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漏3万亿元社保,中共改革或“扒”下中国经济神话的“底裤”(图)
正所谓,一叶知秋。进入9月,随着中国社保征收改革的临近,一时间“秋风”萧瑟,卷起无数旧账新“愁”。一旦改革开始,按照相关法规,企业如实缴纳社保费用,中国企业每年需补缴社保将高达3万亿元。这几乎相当于2017年中国企业所得税的总和。如果考虑到近十几年来中国企业偷漏的近20万亿元社保费用,一旦中国政府严格执法,中国大部分企业就将面临破产的窘境。
一边是捉襟见肘的养老金,一边是每年高达3万亿元的偷漏社保,这让中国经济情何以堪(图源:VCG)
也许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中共正在用自己的改革“扒”下中国经济神话的“底裤”。如何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面对经济创新动力的缺失?
显然,中国高层已经对继续纵容“资本的野蛮生长”失去了耐心。相比于经济的短期降速而言,中国高层似乎更在乎整个“改革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的长期发展。
因此,一场以规范经营、健全法治为名义进行的社保征收改革,正在悄然开启中国改革“秋后算账”的模式。
偷漏3万亿元社保 算一算你被坑了多少钱
和大多数改革一样,中国高层往往最喜欢在某种不经意间,轻轻地就完成了某项重大的经济调整。此次社保征收改革也是如此。表面上,社保征收改革仅仅是将社保的征收部门从社会保障部门改到税务部门,虽然一个征收部门的变动,但实质上却隐含着数万亿元财富的重新分配。
仅以中国的城镇职工为例,按照中国城镇职工社保缴纳的相关规定,中国企业需要将职工上一年度实际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然后按照职工个人8%,企业20%的费率,分别乘以缴费基数,最终得到社保需要缴纳的费用。
按道理来说,如果将中国所有城镇职工的社保缴费基数进行平均,这个数值应该与中国的社会平均工资(以下简称,社平工资)基本相当。
但是,奇怪的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按照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公布的2016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数据来看,中国共拥有2.78亿人的在职工,但是却仅仅缴纳了约3.5万亿元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平均缴费基数只有3,450元,不到当年社平工资的67%。
换句话说,也就是有大约33%,约合1.7万亿元的养老保险费用没有如实缴纳。其中,仅2016年一年,中国企业就少缴漏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1.23万亿元。
如果再将医保、工伤、失业、生育,这4个社保项目,以及非城镇职工,也就是2.87亿农民工的社保费用也计算在内,仅2016年一年,中国企业就少缴漏缴社保金额达到3万亿元。这基本相当于2017年中国企业所得税的总和。
如果计算过去10年的情况,中国企业少缴漏缴社保的总金额将超过20万亿元的规模。这几乎相当于中国2017年GDP总量的四分之一,相当于中国将近7年的教育财政支出。
面对冷酷的数字,我们不得不这样说,中国的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正在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的被剥夺感,除了政府庞大的行政开支和高企的房价外,来自企业的压榨同样“居功至伟”。
更关键的是,面对财务上动一动手脚就能轻轻松松多赚几万亿、十几万亿元的利润,中国的整个社会和企业将失去创新的动力和诚信的基础。
社保小常识
也许有些人认为,企业少缴社保,不是有助于企业减负、职工到手工资的增加吗?
但是,不要忘记的是,今天缴纳的社保就是父母或者祖父母一辈的养老金,并且也直接关系到自己退休后的收入。
按照未来十几年中国社会平均工资年平均增长率5%左右计算,以中国上海市2017年社会平均工资7,132元/月为例:
如果从2017年开始累计缴满15年退休,那么,按照67%的工资基数缴费,将比按照实际工资基数缴费,个人平均每月仅仅少缴费270元,但是因此退休后将每月至少少领取700元的养老金。如果按照上海市平均预期寿命计算,这意味着一时间的贪图便宜,将至少给自己造成大约18.5万元的收入损失。
同样,如果从2017年开始累计缴满30年退休,按照67%的工资基数缴费,将比按照实际工资基数缴费,个人平均每月仅仅少缴费400元,但是因此退休后将每月至少少领取2,500元的养老金。如果按照上海市平均预期寿命计算,这意味着一时间的贪图便宜,将至少给自己造成大约66.8万元的收入损失。
即使不考虑社保的保障功能,仅仅将社保看做是一种投资,那么,在过去十几年间,中国的养老金的增长涨幅度不仅已经达到了11.3%,将CPI远远甩在身后。而且,如果按照累计缴费30年,按照上海市平均寿命计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也已经达到了3.5%至5.2%之间(由于缴费基数不同,收益率会产生变化),这不仅跑赢了中国官方的5年期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率,甚至跑赢了余额宝。
更关键的是,除了社保之外,没有任何商业机构能够提供投资收益周期长达50余年,并且与通胀、工资增长广兴挂钩、承诺保底的“基金定投”项目。
因此,作为大多数的工薪族,就为自己每月少交几百元社保,就要放弃为未来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预期收入,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