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嫁女遭以死相胁,老人被赶住车库晚景凄凉!澳洲华人家暴现状大调查(组图)
【今日澳洲1月11日电】(记者 睿内)家庭暴力,是澳大利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华人女性,尤其是新移民中的外嫁群体,已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受害群体。受到传统观念、文化差异及语言等影响,她们大多选择沉默,默默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追随子女来澳的老人,正孤苦凄凉地感受着来自子女的欺凌和情感冷暴力。
是该在坚持“家和万事兴”中默默忍耐,还是该不顾一切奋起维权?面对发生在身边或甚至自己身上的恶性事件,我们该怎么做?
“Live Safe, Feel Safe ”项目负责人,从事澳大利亚社区家暴知识普及的Robyn McEwan,向记者讲述了这样几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殴打成常态,险失去孩子抚养权
嫁给丈夫时,莹才18岁,虽然他比莹大6岁,但因为丈夫与家人早就熟识,因此家人对这段婚姻十分放心。婚后不久,莹跟着丈夫来到澳洲开始新生活,并很快怀孕了。
新生命的诞生并未带个这个家庭新的活力,在把女儿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抚养后,丈夫开始严格限制莹穿的衣服,不许她学英语,还总是怀疑她背叛了他。除此之外,他却表现得好像完全不在乎这段婚姻。
丈夫不去工作,大多数时间和朋友在一起赌博。面对莹的质疑,他总是勃然大怒,不时咒骂和推搡莹,还打过她一两次。但因为发生并不频繁,莹和家人试图通过讲道理缓和两人间的关系。
后来,莹的儿子出生了。因为脸上经常有淤青,莹不敢送儿子去幼儿园。每天,丈夫晚上回到家后,也并不和莹说话,而是不停地挑刺,比如没洗碗或者有玩具散落在地板上等等。当莹试图反抗时,丈夫就会大叫大嚷着让她别狡辩,然后开始打她。
(图片来源:网络)
慢慢的,这样的生活变成了常态,几乎每天莹都会遭暴力以对。在生了第3个孩子的一天,被丈夫踢出门的莹来到孩子的爷爷奶奶家躲避,而这个莹在澳洲唯一的支持,却开始和丈夫站在了一边。更令莹绝望的是,她自己的家人也认为莹应该忍受这一切。
结婚7年半后一个晚上,因为拒绝了丈夫的性要求,丈夫再次动手了!殴打之后,丈夫又拿刀强迫她签了一份文件,将孩子们的抚养权归丈夫所有。经受了一连串的种种惊吓,莹晕了过去,醒来后她惊慌地发现,孩子们被丈夫带走了!
(图片来源:网络)
莹再也忍受不了了,她要把孩子们找回来,并结束这种可怕的生活。在家暴服务工作人员的帮助下,5周后,莹终于与孩子们团聚了。
案例二:“如果胆敢离开,他会杀了我!”
Mary的丈夫是澳洲本地人,两人通过婚姻介绍所认识,感情最初发展得很顺利。因为在国内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Mary希望能换个地方重新开始。于是,在婚后,她便随丈夫来到澳洲生活。
因为Mary几乎不懂英文,跟丈夫的交流极为有限。她很希望能够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家庭,每天都很用心的煮三餐,还自己去工作赚一些零用钱。可是不久后,Mary还是留意到,丈夫跟以前完全不同了。
丈夫不但脾气越来越暴躁,还常因为一点小冲突就把她锁在卧室里面,不给她吃饭,还让她交担保费,否则就威胁取消她的签证。这些Mary都默默忍了下来,可没想到,当她得知父亲病重想回国探视时,竟然被对方一口拒绝。
丈夫甚至以死相胁:如果胆敢离开,可能会杀了她!
