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庭政经短评:中美贸易协议注定无用
「谈判讲求互信,当初龙永图与美国谈判入世,最后关头向时任总理朱镕基写包单 – 美国人是有诚意才谈判到这个地步 – 朱镕基才会作出『应允美国人全部最后要求』这条大胆的指示;情况放在今天,就不难看出谈判最大障碍所在。」
「中国确实有进一步开放市场的空间,但美国想通过这样的一份协议来扭转贸易逆差和完成再工业化,是不切实际的。」
陈浩庭
这段时间一直观察香港局势发展,多晚至深夜未能入睡。本栏不涉政治立场,单纯以经济而言,香港局势发展对于国际资金流动、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以及特殊关税区地位都有深远影响,不得不重视。
此外,目前很多问题都被拉扯到中美角力的漩涡当中,各国也不断盘算如何在变幻的局势中争取最大的利益,北韩如此、伊朗如此,连美国的盟友日本也是如此。
受笔者职业所限制,本文仅集中评论贸易争议。
第二次预测
去年笔者判定中美贸易纠纷为长期现象,今天笔者再作另一预测,就是中美两国即使达成临时协议,对于两国化解长期纠纷并不具有象征意义。
贸易战初期,感觉主导权在美国手中,中国急美国不急;至中后期,明颢感到中国立场强硬出乎美国意料之外,反而变成美国急中国不急。
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选举临近,一份新的贸易协议对总统特朗普有利,而中国是不用面对选举压力的,这就是中方的优势。现在民主党反过来指责特朗普对华为放软手脚,形势变化可见一斑。
谈判完成九成
现在两国重回正式的谈判轨道,如果不推翻先前的谈判进度,其实应该只剩下美方所形容的一成问题。
先总结一下美国公布的谈判草案内容,即是特朗普不喜欢以谈解备忘录来命名,弄得中国副总理刘鹤哈哈大笑那份文件。
草案对中方的基本要求包括:
一、将关税降至与美国相同的水平,停止外贸补贴,并全面取消行政审批;
二、加强保护知识產权,重点是消除强制转让知识產权的政策;
三、取消针对美国的投资及持股限制,开放「负面清单」之外的所有领域。
美国对草案的执行态度很坚决,一年四次全面核查,一旦单方面裁定中方未有遵守协议,便可加征惩罚性关税,这也是谈判纠缠的地方。
余下一成内容
从中方的角度来判断,从降关税到开放市场准入,全都是中国的责任,一有不慎就会被加征关税,令中方非常警惕。
在美方的角度而言,认卫自从协助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方迟迟未有全面开放市场,反而通过不同的法规来限制美国投资,并参考美国的模式加上国家扶持来建立不同的跨国大企业。美国一开始的谈判心态是迫对手还债,而非制订一份对等的协议。
笔者曾说过,中方确实有进一步开放市场的空间,但同时质疑美国想通过这样的一份协议来扭转贸易逆差和完成再工业化,相当不切实际。可以预料,即使没有中国,美国各种工业和加工工序也会因为企业利益最大化而流向其他国家。再者,像苹果这种大规模生产商是否选择将生产线留在中国,也不是两国政府说了算的。
关税、补贴和知识产权不是大事
若按草案内容逐条分析,其实关税、补贴和知识產权并非谈判的主要阻碍。
美国早在前总统奥巴马执政时已通过不同的经贸协定 – 即是不同的关税区 --- 来围堵中国 。或许围堵一词看来很有政治立场,但这是客观事实,例如特朗普不喜欢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就明显把中国排除在外;因此中国本来就需要降低关税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
至於终止外贸补贴,去产能过剩,这本来就是刘鹤经济思想的一部分 (可参考笔者前文《刘鹤将成中国经济改革的代名词》2018 年 3 月 4 日),儘管有学者指近年国退民进好像有反过来的趋势,但整体上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在知识產权方面,中国从未承认有组织地盗取美国知识产权,也很难在协议上拒绝这些在公平贸易上理所当然的要求。事实上中国近年在管制知识產权上也下了许多功夫,因此这符合中国政策大方向。
双方仍严重缺乏互信
重要障碍其实是市场准入和执行机制,原本笔者也认为市场准入也符合大方向 (毕竟是中国主动公布《外商投资法》),但众所周知,其实连中国民企也有可能会在某几种行业上面对市场准入问题,何况是美资?
再加上如此严厉的执行机制,很可能协议生效第一个季度已过不了核查这关,令中方谈判团不得不慎。
此外,特朗普领导的白宫言行多变,经常为求施加短期影响贪一时快语,未有从全局考量结果,本身也有很大责任。
谈判讲求互信,记得当初龙永图与美国谈判入世,最后关头他向时任总理朱镕基写包单 – 美国人是有诚意才谈判到这个地步 – 朱镕基才会作出「应允美国人全部最后要求」这条大胆的指示。当初如果中方难以研判美方的诚意,是很难作出大胆的让步的;情况放在今天,就不难看出谈判最大障碍所在。
因此,即使中美达成任何协议,对化解两国长远分歧并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