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男眼里的土澳!华人坑华人 英文蹩脚的上海夜店女专钓澳男拿绿卡 之后又抛弃!
移民,是当代都市中产阶级的新高考。
大多高中生,其实都不太明白高考的意义何在。他们只隐约相信:闯过去。只要闯过高考,往后的人生就轻而易举,无处不是鲜花和红毯。
可惜,往后的人生会挥着鞭子,无情地告诉这些孩子,你们啊,还是太年轻,太单纯,有时甚至沦于幼稚了。
这些挺过高考的孩子们,在人生的鞭子下,一个个蹉跎成了遍身伤痕的中年人。如今他们忘记了高考的魔咒,开始迷信起另外一则童话:移民。
就像十八九岁时轻信高考的承诺一样,他们隐约相信:移民。只要闯过移民关,便能一跃成为上等人,往后一切莫不轻而易举,无处不是鲜花和红毯。
当然,许多留学生打的是一气呵成的主意:高考加移民的双份大礼包,手到擒来,从此踏上人生的光辉大道,一往无前,岂不美滋滋?
这主意就跟父母常年劝子女的车轱辘话一样:今年结婚,明年生娃,顺产好,这样后年就能下二胎,一气呵成,往后就没事儿啦!
稍微有些脑子的人,就明白这纯属一席昏话。
受这些昏话迷惑的人还不少,就跟“绿豆汤治百病”的养生法门一样,水平很低,但信徒数量很庞大。每年几百万且持续递增的留学生人数,及每年数十万奔赴海外的移民,就是最好的证据。
有人倾尽家产,狠心断了国内大好的事业,移民海外。安坐在方圆半里不见人的大house中,隔岸听闻昔日同事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还要加上一条创业公司上市分红),自己面临着失业和社会歧视,仍要颤颤巍巍的说一句“为了孩子,我值”。
中国孩子堪称万能背锅侠。不管出了什么事,加上一句“为了孩子”,便如同穿上了金钟罩铁布衫,百毒不侵,他人想要反驳也无从下嘴——难怪那么多人哭着喊着去生小孩呢。
还有那么一群人,实力不够强大,只能通过终南捷径蒙混过关,什么假结婚,或是赶紧怀个孕,挺着个肚子出国把孩子生在国外,嗯,《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汤唯就是这么干的,一个偷渡骗国籍的故事,怎么就成了当代爱情经典了?
嗯,这就是很多人打心底里的梦想啊:生个孩子又不费多大力气,还能换个外国绿卡,又能碰到帅大叔ABC——为什么一定要ABC?因为我英文不好,对方还能帮我练习英文啊。
美国自然是精英们的首选,因为毕竟这年头,没个“美国梦”都不好意思跟人开口聊天了;然而川普上任之后,可以说是“美国噩梦”了,移民政策扑朔迷离,如今连工签都不肯给了。加拿大夫唱妇随,政策也日渐收紧,就连弹丸之地,世界边陲的新西兰都难度不知翻了几倍。
如此一来,土澳自是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首选。澳洲,堪称这股移民大潮中的泄洪区。
想要澳洲留学移民,其实也没那么困难。就拿英文来说,留学大概只需要雅思6.5甚至6.0,移民根据类型不同,要求5.0至7.0不等,比起英美加留学动辄7.0的雅思起,真正的平易近人。各国移民,尤其是中印人士蜂拥而至,以至于悉尼和墨尔本,随处可见华人区。
在这里,你根本不需要讲英文,街上洋人比例可能比香港和上海还要少许多。不过你要在这种地方长住,自然英文也不会有什么提升——当然,也没什么用处。
在澳洲工作,似乎也不大用得到英文。这里有一条巨大的产业链撑着——出口转内销。早先一步来此的中国人,使尽浑身解数,四处忽悠留守的中国人来此上学、移民、投资、买房,各类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如此一来,他们便不愁没有事做。据说如今连中文主持人也紧俏得很,因为当地华人越来越多,少不了红白事宜。这般正经场合,要少了两位像模像样的主持人,成何体统呢?
只要13亿中国人还没跑光,澳洲移民便永远不会失业——这可以说是一个金饭碗了,真真比体制内还牢靠。
当然,留在中国大陆的同胞们,别以为咱澳洲移民,便薅不到你的羊毛了。君不见行销全国的澳洲奶粉、钙片、牛排、羊油膏,三分靠质量,剩下的七分,全靠澳洲代购的那张嘴。
各类中介、主持和代购们,放国内讲,其实大多也是高材生,至少得上过八大吧。这类在国内看也不愿多看的职业,不知为何在澳洲便成了香馍馍,个个做得劲头十足,可见外国空气当真自由甜美。
其中一些靠着只爱坑同胞的小聪明,赶上了房地产速增的好时候,盘下了几处房产;另一些鬼精灵们,生意越做越大,也最终得以在华人区盘下一方小礼品店,从此国内国外,华人的钱一起赚。
他们在唐人街的中国餐馆排队的时候,不免会打量一下来往的人,扭头跟同行朋友低声问一句:“这些人都打哪儿来的?”