(图片来源:网络)
在向澳洲华人服务社的社工求助后,Mary才意识到,丈夫那些语言辱骂、社交孤立及恐吓威胁,都属于家暴。在社工的帮助下,Mary去警局报了案,两个月之后申请到了暴力禁制令(AVO),她的先生也当庭承认他之前对Mary作出的家暴行为。
Mary最终拿到PR,并成功找到工作。跟众多家暴受害者相比,她也许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案例三:“他有枪,说出真相会遭报复”
选择和大自己14岁的男友来澳大利亚生活,对于34岁的月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意味着她要为了爱情自己事业,远离父母。可是,因为家人不断逼婚及男友热烈的追求,月还是来了。
来到澳大利亚后,两人一起住在男友父母家,他的家人却并不友善。她被告知,不要单独离开房子,穿什么衣服和可以跟谁说话,竟然都有限制。因为爱男友,月全盘接受。
(图片来源:网络)
不久后,她在Ipad上发现了对方前女友的信息,才知道原来他并对自己并不专一。这导致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争吵,男友爆粗口咒骂、用“Bloody Chinese”侮辱,还骂她是“Bitch”,因为月“做不出他习惯的食物,浪费粮食”。
后来,他甚至把她的护照和ID藏了起来。
没有朋友家人在身边,可以想象月的生活有多难熬。万幸的是,自己父母打来的钱让她在经济上不用依附对方。
(图片来源:网络)
月也试图工作,但是每次她得到一份工作,他就开始因为她没时间做家务而生气,不停地在工作时间打电话,不断和她的上司调整她的工作时间;而每一段工作,都以他威胁她辞职而结束。他还喜欢不停地拿月跟前女友们比较,让她感到自卑。
可悲的是,就连月自己也认为,男友发火是自己的错。面对指责,她选择用沉默来换取平静的生活。然而男友还是经常会爆发,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然后将她锁在房子外面,一整晚。
(图片来源:网络)
忍受不了的月割腕自尽未遂。在一次抽血后,医生发现了她的伤口,可她拒绝去看心理医生。
其实在争论之后,男友也会道歉,还做出了类似于会去中国探视她家庭的承诺。月希望他能改变,最终还是决定嫁给他。
婚前,他让她签了个婚前财产协议,根据协议,对于他的财产和生意,她无权染指。
婚后,丈夫的改变并未如期而至。依旧会与前女友见面,争吵也在继续。他们想要个孩子,但是几个月后,医生告知男方无法生育,情况变得更糟。
(图片来源:网络)
一天晚上,在去她朋友家BBQ的路上,他们又开始因为她的工作争吵。丈夫一把推倒她,开始打她的脸,并抓住她的头使劲摇。难以忍受的她想从车里逃出去,但是被抓住头发和抢走手机,这样她就不能报警了。
在她朋友走出来的瞬间,他又把手机还给了她。朋友试图让她冷静下来,并劝她不要报警。她在酒店过了一整晚,他却没有道歉。
月依然选择了忍耐,为了维持这段关系,月试图做一切令丈夫满意的事。她早早地下班回家,为他做好晚饭,以免他生气。她从没想过要离开丈夫,因为她觉得婚姻就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直到那一晚。
(图片来源:网络)
那天,无法早下班的她担心丈夫生气,主动给丈夫打了个电话,没想到等着她的还是他的疯狂责骂,于是,她决定等到丈夫冷静下来再回家。
晚上9点,月拖着浑身疲惫回到家,却发现自己被锁在了门外,而丈夫则隔着门在屋内冲她大喊,“我要把你踢出这个国家,我能把你带来,也能把你弄回去!”门一晚都没开,而月就在院子里坐了一整晚。第二天早上,当她终于敲开了家门,却只得到一句冷冰冰地命令:在2天之内搬走她所有的东西!
是时候结束这样的生活了,月一边暗下决心,一边打包了自己所有的东西。本想在洗去了一身疲惫后坦荡荡地出门,却没想到,丈夫突然冲进浴室强迫她发生性行为。在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的丈夫把她从浴室拖了出来,甩到床上,然后强奸了她。
(图片来源:网络)
月搬走了,可是噩梦般的生活却还在继续。因为丈夫和婆婆不断骚扰,她被迫换了工作,丈夫又开始从公司跟踪她到家,并在火车站当众羞辱她。月报了警,可因为警察到来之前丈夫早就走了,她没有申请到暴力禁制令。
甚至在法庭上,月也不敢离婚原因多说什么,因为知道他有枪,她害怕遭到报复。
近半澳女曾遭遇家暴 华人区不容乐观
上述三位华裔女性的遭遇并非个例,澳大利亚联邦国会2014年发布的《全澳家庭暴力研究报告》显示,全澳15岁以上女性中,41%曾经遭遇过家庭暴力。
其中,四分之一曾被配偶或同居伴侣肢体或性侵害,四分之一曾经历情感暴力,每周至少有一名女性被现在的配偶或者前配偶杀害。
另外,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成为家暴的受害者,但女性遭遇这类不幸的概率是男性的3倍。
(图片来源:澳大利亚家庭暴力报告)
发生在华人家庭中的家暴,绝对数量并不突出。不过,专家认为,考虑到包括华人在内部分民族社区的隐忍传统,实际数量应该远高于此。
根据新州警方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的一年间,包括Ashfield在内的内西区和包括Hurstville在内的Georges River地区,是全州华人区中家暴案最高发的地区,均录得424例;此外,包括Eastwood、Macquarie在内的的Ryde选区有202宗,Strathfield有115例,包括Rhodes在内的Canada Bay选区有109例,而Burwood则为88宗。
澳洲华人服务社定居与健康组组长Jane Lu接受今日悉尼记者采访时提到,她所在的小组为华人移民尤其是新移民提供家庭、住房、福利、教育等咨询服务已20多年,收到过大量家暴求助。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对家庭暴力认识的缺乏,本应早点采取行动的受害者选择忍受,从而遭受了更多不幸。在莹的案例中,从丈夫限制她的衣着起,家庭暴力就已经开始了。
(图片来源:网络)
Jane指出,澳大利亚对于家暴的定义,并不仅限于肢体上的伤害和性侵犯,还包括以下:
1、语言辱骂,比如起绰号;
2、社会孤立,比如把受害者与外界隔离,不允许其接触家人、朋友,禁止外出等;
3、剥夺经济支持,比如封锁银行账号,或者禁止受害者使用银行账户;
4、情感上的伤害,例如不让受害者见孩子,或者说损害宠物或者其心爱的物品;
5、以及威胁恐吓。
家暴为何难以启齿?
