过网络和儿子交流。
“我是个足球迷,一开始,我只希望通过踢足球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体质,因此三四岁时我就带他们去周围踢球,后来没想到他们竟然爱上了足球,我就全力支持。”一说起这对“健康兄弟”,父亲杨敏华就掩盖不住内心的自豪。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就是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我会给他们多点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并对他们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前段时间杨嘉健到武汉参加国少队集训,杨敏华特意到武汉看他训练,父子情深溢于言表。“我希望两个儿子学好足球技术,在留学期间学到更好的足球思想,很期待他们。”杨敏华说。
这次回到南海看望恩师感谢母校,看到兄弟俩一下成为小伙子的黄家全非常感动,“时间真是一晃好几年,兄弟两这么高了,他们两个都非常感恩,每次回来我们都会聚一聚,有的时候我会送一些相关的书籍给他们,我的想法是希望他们两个不要因为足球而落下在文化上的学习。”
▼
【法国留学三个月开阔视野】
“通过足球,创造丰富、有底蕴的体育文化,为孩子身心的健全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黄家全说这是他培养孩子们踢球的理念。
从南海区叠窖小学到南海区足协秘书长再到南海区罗村中心小学,黄家全一直用这样的理念去推动他对校园足球的执着。2008至2013年期间黄家全培养出杨嘉健、杨嘉康、俞俊豪、张德锟、黄梓涛、莫声权等队员入选恒大梯队,其中杨嘉健、杨嘉康、俞俊豪、黄梓涛四名队员被恒大足球学校公派至西班牙留学三年。
2015年9月被教育部挑选成为全国首批校园足球赴法留学教练员240名人员之一,留学期间获教育部校园足球教练员赴法留学项目“管理之星”称号”。正是在法国留学的三个月使黄家全彻底颠覆了之前自己的校园足球执教和推进理念。
“去法国之前,我给自己拟定这三个月的学习主要任务是如何针对幼儿园如何与小学在足球方面有机的进行衔接,重点以《足球如何从娃娃抓起》为课题进行研究、探索。我们就如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法国开展青训足球的先进经验和研究他们青少年训练成功的内在规律,我就像从井底跳出来的青蛙一样,才发现天地是如此之宽广。”黄家全讲起三个月的法国留学感受法国校园足球的时候这样说。
随着学习的深入,黄家全和留学法国的中国学员们渐渐了解到的法国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他们小学没有固定的足球训练课,一个学期只会安排10节足球课,一开始大家几乎都不敢相信这样的答案,但随着深入的了解我们也就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原来法国的小学生每天下午的三点一刻放学后,每个周三下午和周六全天都是户外活动时间,喜欢足球的孩子都会在这些时间段回到各自的俱乐部、社区参加足球的相关培训。
“法方老师介绍,这个阶段的孩子(12岁以下),他们不会组织有排名的比赛,一般都是进行友谊赛,以赛代练,让孩子们保持对足球的兴趣,引导孩子们在比赛中找出差距并逐渐养成“我要练”的习惯。”黄家全说。
创造情景让更多的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足球,让孩子们在足球中获取更多的快乐,再有针对性的为孩子们导入基本技、战术教学。“在此基础上,踏入13岁后,一部分有天赋的队员脱颖而出进入专业足球学校或俱乐部,进行专业的训练及打大量高水平的比赛,为将来选择走上职业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没有过早地埋没、扼杀孩子潜在的足球能力,让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自然成长,没有拔苗助长是法国青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家全说。
在法国三个月的学习经历对黄家全来讲是决定性的,这也决定了他现在对幼儿参加足球的不同理解,他向记者讲述了期间的一个经历,“我了解到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法国就开始设立了14家足球培训学院,重点培训13至16岁的青少年球员,入选学院的球员都在社区足球队、地方协会为基础,以俱乐部为主导的选拔体系中产生。”
没有入选到足球学院的球员是否就因此而放弃了对足球的热爱呢?黄家全说:“一个周六的晚上,在去观摩一个征战法国第七级业余足球联赛的球队时,我找到了答案。”
“经过通知栏面前,一个正在驻足观看的十三、四岁左右的黑人孩子见我也在观看通知栏上的相片时,竟然手舞足蹈的朝我叫起来。他指着宣传栏上贴着的照片,再指指自己,顿时明白是想告诉我他是这个俱乐部的一员,五年前他就加入了这个俱乐部的青训球队,这是他8岁时拍的照片。”从他溢于言表的自豪之情,可以感受得到他对自己俱乐部的热爱和强烈的归属感。
在法国看到学到这些深深的震撼了黄家全,“这些经历几乎颠覆了我之前参与的校园足球训练,”他说,“我做了一些总结,比如在法国13岁之后年龄段的青少年球队之间经常组织比赛,他们在比赛中发现问题、在下一次的比赛中检验改进成果同时发现新的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改进问题的过程中球队水平得以很快提高。”
“在管理上为青少年球员实施走训制度,这更能提升球员的训练积极性和减少教练的管理难度,让教练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训练方法的钻研,提高训练效率;而且一些地区级别的青少年比赛,使用篮球的规则,被替换下场的球员经过短暂的休息,还可以再次出场。”这种规则有利于因身体发育原因暂时弱于其他队友的队员保证了上场时间,享有和其他人同样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编辑 | 苏扬
---------------------------------------------------------------
本微信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均为足球报所有,未经授权许可,其他媒体不得转载。如需转载或改编,请联系足球报新媒体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