他们指的,自然是人群中那些打扮不甚光鲜亮丽、精神面貌也不佳的人——移民的方式千千万,只是靠留学移民的他们自是不太理解。为了一纸身份,太多人绞尽心力,再不济就黑在这儿,宁愿拿着永不纳税,但只有基准线一半的薪水,也要戴起“身在国外”的光环。
当然也不能说澳洲没有真正的人上人。澳洲高校用从商科留学生那里掳来的高额学费,后来都成了那些科研精英的奖学金,很多人冲着优厚的奖学金,离开英美,奔赴土澳的怀抱。
他们一毕业便进入跨国企业的大门,日日西装革履,奔忙于高档写字楼间。看着路旁向其推荐房产的华人中介,优越感很难不油然而生——当然,是在身为外国亚裔的玻璃天花板砸到他们脑袋上之前。
为防止玻璃天花板砸得晚些,这些西装革履的精英们,每天除了朝九晚五之外,另一件大事儿,莫过于醉心于如何多认识几个鬼佬,多和白人同事们搞好关系——
对,只有白人,什么中国人、韩国人、印度人,通通靠边站。
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networking),从而能够遵从白人制定的“文化融入”的法则,兴许可以从二等公民跻身于一等半——自我催眠功不可没。
他们视和白人聚会拍照、并要配上英文发朋友圈是一项神圣的事情——尤其是发送前再三的检查语法语病,那种认真的姿势令人敬畏。
毕竟,朋友圈才是我们生活状态的全部证据。
精英们的朋友圈,要尽量避免中国元素的出现,免得引来一些尴尬的留言。比如“怎么都是中国人”,或者,“怎么到了国外还是吃中餐”,白白为此跌了身价。
面对破敝脏乱的华人区时,心中务必要泛起一阵鄙夷。在街角接过同样西装革履的房产中介递过的传单时,只是扫上一眼,便知道这一处是完全与自己名下两处房产无法比肩的“垃圾盘”,务必在下个街角,优雅地将它扔进垃圾桶——最好能让那位中介看到。
精英们几乎是要在华人移民歧视链的顶端了,如果不算那些官富二代的话。
官富二代们,或是在澳洲房地产井喷前的时候入市买楼,十来年已经将资产翻了好几倍甚至十几倍;或是甫一毕业,便整合国内外资源创业,几年时间已声名鹊起。
对他们来说,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就是个假命题——在澳洲这样考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及靠依附于全球前几大经济体的进出口的国家来说,你有钱,就是我们的自己人、好哥们儿,什么chinko啦、gook啦,可要严严实实的塞回嗓子眼儿里。
而另一些二代们,则身体力行来证明,如今声量越来越高的“二代精英论”有多么错误和愚蠢。平日虽然都是跟其他二代们一起厮混,然而他们在本地化的某些方面做的尤为出色:
譬如说开车从不让行人,随时幻想自己在F1赛道上,大概是认为交规对于豪车来说有别
譬如说在公共交通中,跟本地中二青少年们一样,大声喧哗、把脚踩在对面的椅子上。
大学学业对他们而言虽然困难——其实也没关系,如今只要肯付钱,多的是论文代笔,这也是留学生们的就业出路之一呢。
他们同另一些,大概是因为患上了“认知错乱”,而将国外当成自家的留学生们一起,绝不先下后上、从不客气礼让、公寓里养宠物,闹得鸡鸣狗吠,向没见过世面的澳洲人,全方位地展示了何谓“大国崛起”。
和以上人群不同,许多中国姑娘们,构起了澳洲华人群体中的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某些混迹于上海、广州、香港高端夜店的姑娘们,簇拥着不论老丑、风流倜傥、器大活儿好(还真不一定)的白人爷们儿,兴许某天就能碰到一个稍微靠谱点儿(或是傻点儿)的澳洲人,终于能修成正果。再经过几年政府审查,最终颤着手腕儿,从移民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纸签证的时候,扭过脸儿便用一口当年还蹩脚到不行、如今相当流利地道的澳式英语甩了这个老男人。
白男感慨:当年睡遍黄埔两岸十里洋场的风流倜傥一去不返,如今当算是现世报吧。不过他无须担心,再去趟中国,或者再不济去个东南亚,还是会有更年轻貌美的姑娘们来伺候——这自然不同于邓文迪与默多克的传奇故事了。
说到底:这群人还跟当年高考时的模样一般。对人生缺乏认知和掌控,人云亦云。上学、工作、生娃、移民,全凭父母指点,和朋友圈的道听途说。为挥别当下的迷茫,闯关一般地为人生设置关卡,殊不知却一头钻进了更大的黑洞,被心灵鸡汤骗得痛不欲生。
支撑澳洲移民们活下去的动力,或许只是父老乡亲们的艳羡了。面对着毫无头绪,乃至失控的人生,只好用尽全部力气,把自己活成一场夹缝中的大秀,博取一点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稀薄掌声。
在中国人蜂涌进入澳洲的时候,许多的澳洲人,正准备打点行装,散落到天涯各地去。此时正在悉尼著名的邦迪海滩冲浪的Mike,他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去国外生活、移居,竟会是这么一件惊天地泣鬼神、一波三折的大事儿。他只知道,当年去日本生活,只是因对东瀛文化的好奇;而如今归乡,也只是太想念家乡的海滩了。对他而言,当下所拥有所享受的生活,才是顶顶重要的。
本文合作者白川:一个对心灵鸡汤深恶痛疾的废柴澳漂,一个什么都懂一点儿而什么都不肯太明白的三分钟热度爱好者,一个曾经将人生当作赛场,如今当做道场的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