除了对家暴认识的缺失,大量受害者特别是华人女性选择隐忍而非报警求助,也是家暴现象日趋普遍的原因之一。
报告显示,女性更倾向于向朋友家里人倾诉,而不是告诉警察或寻求监督机构援助。报告指出,超过半数的家暴受害者不会选择报警,而这种“难以启齿”的困境,在华人中尤其显著。
Jane认为,尽管主流社会有很多关于家暴的宣传,但华人社区对此类信息所知不多,不少华人受害者可能根本不知道可以通过申请暴力禁制令等方式保护自己。
另外,受到传统观念、文化差异及语言等诸多限制,在寻求帮助过程中遇到的众多障碍,也成了华人受害者不愿求助的重要原因。
面对家暴,我们应怎么办?
澳大利亚对于家暴是零容忍,不但家暴受害者可以积极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其家人及家暴知情人如果看到有人正在遭遇伤害,或者在忍受这样的家庭关系,都应该伸出援手。
Jane解释道,如果看到暴力正在发生,例如目睹一位男士正在殴打妻子或伴侣,要立即拨打000报警电话。如果只是知道受害者在忍受家庭暴力,例如经常被关在家里不允许外出,身上任何钱,则可以鼓励她或者帮助她拨打防止家暴热线(1800737732)。
除此以外,暴力禁制令也是受害者保护自己的重要方式。AVO可以阻止对方继续伤害、骚扰或者是跟踪,可通过警察或者自己申请。Jane解释道,法庭会根据受害者的要求,颁布禁制令具体内容。如果家暴受害者要求她先生不可以跟踪或骚扰,那么他就不能够进入或者是逗留在受害者生活及居住场所,更不能给受害者打电话发短信,也不可以通过第三者与其联络。
一旦出现违令行为,则可能面临拘捕或罚款。
(图片来源:妇女家庭暴力法律援助服务处)
另外,Jane还告诉记者,对很多持临时签证来到澳洲的家暴受害者来说,她们不需担心签证会被取消。这类的家暴受害者,可以自己作为独立申请人成为澳洲永久居民,这是澳洲在移民法上对家暴受害人的保护。
除此之外,还可以申请免费的法律援助、特殊津贴、紧急住房及精神健康帮助。在新州妇女家庭暴力倡护服务手册(点击查看)中,也提供了多种求助渠道。
(图片来源:新州法律援助服务处)
根据《每日邮报》报道,新州家庭暴力研究人员建议,在移民来澳收到的澳洲生活指南手册(Life in Australia)中加入反家暴信息,对潜在的施暴者和受害者进行澳洲法律教育。
不容忽视的老年人家庭暴力
在对华人服务社Jane组长的采访中,她特别提到了近年来在华人社区中常见的一种家庭暴力:老年人家庭暴力。
近年来随着华人移民的增多,不少中国老人甚至从未来过澳洲,就卖掉自己国内的房子,跟着儿女一起移民了。来到澳洲之后,才发现文化或经济上与自己想象中不同,本身就十分失落。再加上生活习惯不同,跟孩子的各方面冲突也越来越多,有的孩子几个月不和父母说话,辱骂甚至有一些肢体上的冲突。
无法忍受这种暴力,却又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有的父母甚至选择住在车库,或者朋友的客厅里,非常令人心痛。
(图片来源:供图)
Jane告诉记者,面对越来越多前来求助的中国老人,华人服务社正在通过开展法律讲座等方式,让老人们不再完全依赖儿女,得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她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构关注并为这些老人提供帮助。
备注:本文案例均为由“Live Safe, Feel Safe ”项目提供的真实案例,文中均为化名。感谢该项目组和澳洲华人服务社对本文的贡献。
相关新闻
澳洲25岁华人妈妈求助:“我只想带孩子回国打疫苗,家暴我的丈夫就是不肯放我们走,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