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被扔瑞典坟场?这个地方其实是世界遗产、经典之作(组图)
进入园内的大视野,左手边是火葬场和教堂,右手边是冥想山丘。
远方土丘,是冥想山丘,山丘顶那丛树围着的是祭坛。这墓园的设计者就长眠在莲池边。
“中国游客被瑞典警察丢到坟场”,新闻标题所指的“坟场”,瑞典名称是Skogskyrkogården,意思是森林花园,英译名Woodland Cemetery,英文直译“林地公墓”,这不能算是中国人概念里的“坟场”。
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1994年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唯一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墓园。设计风格被评论为“体现了从浪漫民族主义到实用主义的发展。结合建筑和景观,对世界各地的墓园产生创造性的影响”。它是建筑结合景观的一门教材,是世间的经典之作。
这个项目是在1915年征求设计方案,两位不到30岁的年轻建筑师的提案获选,于1917年动工。虽然三年建筑完成,但是到1940年,建筑师逝世的那年,才真正完善包括火葬场和三座教堂的所有布局。
1940年完成了火葬场和旁边的圣十字教堂,前方是大片草地。
大家都知道西方的墓园并不阴森,往者长眠在精美雕塑碑铭下,花木环绕,绿草如茵,往往是人们休闲的公园,甚而是游客参观的景点。然而,林地公墓的景观又不同于西方墓园的印象。如果不是亲临其境,你不会相信Woodland Cemetery竟能以礼拜堂、火葬场、草原、山丘、池塘、森林等几件元素,使生者、往者在其间平和宁静地对话。
园地入口接着长长的石块小径,引领送别者走向一座10米高的花岗岩十字架,东侧就是火葬场。这送别之路,好似“洒净”的过程。
通过长长的石片小路,远方十米高的十字架,是通往火葬场的“指标”。当年设置这座花岗岩十字架,确曾有人质疑其宗教意义的局限,结论是:对信仰基督教的人,那会是感动,对其他人,那就是座十字架而已。
火葬场旁,圣十字教堂廊厅为一座象征重生的雕塑“开天窗”。
火葬场边入口廊厅,也是告别仪式的圣十字小教堂,一座开着“天窗”的雕塑,男女堆叠呈现奋力升天的“重生”过程。
进入教堂的栅门有着象征生与老浮雕。它不是一般的开合,是垂直降入地平线敞开迎宾。
火葬场右边教堂栅门不同于一般对开,开启时往地平线下开启迎宾。金属门栏上浮雕,左边是“生”,右边是“老”。
园区正在布置花卉的园丁迎上来客,娓娓诉说景观的一些细节,别于你所能Google到的各式介绍文字,挺有意思。
他说,因为“无限”(infinity)的符号是一个倒8(∞)字,建筑师的设计规画用了很多加起来是8(例如梯阶数)或8的倍数(例如点到点的距离),意思为「通往无限」。
的确,园区最主要的复活教堂就是在888公尺的七泉之路(Seven Springs Way,又名七井道)的终点。有部分梯阶也是2+3+3或3+5的方式堆叠而成。
在青草铺陈冥想山丘顶,绿树围出的祭祀平台上,这位园丁用一口流利英语,边说边在地上写着很难看懂类似几何的算式。他对这作品必有执着的信念和理解。
参天松柏树脚下,墓碑毫不刻意地“散落”着。(图皆为作者提供)
世界上著名的墓园多精雕细琢美轮美奂,“林地”却独特地呈现瑞典简约风格,墓碑与参天松柏桦木交互铺陈,像是自然洒落的石块,即使瑞典超级巨星、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也只立了一尊简单的暗红大理石墓碑,仅有的“雕饰”是她的签名而已。长眠于此多为一般市民,费用也就一日一瑞郎(约0.1美元),缴交25年封顶,真可谓“公墓”啊!
艾斯普朗(Erikgunnard Asplund)与莱维伦兹(Sigrud Lewerentz)这两位建筑师竞图的提案名为“松林”(Tallum),是北欧神话中以森林地景作为核心意义,这也符合墓园原址长满松木的原始样貌。
早先建造的或后来完成的园区教堂,也一样小巧亲和内敛,隐约林间。林地就以草地、小径分隔出墓地的各个区域,墓碑们或散植林间,或平铺草坪,以对大自然最少的干预,予逝者回归大自然。
隐约森林中,穿过这窄门,尽头是座很小的教堂,能容少许近亲友在这静默追思。
然而建筑师艾斯普朗在最后一个项目“火葬场”落成时,贡献卓著的短暂生命却结束了。他安葬在火葬场圣十字教堂前的莲池边,周围没看到有他的墓碑。
达文西(DaVinci)有言:简单是复杂的极致(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林地公墓正是体现了这句话的真谛,同时留给世人最贴切平实的生死冥思和丧葬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